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3天,第六届中国春节文化高层论坛在鹤壁召开,悠久的社火文化成为焦点。
与时俱进的百姓狂欢
彩旗、狮子、长号、锣鼓、脸谱……社火表演队一露头,就像一块磁石,如潮的人流、震地的欢呼声马上被吸引过去。
3月6日,从浚县县城到浮丘山广场,50支队伍、万余人参加表演,传统的社火将庙会推向高潮。
说起社火,看过的人会问:从古到今,社火的形式是不是已经固定?
研究发现,社火在传承中,总是不断被掺入新的时代内容。在春节文化论坛上,河南大学教授彭恒礼指出,秧歌队伍中身着“异族”服装的“鞑子”角色,实际上源于宋代社火中的“鞑靼舞”,明清以后逐渐融入各地的社火表演中。浚县县志办副主任张富民说,民国时期走在队伍前的会首,穿长衫、戴礼帽、戴墨镜、托鸟笼,分明顺应了当时的风尚。另据报道,今年春节前在浚县菜园村,社火排练中难度较高的武术已被花篮、旱船等游戏取代。
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骑竹马、玩龙灯、抬阁与背阁……经过历史的过滤,社火的“程式”既保留了惊险、神秘,更突出了喜庆特点。鹤壁市副市长高雅玲说,古庙会和社火表演被外国友人称为“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
民间信仰应被尊重
烧香拜佛、吃美食、搞商贸……尽管庙会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但追根溯源,只有社火和庙会的历史一样古老。
社火最初和“娱神”有关。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期,人类有了对自然神的崇拜和商周时的巫戏。在春节文化论坛上,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考证说,“社”最初是指土地之神,“社火”就是在祭祀社神之后举行的演出游戏、化装游行、杂耍等等。
正因如此,1976年,当时的“革命委员会”发出通告,取缔了包括社火表演在内的正月古庙会。
审视鹤壁现存社火,专家们发现,从踩高跷中的《孟姜女寻夫》,到扭秧歌中的《白蛇传》、跑旱船中的《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即便是扮作郁垒、祝融、关公、秦琼甚或小丑的脸谱,其内容和宗旨也“多是体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宣扬孝道、诚信、家邻和谐的积极意义”。
陈连山指出,很多人将民间信仰斥为“迷信”,其实,向往正义的民间信仰“应当被尊重”。
鹤壁打造社火文化之乡
经过连续7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的催生,浚县目前“村村有玩会,会会有绝活儿”,已拥有400多个社火表演队。同时,浚县社火赛吸引了周边淇县、滑县等地的社火队以及开封盘鼓、河北沧州舞狮、辽宁海城高跷、山西盛世锣鼓等同台竞技,成为展示群众文化的大舞台。年复一年的展演比赛,使社火成为难以磨灭的艺术张扬。
在第六届中国春节文化高层论坛上,中国民协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锦强宣布,中国民协正式命名鹤壁市为“中国社火文化之乡”,并将建立中国社火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华斌认为,鹤壁社火是鹤壁人民对民俗文化的巨大创造、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希冀,社火已经深深地融入人民的血液和生命中。鹤壁市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积极筹建中原社火展示馆,并坚持连年举办社火大赛,鼓励社火文化的传承创新,努力组建中国社火第一盛会,把鹤壁社火打造成一块“中原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