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是其中的一大亮点。
小年之后,年味渐浓,人们开始买年货,添新衣,欢天喜地的准备着迎接新的一年。
在团圆、思念的气氛中,春节这一古老习俗,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给在外奋斗的人们一个讯号,该回家过年了……
在郑州,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贴嘎嘎;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包扁食;大年初一,磕头作揖”的说法。春节时,还有在饺子里放硬币的习俗,吃到的人在新的一年万事如意,运程好。初二以后的几天就是走亲访友了,小朋友的压岁钱是少不了的。
在开封,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到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 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旧时,流传有“腊 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的俗语。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在洛阳,初一一般是拜访同族亲戚,初二嫁出去的闺女要回娘家拜年,也称“归宁”。礼品也有讲究,多为“四色礼”:一块礼肉、一瓶好酒、一包糖果、一盒点心。初三到初五,依然是串亲戚。家中年内有新丧的人家例外,需要等到破五以后。破五,就是正月初五。这天,人们会端出一盆脏水泼掉,寓意把一年的晦气都泼掉,名曰“泼污”。
在南阳,三十傍晚有送灯的习俗,即乡村各家各户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请先祖随人过年,初一早上收回该灯。在三十晚上,还有在大门里门槛处放桃木棍,防止“野鬼”进家的习俗。第二天早上则有“开门爆竹”的说法,即开门先燃放爆竹,“接年”或“迎财神”,然后再煮饺子,敬天、敬地、敬祖先后全家共食。
在安阳有一种古老的习俗叫“撒蜡走”,今已不存。是指在农历腊月二十九,林州地区的人们以附近大村庄为首,组成数十人提灯笼、敲大鼓、拍大铙、捧香卷的队伍,到各村寺庙神位前,点蜡烛,烧香箔,祭神驱邪送福音。一村送,另村接,十分隆重。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此俗消失,改为“二十九去打酒”。
在新乡,有耍社火的习俗。流传的俗语里有“庄稼人想要乐,唱戏耍社火”。社火是农耕社会流传至今的节庆活动,现今新乡的社火多以村为单位。每年春节,各个村子都会玩一场社火,称之为“会”,有|“不玩社火不算过年”的说法。龙灯、旱船、抬阁、背桩、耍马皮、跑竹马等,都能在社火中看到。
在焦作,俗语里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寓意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过年时,还有“贴窗花和倒贴福字”的习俗。会将“福”字剪成各种图案,来表达祝福,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在濮阳地区,春节的习俗与其他地方有很大的不同。濮阳地区在腊月二十六这一天,需蒸花糕、煎炸食物,以备待客。在大年初十则有“祭石头生辰”的习俗,这天要禁止搬动任何石头,人们称之为“石不动”。
在鹤壁新年习俗里,浚县庙会不得不提,它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活动贯穿于每年的整个农历正月,一直到二月都熙熙不散,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会期长,规模大,保持着明清特色,吸引着晋冀鲁鄂皖周边20个省市以及海内外的数百万香客游人。
在许昌禹州,人们称春节为“年歇”。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贴花花(春联),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年初一去作揖”的说法,为人们具体描述了过年的主要过程。
在漯河,初一早上有“喝糖茶、祭神迎‘年’”的习俗。吃完了午饭才打开大门,迎接喜神,寓意新的一年幸福快乐。初二,是女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在娘家只吃午饭,晚饭前赶回婆家,人们称之为“食日昼”。初五,财神爷过生日,有“吃财神饭”的说法。在面 条上放几个由糖和面粉做成的铜钱,以祈求财神保佑。做生意的人也习惯在初五开门迎客。
在商丘,饺子是春节不可缺少的美食。年三十要吃扁食、贴门对。年初一起五更,放鞭炮,吃扁食。结婚的男子给长辈磕头、到家庙拜祖宗都要端扁食。初五,即破五,家家户户捏扁食,叫“捏碎”。最后还要用大面片盖住剩下的扁食馅,象征把破破碎碎包住了,寓意人们在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在信阳农村,“打糍粑”是人们迎春的传统习俗。正月初一,人们鸡鸣即起,开门迎神。早饭吃水饺或挂面,少数地方吃元宵。在信阳新县部分地区,初一家家煮鸡蛋(谓之元宝),且在初三这天只给岳父母拜年。
在周口,春节活动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看灯会、赏花灯、猜灯谜为主要内容。在走亲戚时,要带上“大馍”和“枣山”。大年初三,人们有赶庙会,拜祭伏羲的习俗。
在济源,农历年末最后一天,旧时称除夕夜,家家户户要“迎神”、“祭祖”。为孩子预备第二天穿戴,直至子夜不眠,谓之“熬百岁”。初一,人们“五更”起床,更换新衣,燃放鞭炮,欢度节日。旧时,各家各户起床后首先是安神祭祖,然后晚辈给长辈扣头作揖,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初二起,人们开始走亲戚,以血缘远近为序,直到亲戚走完为止。
在平顶山,年三十包饺子时,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饺子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饺子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在平顶山一带也有过年吃大烩菜的习俗,热气腾腾寓意来年财源广进红红火火。
在三门峡地区,春节期间有一种独特的习俗,“骂社火”。传说,尧舜时,为纪念黄帝和嫫母人们每年春季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后来,自发活动有好有差,人们互相挑剔,出现了骂的内容,后渐渐演变为“骂社火”。现在,骂社火则起到一种反映民意、教育大众、扶持风气的作用,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驻马店,打铁花是春节的特色民俗。每到过年,一千多度的铁水在棚顶迸散开来,铁花又点燃棚上的鞭炮、烟花,满天的火光瞬间就映红了人们的面庞,煞是好看。除此外,在驻马店正阳县一带,家家户户还有在门楣上贴“门钱”,红、粉、黄、绿、蓝五色一组,最早是为了驱赶叫“年”的怪兽,现在又寓意着财源滚滚。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也造就了缤纷绚烂的民俗文化。每一个地方,每一 个民俗,都有自己的那份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