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鹤壁 >> 走进鹤壁 >> 印象鹤壁 >> 浏览鹤壁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仙人洞小考

2014/8/14 10:44:37 点击数: 【字体:


    淇县夺丰水库北岸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处石窟,当地人称之“仙人洞”,相传为殷太师比干之子林坚(又名林泉)出生地。洞口四周遍布摩崖石刻,这些文字多无时间记载,且内容晦涩含蓄,落款就更罕见,要么干脆省略,要么仅有只言片语:樵夫、道人、槐石翁、梦醒主人等,藏头露尾,欲言又止,给古洞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此洞果如传说所云,还是另有隐情,这里究竟发生过怎样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一

    清《淇县舆地图说》载:“石山壁立,仙洞漏天,祠宇十余,咸倚半岩……北倚山崖,有林泉之胜。”不仅写出了这里的山势挺拔,洞穴奇妙,更重要的是写出了林坚在此出生,有其居住的胜迹——长林石室。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丞相比干冒死劝谏,被纣王剖心。纣王仍不罢休,又派兵前往比干家中抄斩。比干夫人陈氏得知后,怀六甲身孕星夜逃出朝歌,因一路颠簸,跑到城北长林石室即产下一子。群兵追至,捉到陈氏,便问孩子姓名。陈氏急中生智,指“林”为姓,指“泉”为名,母子方得以脱险。武王克商后,建立周朝,诏回陈氏母子,封其“英烈夫人”,赐比干之子为林姓,将名字“泉”改为“坚”,希望他将来能秉承父志坚贞不屈。此后,朝歌民间为纪念忠臣,便在林坚出生地大修庙宇。据当地老人回忆,仙人洞原来规模很大,有山门过厅和寨墙,还有3间三层高楼,每年正月初八庙会,周围群众都来此祭奠忠臣、祈求平安,盛况空前。岁月沧桑,因淇地历经战乱,庙宇多次被毁。上世纪60年代,因修筑林(州)淇(县)公路,仙人洞外则的山崖被劈去5米多宽,当初的部分遗迹已不复存在,所幸的是,仙人洞、长林石室、灶君洞、碓臼窑等遗址至今得以完好保存。

    二

    洞口上方有一则题记,名曰“仙人洞记”。全文600余字,为工笔楷书,字体隽秀雅致,除少数字体因摩崖石皮脱落难以辨认外,大部分仍清晰可见,通读全篇,方了解大概意思:一位自称樵夫的人“天性雅爱山水,隐居高尚,不乐为时势羁鞿。”寻幽访谷,欲找一个理想归宿地。“深入优巍涉淼,谒睿圣之神祠,过弥陀之寺洞,慨世代旭易,吊今昔废兴。至于斯,遥望山巅嵬峰耸翠,上出重霄,崖壁石像一列,询诸山□,古传仙人所居,彼门超化之遗迹也……樵夫匍匐而登巉岩,山险崎岖阻塞,怪石连连,骇畏难升。”崖壁上有一石洞,洞内鸟雀、蝙蝠纵横,狐狸、毒蛇蟠曲,“樵夫”挺进并驱尽它们,名之曰:“安乐窝”。洞上方有一岩石“峻岌可危。名之曰:‘爤柯岩。’岩前一峰正方□□,壁百仞,其下澄水潺潺潆回,映带左石。薄春,月出东方,光彻上下,取名:‘钓郎峰。’西一峦孤立澳侧,争为壮丽,取名:‘□□台。’稍行洞左,再攀崇阿悬岩,□峙□,有水涌石根,清流澈湍,两浣顺流而东也,名其水曰如斯泉,岭曰:‘观澜岭。’樵夫乐斯胜景也,”于是,在此定居下来,并捐钱粮,雇工匠开凿扩建石窟,砌石阶,垒寨垣,“结石庐,更数年始告成,合曰:‘仙人洞。’袭其旧也。”整日青灯黄卷相伴,“樵夫”倒也自在,偶有旧友来访,谈古论今,切磋诗词,“息古今,渺万物,俯八极,有感于怀,鼓□石高□震于峰壑,余韵遏□云空。”胜似神仙的日子,“樵夫”徜徉其中,乐此不疲,“不期老之将至,步履艰难,情随事迁……更有趣于田园、窗草、□鱼、陶菊、周莲、山水之乐矣。”无怪那位姓朱的忘年朋友感涕光阴荏苒,逝者如斯,镌石来记述。现如今世人已不知“樵夫”的真实身份了,就连家乡人看“樵夫”,犹如“樵夫”眼中的仙人一样,实在是可悲啊。“樵夫为谁?斯郭姓登名,字天衢甫,‘瞻淇’乃别号也,官河南彰德卫经历,不仕。其子宗隗□溪、宗仪□溪、宗伋右溪,以儒业著名也。□士籍古大雄郡黎阳世家也,今系北直隶大名府浚县永清乡永清里六甲民籍。”
纵观全文,可获取以下信息:

