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浚县的泥咕咕,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杨玘屯村的农民更是爱不释手。
夫妻情泥咕咕
王学锋家已经是四代人制作泥咕咕了,小孙女一放学就来跟着爷爷学捏泥人。
在农家小院里,捧起泥咕咕,吹响乡间小调,好不惬意。
获奖作品《狮子滚绣球》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学锋精心描绘泥咕咕。
制作泥咕咕的材料是从1.5米以下挖掘出来的黄河冲积而成的“胶泥”,这种泥纯净,没有杂质。
王学锋继承了父亲王蓝田的艺术精华,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
一团黄泥,一根细竿,不到5分钟,一只猴子就活生生跃上了马背。猴子右爪执马耳,左爪轻抚下颌,这个作品名字叫做“马上封侯”,属于传统作品,在民间已有上百年历史。再用竹棍儿轻轻一扎,两个小孔已然相通,吹上一口气,“咕咕、咕咕……”的叫声顿时在空气中传播。
一个传承了上千年的小玩意儿,可能来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鸟的信仰和图腾崇拜,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壮大。
在浚县泥咕咕基地黎阳镇杨玘屯村,好像人人都有一手把泥巴点化成艺术品的绝活。从大地的怀抱中取回黄胶泥,晒干、敲碎、洒水、洗泥、打泥,直至将黄泥块捶打至不黏手为止。再轻轻一捏成形,涂上各种颜料,罩上一层清漆入窑烧制,黄胶泥犹如凤凰涅槃,重生为泥咕咕。看着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泥咕咕,听着它们发出的“滴滴”、“咕咕”、“嘟嘟”、“呜呜”等动听的声音,谁不承认这是自然界里最美妙的音符呢?
每年的正月古庙会,走在浚县的大街上,你会对路边小摊上那琳琅满目的泥塑赞叹不已。大多数是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自制的毛笔点画出各种花样。彩绘是以黑色、棕色打底,再描绘上白土粉、大红、大绿、大蓝、大黄等条纹,色彩起明发亮,对比强烈。
由于造型古朴拙雅,加之民间大红大绿的着色,美感随之顿生。因为浚县自古便是孕育英雄、产生英雄的沃土,是上演英雄史诗的舞台,所以英雄人物常常是艺人们乐于创作的经久不衰的传统题材,如骑马人、三国英雄人物、隋唐英雄人物等。
2006年,浚县泥咕咕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浚县依托泥咕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品牌优势,引导成立了“泥塑艺术研究会”,组建了浚县杨玘屯泥塑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提高了泥塑产品档次和艺术含量,实现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生产。如今,这个以泥塑闻名的村庄,家家捏泥玩具,户户卖泥玩具,作品传至晋、冀、皖、鄂、苏等省,成为逾地域之疆界、民间工艺之范畴,唤醒人们历史记忆的灵物。(原标题:“做猴做马”传承千年 一团黄泥凤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