地理位置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与冀、晋、陕、鄂、皖、鲁6省毗邻,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跨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7位。
河南正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位置适中。河南在全国的版图上,从政区和交通地位来看,占着居中的地位。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到天山脚下,东抵东海之滨,大都跨越两至三个省区。若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汉三镇,西入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地区,其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公里之内.
地貌特征
河南地质条件复杂,地层系统齐全,构造形态多样,是我国地质条件比较优越的省区之一。河南的地貌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地势西高东低,东西差异明显。河南位于我国第二级地貌台阶和第三级地貌台阶的过渡地带。西部的太行山、崤山、熊耳山、嵩山、外方山及伏牛山等属于第二级地貌台阶,东部的平原、南阳盆地及其以东的山地丘陵,则为第三级地貌台阶的组成部分。河南地势的总趋势为,西部海拔高而起伏大,东部地势低且平坦,从西到东依次由中山到低山,再从丘陵过渡到平原。河南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2390.6米,正是这样的地势,使河南境内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西部山区。其二,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齐全。河南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境内不仅有绵延高峻的山地,也有坦荡无垠的平原,既有波状起伏的丘陵,还有山丘环抱的盆地。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为河南农林牧和工矿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河南山脉集中分布在豫西北、豫西和豫南地区,北有太行山、南有桐柏山、大别山、西有伏牛山。河南的丘陵多数是低山经过长期风化剥蚀的石质丘陵,有些是黄土高原经流水切割而形成的黄土丘陵,丘陵与山地往往相伴而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北少数地区、豫西山地东缘和豫南东部边缘地带。河南平原广布,辽阔坦荡。省内中部、东部和北部平原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亦称黄淮海平原,西起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东麓,南至大别山北麓,东面和北面至省界,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具有明显的环状和阶梯状地貌特征,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是河南最大的山间盆地;盆地中部地势平坦,水热资源丰富,多种植物均可在此生长发育。
地质土壤
河南省由于气候、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加以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因而土壤类型繁多,其分布情况如下:
京广线以东,沙、颍河以北的广大黄河、海河冲积平原,是河南分布面积最大的潮土区,山丘区较大河流的河滩地一般也是潮土分布区。河南的潮土可分为砂土、淤土、两合土3个土属。砂土主要在黄泛上游和主泛道附近,淤土在下游或河间地带的静水沉积区,两合土则介于两者之间,这些地区因耕垦历史久,一般有机质缺乏,自然肥力不高,因为漏水漏肥,灌溉指标和施肥水平都要较高的标准。
沙、颍河以南的淮北平原和南阳盆地唐、白河两岸的南阳、唐河、新野、邓州等是砂疆黑土分布区,这些地区土质粘重,水分物理性差,排水不良,下部常有砂疆阻隔,但有机质较高,有较大的潜在肥力。
黄河两岸的新乡、商丘、开封、濮阳等4地区的部分县是盐碱土的分布区。由于含盐量过高,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重度盐碱土则寸草不生,成为盐碱荒地。建国初期盐碱地面积约600多万亩,后因灌溉不当,1961年发展到1300多万亩,70年代后大力推行挖沟排水等措施,目前已降到约 400万亩。
淮河以南的洪积倾斜平原,淮河北岸的淮滨、息县、正阳及省境内的唐、白河下段河流两侧等地区有水稻土的分布。总的来说,河南省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较低,耕层欠松宣,其肥力水平不及长江下游的水稻土,但仍是河南的高产土壤之一。
豫西的黄土丘陵的白土阶地和缓丘上中部的立黄土、低山丘陵区位置较高处的红粘土、太行山及伏牛山东侧向潮土过渡地区的油黄土等,都是褐土类的土属。这些地区有些肥力尚好,有些则属瘠旱薄地,但水土流失严重,是需要采取水保措施的主要土类。
由秦岭入河南段(灵宝南部)起,东到嵩山、东南到方城北,熊耳山、嵩山和伏牛山2支层叠的中山山地,太行山的中山山地均分布着棕壤。这些地区层厚变化大,一般土层较薄,是林业用地,宜控制开垦、合理利用。
豫西低山与丘陵的南坡和大别山北坡,或称坡积侵蚀缓岗坡地,发育有黄棕壤。是河南亚热带林木,特别是茶叶、油桐等经济林木的适宜土壤。但这种低山丘陵风化严重,水土流失较厉害。此外在南阳盆地和信阳地区的低丘岗地上,由黄棕壤或黄褐土经耕种熟化而来的黄刚土亚类,是旱地土壤,土质粘重,干时坚硬易于龟裂,通气性能不良,有机质含量偏少,易旱易涝,是河南低产土壤之一。
综上所述,河南的土壤大类型有黄棕壤、棕壤、褐土、潮土、砂疆黑土、盐碱土和水稻土7种。若以质地分类,它们占总耕地的百分比是:粘质47.1、沙质19.9、壤质15.1、沙壤质底层加胶泥14.0、砾质3.9。
土地资源
全省总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河南地处中纬度地带,由于受地质、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河南特定的土地资源,其主要特点如下:
土地类型复杂多样。由于受南北气候过渡性、东西地势差异性以及其它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和多种经营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平地略多于丘陵山地。全省总面积中,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
土地资源数量有限。河南以占全国1.74%的土地,养育着占全国7.5%的人口,全省人均土地资源仅有0.07公顷,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4。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绝对数量多,人多地少的状况日趋严重。河南是全国最古老的农业开发区之一,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目前全省未利用的土地面积为167万亩,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特别是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区域开发条件差异大。由于受复杂的地貌、过渡性的气候以及水文、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使河南土地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全省耕地面积的3/4集中分布在占全省总面积55.7%的平原区,而占全省总面积44.3%的丘陵土地,耕地面积仅占1/4。各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条件也明显不同。东部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中部和东南部,水热土组合条件较好,是全省耕作农业的主体,是水浇地和水田的集中分布区,开发条件优越;豫西丘陵山区和南阳盆地边缘岗地区,水土条件相对较差,特别是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是全省主要的旱作农业区,土地资源开发难度大,投入产出率低,适宜发展林果业;南部亚热带湿润丘陵山地则有较好的水热条件,土地开发潜力较大,具有发展亚热带林果业的优越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