    一、隐士所描述的地理环境与史料记载或现存景观相符,如“澳水”(淇澳)、“睿圣祠”(卫武公祠)、“弥陀寺洞”(前嘴石窟千佛洞)、“崖壁石像一列”等,据明、清《淇县志》载,“淇澳绿竹”为古代淇水关胜景之一。武公祠毁于1958年,而千佛洞和“崖壁石像”至今尚存。

    二、在隐士入驻之前,已有仙人洞遗址。

    三、隐士投入资金修葺,扩大了建制。

    四、隐士在此隐居很长一段时间。

    五、隐士叫郭登,字天衢,别号瞻淇,系北直隶大名府浚县永清乡永清里六甲民籍,曾被任命为河南彰德卫经历官职,不赴任或主动辞职。他有3个儿子,分别叫郭宗隗、郭宗仪和郭宗伋,以儒学著名。

    六、郭登隐居时期,曾有一位姓朱的忘年朋友造访过仙人洞,并勒石志之。

    但是,题记也给人留下不少疑点:

    一、郭登隐居于何年代?

    二、郭登缘何到此隐居?

    三、郭登有怎样的身世?

    四、郭登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朱姓朋友的情况又如何?

    所有介绍都过于简略,似有意留下一个迷题,待后人破解。好在有他的详细地址和三个儿子的姓名,透露出一些难得的讯息,也为准确考证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据清《嘉庆·浚县志》载,自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改浚州为浚县,隶大名府,至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卫辉府。据此可断定,郭登应生活在明朝中期至清朝初期。《太平寰宇记》载,黎阳县旧八乡(即清源乡、鹿台乡、长乐乡、永丰乡、君子乡、纯化乡、永清乡、长宁乡)。《读史方舆纪要》载,明洪武三年,改浚州为县,编户五十里(含永清里),后改划为四十三里。清《嘉庆·浚县志》载,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县李士琳以四十三里小民迁徙无常,征收赔累,改为二十一所,至今便之。由此,可更精确地定出郭登生活年代的上下限:明洪武三年至乾隆二十四年。

    明、清时期的永清乡对应现在的什么乡镇?查遍《浚县志》不得而知。但《淇县志》载,永清乡位于淇河东,原属淇县辖地,明朝划归浚县。另,郭登的号“瞻淇”,很可能取自《诗经》“瞻彼淇奥”一语。据此可知,永清乡永清里在淇河以东,且应在淇河沿岸。遍访淇河东岸人家,事情终于有了突破:在卫贤镇交卸村的一块墓地里发现一通古碑,上面刻有永清乡字样。这样,大致范围确定为前交卸、中交卸、后交卸、前草店、后草店、南纸坊、北纸坊、卫贤集一带。

