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河南风情 >> 特色访谈 >> 浏览文章

民俗里都是历史,应离商业远一点

2015/1/9 9:00:01 点击数: 【字体:


    昨天,“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化高级论坛”在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举行,包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叶舒宪、“田园教育”倡导者李庆明等人在内的全国名家聚集到一块儿,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课”。

  据了解,这一次论坛的主题的“民俗”。而之所以举办这个论坛,是因为随着现代化的狂飙突进,不少学者意识到民俗文化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昨天与会的专家都呼吁,民俗文化应实现更高阶梯的理性回归。

  小朋友不会方言就像丢了根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至唐代成为全国性节日。当时的中秋夜,人们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设香案摆祭品,西瓜与月饼必不可少,全家围坐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但是现在,几千年前的民俗传承至今,似乎只剩下月饼。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有些遗憾地说:“最让人失望的是,中秋节衍生出了泛滥的送礼文化,好多人现在都害怕过中秋节。不仅是中秋,中国人的春节、端午也在淡化,而圣诞节、情人节的气氛倒是越来越浓,这到底是为什么?”

  “每个国家都有民俗,历史都在民俗里,如果丢了民俗,那怎么去了解历史呢?”所以,他认为当下重拾民俗非常重要。

  “做城里人、做文化人,这并没有错,但是我们的根也不能忘记。”田园教育倡导者李庆明说,“打个比方,我发现现在很多小朋友不会讲土话,只会说普通话和英语。很多家长都觉得这样子没有关系,我反倒觉得会方言要比会普通话重要,因为这是根,我们要做有根的文化人。”

  民俗应该离商业远一些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民俗文化逐渐“迷失”呢?

  李庆明说,“现在我们的教材都是重科技、理性,而忽视了文科,长久导致了‘重理轻文’的怪象。曾有人把课本里将民俗的文章都圈起来,最后发现寥寥。现在大家都在说海洋文化,但是事实上课本里关于海洋文化的东西也是寥寥。”

  梅子涵则认为,“现代生活太过商业,商家常常只将传统节日的外在形式简单剥离,而现在的小年轻,又从小接受这些环境的熏陶,从而导致了‘有节日无文化’的现状。”

  目前的状况,应该怎么办?李庆明觉得,“我们还是应该一点一点去渗透,就像我们学校,刚刚组了一个民俗体育运动会,搞了一些民俗展,通过一些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知识。”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叶舒宪认为,民俗文化的传承需要从小朋友做起。“当下中小学的民俗文化教育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孩子了解民俗文化,是目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但民俗文化要进课堂,其实也是一个难题,单单师资,就很难跨越,所以还是有一定困难。”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现代金报(宁波)(2014-06-0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