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修义家里的纺车。
土布制作,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人们利用纺车把棉条纺成线,再利用织布机织成布匹做成衣服。在贫苦岁月,纺车不但帮助人们解决了穿衣问题,还是战斗的“武器”。10月15日,记者在浚县黎阳镇前咀头村看到了这架百年老纺车。
至少有100年的历史了
得知记者的来访目的后,70多岁的老人熊修义从屋里小心翼翼地搬出这架纺车,看上去虽然陈旧但很完整。“我出生的时候,这架纺车就已经存在了,听我娘说是我太奶奶留下的,到现在至少有100年了,现在在农村很少能找到这样的纺车了。”熊修义边说边擦拭纺车上的灰尘。
熊修义听着纺车的嗡嗡声长大,小时候对纺车没有太多的感情,唯一的印象就是母亲日复一日地坐在窗前纺线。“有次玩耍时,我把她纺线用的纱锭弄丢了,她知道后打了我一顿,我觉得挺委屈,甚至想把纺车砸了。后来才知道当时在我们村里买不到这种纱锭,必须到滑县才能买到。”熊修义说。
熊修义18岁的时候,和邻村的毛景连成了亲,毛景连跟着婆婆学会了纺线。
后来生活好了,纺车退出了历史舞台,很多人嫌它碍事,甚至把它烧了。大儿子几次想把纺车劈了烧火,都被熊修义拦住了。“这是我母亲留下来的唯一的东西,每次看到它总能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总觉得母亲还在。”熊修义说。
靠纺线卖钱养家
说起纺车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毛景连的话语中流露出一种自豪感:“现在出嫁闺女都流行陪送轿车,以前陪送一架纺车就是极有面子的事了。”
毛景连不到17岁就嫁人了,当时熊修义家除了这架纺车,什么都没有。“这架纺车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了,也是我们挣钱的唯一工具。”
为了养家糊口,毛景连和婆婆靠给别人纺线、纳鞋底为生,为了多挣点钱,她们天不亮就开始忙碌。“我们点不起煤油灯,天黑了就借着月光纺线,娴熟了,不用光也能纺。”毛景连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忍不住比划起纺线的动作。
“你别看简单,纺线其实是个技术活,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断了;线抽慢了,棉条就拧巴了,线一打结又废了。纺一上午,两只胳膊就累得抬不起来,更别说成年累月干这种活儿了。”毛景连20多年没纺过线了,现在胳膊仍不时地隐隐作痛。
毛景连负责纺线,婆婆负责用纺好的线纳鞋底,她们就是靠这架纺车挣钱。毛景连咬着牙供小儿子上学,后来小儿子成了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
给解放军纺线做军装
对于毛景连的儿子熊利平来说,纺车摇出了他童年最爱听的歌谣。
“小时候我和奶奶一起住,那时候晚上没有电,我在煤油灯下写完作业就上床睡觉,奶奶就在旁边边纺线边给我讲故事,记得奶奶说这架纺车还曾经给解放军纺线做过军装呢。”熊利平回忆说。
纺车的声音陪伴着熊利平的整个童年,直至他去外地上了大学,但奶奶纺纱的情景已经永远留在了他的记忆里。现在,他还经常做梦回到小时候,梦见那架纺车在演奏“童谣”。
“现在村子里的纺车就剩下这一架了,经常有邻居过来借用,这么多年了,这架纺车竟然还能照常工作。”毛景连说,前几天有个邻居想给孙子做几双虎头鞋,嫌买的线不够结实,专门来借这架纺车,自己纺线做鞋子。
毛景连说,每次有人来借用纺车时,她都一再叮嘱要小心使用。“估计是上了年纪,这段时间总是想过去的事情,想起和婆婆一起纺线的情景,当时的日子虽然苦,但一家人很和睦。每次看到纺车就感觉特别亲,我总觉得婆婆还在身边。”毛景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