    几经辗转,在卫贤镇北纸坊村一位82岁的郭氏老人家里发现一套清嘉庆时期的《郭氏家乘》,郭登的名字赫然在目,真相终于浮出水面。《郭氏家乘》上卷载:“郭登,字天衢,号瞻淇。天性慷慨,孝友著闻,作养贤才,同急拯弱,新庙貌,修桥梁,捐义塚,施舟楫,公听断,推衣食,创祠堂,建精舍,葺仙洞,凡致孝鬼神、济人利物之事,若切肌肤。官授彰德卫经历,引身而退。容于行山淇水间数十年。考终前旬日,命道焚香诵经,散济三日,正襟仰卧,与子孙永诀,其视死如归若此。”郭登生育三子:宗隗、宗仪、宗伋,皆为儒学。《郭氏家乘》载:“宗隗,字士致,号双溪,太医院幕。宗仪,字士宽,号运溪,邑庠生贡,入国学限满,吏部考授通判候。宗伋,字士信,号右溪,邑庠生。”清《嘉庆·浚县志》中没有郭登的名字,却有郭宗隗和郭宗仪的记载:“郭宗隗,由人才官吏目;入仕身份为荐辟。”“郭宗仪,万历时监生;入仕身份为例仕。”从《郭氏家乘》中还可看出,郭氏家族庞大,家境殷实富有,有崇尚儒学之家风,与郭登父子同时期的族人中,多有入仕者,在同时期的《浚县志》中均有记载。通过相互印证,说明《郭氏家乘》真实可靠。

    《郭氏家乘》的发现,不仅把郭登的生活年代框定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而且对研究郭登的生平和隐居的动机有了更翔实的佐证和依据。从《郭氏家乘》中可了解,郭登是一个乐善好施、教子有方、饱读诗书的文化人,按照当时的道德价值标准评判,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君子。在世人对名利趋之若鹜的时代,郭登被任命为一个七品(或八品)小官后,不去努力地攀爬,谋求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却引身而退,隐居山林,出于什么动机?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两种可能,一是当时的政治环境跟自己的道德操守发生冲突,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二是那个小职位不足以施展自己的杰出才能。再联系到“仙人洞记”的内容,郭登奔仙人洞遗址而来,一定是有备而来,慕名而来,林坚为忠臣比干之后,比干犯颜三日直谏君,留下一世英名。卫武公政治清明廉洁,治国有方,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以淇竹来比拟他的高贵品质,描摹他的谦谦君子形象。无疑,作为君子的郭登对比干和卫武公景仰有加。从“仙人洞记”中还可以看出,郭登受老庄的思想影响较深,崇尚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其实“更有趣于田园、窗草、□鱼、陶菊、周莲、山水之乐矣”一句,更直观地表白了自己的心声:自比陶渊明、周敦颐和欧阳修,表露自己“举世皆浊我独清”、“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和“寄情于山水”的志趣。

    三

    仙人洞东侧10多米的山壁上,依山雕刻一通石碑,碑文为一首诗《游仙人洞赠郭瞻淇主人》:“天外仙峰几洞开,坐临牛斗万山回。攀崖有径人谁到,凿石无泉水自来。抚栏晴云春舞鹤,推窗明月夜沉杯。相逢不问长生诀,刘阮空怀去后猜。”落款为“黎阳朱侍御槐石翁题”,没有题写时间。留下墨迹的“朱侍御”是否为郭登在“仙人洞记”中提及的朋友?这位“黎阳的槐石翁”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

