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23日到27日,浚县春节古庙会进入高潮。每天,来自晋、冀、鲁、鄂、皖等省及我省浚县周边县市的二三十万名游客,蜂拥而至浚县县城。在毗邻县城的大伾山和浮丘山之间数平方公里的街面上、山坡上,社火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将千年古庙会装扮成传统年文化的大观园。
这样的文化观光从大年初一开始,一直延续到农历二月二。
背阁“背出”文化自信
依托春节古庙会,中国民协、省文联主办,省民协、鹤壁市文联承办了第五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首届中原社火表演大赛是其中的一场重头戏。
2月22日,在浮丘山山顶广场,连绵的鞭炮刺破了浓锁的雾霾。社火表演大赛中的背阁表演把大赛推向高潮。这项表演很惊险:一位浓墨重彩的壮汉当“下装”,通过“中节”的支架,扛着戏曲装扮的儿童“上装”,上下一起来回走动扭摆。其表演内容取材于杨门女将、天女散花等民间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由长号、大鼓、铜铙、大钹等伴奏。12组背阁队员惊险的绕场表演,让现场的2万余名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据组织方介绍,当天共有省内外28支队伍参加了社火大赛。背阁、舞狮、高跷、旱船、秧歌、盘鼓等组成的社火表演,2008年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乔台山表示,浚县的社火表演具有群众性、自发性的社会基础,体现出一种“广泛的文化自信”。
泥咕咕“吹出”悠久回忆
在1000多米长的伾浮路上,中原非物质文化暨中原民间绝活绝技展演吸引着如潮的人流,成为浚县春节古庙会上的一大景观。
一团黄泥,顺手一搓,推拿提捏之间,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老虎、小斑鸠就呈现在人们眼前。现年57岁、来自浚县杨玘屯村的王学锋,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咕咕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介绍说,他带来的几百件泥咕咕产品,每件价格从10元到上百元不等,在两天的展演中销售一空。
泥咕咕是一种吹起来“咕咕”作响的泥塑小玩具,相传起源于隋末,发展至今已有50多个品种。泥咕咕形态夸张、表情生动,漂亮的花纹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王学锋说:“它寄托着老百姓欢乐、祈福的心愿。”
除了浚县当地的泥咕咕、根雕、布老虎等,山东绢花、山西绒绣、开封木版年画等125个项目组成了“别样墨香、传统技艺、绝活绝技”三个方阵。浚县文化馆馆长张福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身口相传为文化链的活态传承,其保护非常艰难。能通过庙会吸引这么多青少年关注,真让人高兴。”
珍惜这片文化“共生矿”
浚县古庙会已有1600多年历史。经过历代主政者行政干预最小化的保护,浚县古庙会保留了年味浓、会期长、社火表演精彩等特点,至今依然是一座民俗文化风情的大观园,被专家誉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并被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方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认为,浚县古庙会体现出传统年文化在内涵上的“杂”、“丰”等特点,是一片虽搀和着杂质但精品很多的“共生矿”。中国民协副主席、我省著名民俗专家夏挽群认为,浚县古庙会体现出春节传统文化的原生性、本真性、民间性、丰富性的特点,是华夏传统文明的一个传承基地,值得好好保护。(原标题:浚县古庙会:晒一晒悠久的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