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瓷枕的历史
我国枕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殷商时就有枕了。先后出现了石枕、玉枕、陶瓷枕、漆枕、皮革枕、藤竹枕、丝绸枕、布帛枕等。
瓷枕始烧于隋代,最初只用于陪葬。到了唐代开始大量生产,但是多用于诊脉,轻巧灵便。宋、元两代是瓷枕的繁荣时期,窑口众多,造型丰富,纹饰各异,人们把瓷枕作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妆奁陪嫁、赠朋送友的首选物品。宋金时期瓷枕的形体开始变大,从质到量均达到顶峰,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由于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力提高,瓷枕逐渐从单纯的实用品成为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二、兽形枕——虎枕的艺术特点
瓷枕的造型繁多,品种丰富,因时代不同、窑口不同,其造型、纹饰、装饰技法有所不同,形成了一定的时代风格。从造型上看,可分为箱形枕、兽形枕、人形枕、建筑枕等几大类。
在此,笔者为大家介绍几款许昌博物馆收藏的虎形枕。
虎形诗文枕:枕形似卧虎,四肢匍匐,虎尾盘至身前之肘部,虎背为平面,背部有诗文,全身绘黄褐色虎皮纹,再用黑色画出虎头及身纹。造型生动传神,枕底无釉,虎背平面白釉,上有草书《昭君怨》,运笔流畅,洒脱不羁,一气呵成。
卧虎形瓷枕:整体呈虎形,虎头平视,瞠目巨口,獠牙裸露,双耳倒竖,睫毛直立,鼻梁之上虎目之间有一个“王”字。虎爪平伸着地,虎尾自臀部圆弯甩至虎颈。虎身稍弧,向右侧卧,通身酱地儿,饰有蔓草斑纹虎皮,虎背上是椭圆形白釉开光枕面,饰莲花纹,周边点缀蔓草纹。
虎形枕: 此枕的整体形状是一只虎呈伏卧状,在虎背上面制作一个椭圆形平面作为枕面,虎身为褐色,涂以黑色毛纹,虎头部天灵盖处没有绘“王”字,而是以五条草叶纹作为装饰。枕面以白釉为地儿,墨绘野草数株,一只水鸟卧于纤细的野草上面,鸟重草弱,随风摇曳。枕面上部绘大雁四只,列队飞行于天空。此枕将虎的威猛及水鸟的灵巧有机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体现了工匠丰富的想象力。
虎形瓷枕:此枕整体造型为一虎曲身伏卧,虎面朝正前方,睁目注视,虎尾置于左侧怀内,神态惟妙惟肖。虎施乳白色釉,微泛红黄,用黑色涂纹,枕面以白釉为地儿,绘喜鹊登枝图案,喜鹊的颈毛和眼睛以刻花手法处理。画面活泼自然,笔法简练豪放,图案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民窑奔放、洒脱的自然之美。
三、虎枕折射的古代习俗及“虎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虎形枕作为兽枕的一种,始于唐,流行于北宋和金代。虎由于形象威武勇猛,被称为“山兽之君”、“百兽之王”。把枕做成虎形或把虎刻于枕上,蕴含辟邪和祥瑞之意。
中国的“虎文化”,可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的“崇虎”观念,从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上就能体现,到史前文明的伏羲时代逐渐盛行,并形成了“虎图腾”崇拜。 随着社会的发展,“虎文化”不断演变。它在夏、商、周三代进入发展繁荣期,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在殷商的青铜器上,常出现和虎有关的图案,见证了“虎文化”的兴盛与辉煌。虎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人们“崇虎”、“祠虎”、“搏虎”、“德虎”、“颂虎”、“画虎”、“书虎”……千百年来,“虎文化”渗透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
比如,称勇敢的男孩儿为“虎子”,称勇将为“虎将”,在军营里调兵遣将的信物为“虎符”,危险的地方称“虎穴”,称武科榜为“虎榜”(即龙虎榜),古代议论军机大事的场所叫“白虎节堂”;民间花会上有“五虎棍”,席上有铁虎席镇,门楣上有虎头吞口(鬼脸壳)。另外,以虎为题材的民间艺术品——剪纸、布贴、字画、泥塑、玩具、摆件等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民间还把虎看做儿童的保护神,让他们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睡虎头枕,虎的形象被塑造得既威武勇猛又笨拙可爱,寓意儿童能长得虎头虎脑、健壮活泼。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民间还盛行给儿童做辟邪保平安的玩具——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画虎脸,希望他们健康、强壮、勇敢。
总之,人们演绎出如此多与虎相关的“虎文化”,体现了人们对虎的崇敬与喜爱。从古至今,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决定了“虎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审美的多元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作者系许昌塔文化博物馆员工)作者:蒋淑静【原标题:虎枕·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