    据《明史》和《浚县志》载,朱应毂(?—1587),字德载,号槐石,明浚县人。朱应毂,祖籍江苏南京,祖父朱翊,举人,父亲朱天俸(1514—1584),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儿子朱舜年,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朱应毂万历五年(1577)进士,出任山东东阿知县,《朱天俸墓表》称其“出宰阿邑,入为侍御史,声称烨然”。朱应毂政绩突出擢云南道御史,任御史时,清正廉直,进谏不避权贵。清《嘉庆·浚县志》载其“谏幸山陵,论边将冒功匿败,言皆激切。”《明史》中多次记载他直言进谏的事。如“枷刑自刘瑾创立,锦衣狱常用之。神宗时,御史朱应毂具言其惨,请除之。”(《明史》卷九十五志第七十一);“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帝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其始锐意封拜,师出必捷,威振绝域。已而位望益隆,子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贵极而骄,奢侈无度。军赀、马价、盐课、市赏,岁干没不赀,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己。以是灌输权门,结纳朝士,中外要人,无不饱其重赇,为之左右。……御史朱应毂、给事中任应徵、佥事李琯交章抨击。”(《明史》列传一百二十六)。他甚至还敢直谏皇上,“万历十一年(1583)九月,礼部上疏,认为陵址既已选定,就应该钦定日期营建。但万历仍然不允,非要待两宫圣母看后才能确定。为此,御史朱应毂以谒陵耗费太巨,陈请两宫太后不必再去阅视……”(《风雪定陵》)。万历皇帝修建定陵,所用花斑石皆采自浚县。朱应毂奉命到浚县督采花斑石。正如清《嘉庆·浚县志》所言:“惜不永年,未竞其用。”朱应毂仕途仅仅十年,就于万历十五年(1587)早早地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的一生著述颇丰,有《槐石集》等。如今,浚县县志和《大伾山志》等书上关于他的资料非常少,浚县大伾山上仅留有他的“杏花岩”题字和《东归早过大伾山》诗刻。

    正是朱应毂来到了仙人洞。朱应毂于万历13年(1585)至万历14年(1586)间,因督花斑石开采荣归故里。在家乡,他听说了郭登的传闻,决定登门拜访。一个春日,他登上了仙人洞,见到了年近古稀却鹤发童颜、颇具仙风道骨的郭瞻淇主人,他乡遇故知,两人相见恨晚。主人热情邀客人留宿作长夜之谈,朱应毂欣然应允。夜深了,皎洁的月光从洞口投进来。两人把酒临风,谈兴正浓,不觉东方欲晓。旭日临窗,春风拂面,青山如画,澳水荡漾,仙鹤翩跹,朱应毂抚栏远眺,忆仕途如梦,慨光阴荏苒,触景生情,心潮起伏,诗性涌动,欣然命笔,题写了这首《游仙人洞赠郭瞻淇主人》。朱应毂对前辈这种“不入流”的举动有几分同情,有几分羡慕,更有几分敬仰,但碍于自己的政治影响,仅能低调从事,故未留下名字和题写时间。遗憾的是这竟成了两人的永别,朱应毂于此后一二年即英年早逝,终年五十岁左右。不久,郭登也从仙人洞离去,长眠于家乡。

    仙人洞此后沉寂了一段时间,但它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它在等待着另一位客人的造访。

    四

    仙人洞左边的石壁上还有两处摩崖石刻,一处是一副对联:“山门不锁待云封,石洞无灯凭月照。”横批是“安乐窝”。为楷书,无落款。另一处是一首《题仙人洞遗迹诗》:“峭壁层峰百丈岩,不起风雨来何年。仙人昔已升真去,留得遗迹至今传。”落款为“梦醒主人书”没有题写时间,以狂草书写。另据当地人讲,石崖上还有一首诗:“几缕落霞流水岸,数声啼鸟夕阳间,更生一段开花处,白云北去又飞回。”因林淇公路拓宽被毁。这几处石刻有无关联?又出自何人之手?

    经书法对比和时代背景考证,这几处摩崖均出自一人,他就是孙徵兰。

    明、清《淇县志》载,孙徵兰,字九畹,号“睡仙”,淇县南阳村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卒于清顺治十年(1653),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不久,官拜监察御史,“侍殿陛”,恭助朝廷议定国事。崇祯初期,转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崇祯后期,任四川布政司参政。孙徵兰可谓文武双全。论武功,他曾监管绵道军,分守上川南道,严振军纪,善用奇兵,制服流寇,开拓疆野,使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一带稳定繁荣。论文采,孙徵兰棋琴书画,诗文建筑,无所不通,他的诗写得飘逸豪放,意境幽远,著有《香国楼诗集》,有儒将之称。尤擅长书法,旧时朝歌城南关驿道旁有座一丈多高的碑,上刻孙徵兰书写的“殷朝六七贤圣君故都”,其字遒峻苍劲,力透石背。淇县西部太行山上留下他的许多摩崖石刻,为山河增色不少。灵山寺东崖绝壁、武公祠、孙家寨、云梦山、卫辉香泉寺等处留有他的墨迹,字形多为馆阁体,或雅秀刚劲,结构匀称,或气势磅礴,风肥劲健,功力雄厚。最引人注目的,是云梦山水帘洞口的那幅《仙洞偶笔》二首,以狂草书写,如行云流水,蛟龙腾飞,惊鸿展翅,飘逸、洒脱而雅丽,最能代表他的书法风格。

    孙徵兰名声显赫,按说应堂而皇之很高调的在仙人洞题字,为什么不直书其名?难道有何顾忌?

    这还得从当时的政治环境说起。孙徵兰晚年,适逢明末大动乱年代,李自成进京,清兵入关,崇祯王朝最终被清王朝所取代。作为一个被封建的忠君爱国思想塑造出来的明朝的忠实臣僚,不失自尊心和“民族气节”,孙徵兰为失去政权而哀痛,怀着忧愤的心情弃官遁回故里,但他毕竟是明朝的一位大臣,是“敌方”追捕的对象。为了免遭不测,他不敢在南阳村的家里生活,选择了山林隐居,私下练兵习武,舞文弄墨,为“复国”做武装和舆论上的准备。随着清政权愈来愈巩固,他的心情愈加抑闷失望,就以酒消愁,然后睡大觉,因此自号“睡仙”,表现他怀才不遇却又不甘寂寞,企求超脱,以消释自己的苦闷和悲愤。

    在朱应毂和郭瞻淇离开仙人洞60余年后,孙徵兰也登上了仙人洞,并在此隐居了一段时间。此时,他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他很羡慕郭瞻淇主人的那份超然,于是取“仙人洞记”中的“安乐窝”来命名自己的居所。但他终归不能释然,因此在对联里含蓄地表达了对“明”的追思和深切怀念,这与一水之隔的对面山壁上他留下的另一幅联句:“圣从川湄千秋睿,德就山磨万古明。”遥相呼应。而另一首《题仙人洞遗迹诗》的落款用“梦醒主人”,则表明“睡仙”已不再昏睡,人生快到头了,对世事参悟透了,大梦也该醒了。

    孙徵兰留在家乡的所有摩崖石刻,有一个共同特点:要么不留落款,要么仍沿用明朝的年号,即使历史的车轮驶进了清朝亦如此。这样做基于两种考虑:一是摆脱清王朝的通缉捉拿,二是表达对明王朝的眷恋和对清王朝的憎恨及抵制。因此,在仙人洞不留自己的“痕迹”属情理之中,但又怕后人不知,于是,把一个“梦醒主人”交给历史,留待后人去琢磨吧,他相信有人能破译出。

    五

    仙人洞附近还有许多摩崖,因年代久远石质风化和后来的修路施工,已永远消失了,但其中有一方题记仍依稀可辨:“浚州卫县第八都延庆村道人赵吉宣和(宋徽宗年号)二年(1120)十一月入洞。”另据当地人宋景新(82岁)回忆,仙人洞山崖上曾有古碑一通,碑高3尺多,宽2尺余,上书“林坚出生地”五个大字于正中,还有“长林石室,淇澳绿竹”等于其上。峭壁上曾有唐太常的摩崖石刻:“山里石窟楼上楼,淇水澳水绿竹悠,洞生林泉子逃逝,母子幸存仙人岫。”这证明,仙人洞在唐、宋时就已经存在,历代都有高人名士在此隐居,这一发现,无疑给林坚出生地又提供了一条确凿的证据。

    明、清《淇县志》和其它史料对仙人洞记载较少,然而,仙人洞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历史文化价值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

    作者简介:

    贾振君,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会员,政协淇县文史资料研究员,工作于淇县地方史志办。电话:13783928700   0392—7222204(办)

    杜永沛,政协淇县文史资料研究员,工作于淇县教体局。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文化中原》杂志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道口镇百年茶馆 古韵飘香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