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鹤壁 >> 文化遗产 >> 文遗学术专栏 >> 浏览鹤壁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浅谈浚县泥玩“泥咕咕”艺术特征

2013/4/16 18:39:29 点击数: 【字体:


    [摘要]文章以河南民间美术“泥咕咕”为研究着眼点,从泥玩的发生发展和美学角度,并结合民间审美心理,论述了河南民间美术的瑰宝一浚县泥玩“泥咕咕”神秘厚重。原始而瑰丽。古拙而概括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民间美术;浚县泥玩;泥咕咕
  
  浚县泥人,大概始于隋朝,历代民间艺人在继承秦汉泥陶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无锡惠山泥人、浙江嵊州泥人和地方泥咕咕泥塑的艺术特点,不断大胆尝试探索创新,在艺术形式上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语言体系。

  需要提到的是,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从远古时代到今天,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无数的社会变革与朝代更替,作为艺术形式的古代民间装饰品及赏玩品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掉,而是以他顽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尽管随着岁月的励练,一些民间美术作品改变了最初的功能性,但因其特殊的艺术美感。和做为文化的载体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其中包含了艺术品的自身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发展所赋予的历史痕迹。在新时期民间艺术愈来愈唤起了人民的重视,浚县“泥咕咕”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神秘而厚重,原始而瑰丽,古拙而概括,不断地吸引着专家学者的探源追踪。

  浚县地处河南省北部,浚县民间泥玩丰富多彩,著名的“泥咕咕”始于隋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征。浚县以制作泥玩具而著名,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泥玩具之乡”全村六七百户,家家精于泥雕手艺,具传,泥塑源于隋末,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就表现题材来看,浚县泥玩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征:飞禽泥玩造型浑厚朴拙。浚县泥玩具多为泥胎,随手捏制晾干施彩、罩漆即成。造型简练丰满,淳朴生动。色彩有的黑色铺底,简洁明快,有的大红大绿,施以彩绘,色泽艳丽。纹饰多以花草为主,在背部、胸部、颈部运用理想的装饰手法,概括简练,有的似花,有的似草,有的似花片,笔法简洁生动有趣,装饰性很强,具有浓厚的民间地方艺术特点。动物泥玩简洁生动。在色彩上多以红、黄、绿、白为主,有的注重重彩描绘,给人以鲜艳明快之感。有的追求朴实的风格,不加渲染,保持着原始的泥土色泽。给人以简朴美感。人物类泥玩粗犷淳朴。人物陶塑在我国秦汉时期就已发展成熟,形式上有以表现军事内容为主的各种武士、骑士、射击、步兵等兵马俑。造型手法严谨,崇尚写实,性格鲜明,神态威武,气势逼人。

  河南浚县城东二里地的杨圮屯,这里全村几乎家家都精于泥塑。素有“泥玩具之乡”之称。据传隋末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破黎阳仓时,与隋军在同山相遇,两军激战,隋军大败,瓦岗军将士也伤亡惨重、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李密部将领杨圮奉命收容疲病士卒扎寨金堤(今杨圮屯),屯兵垦田,休养生息。军内有会捏泥人的士卒,在稼穑之余,常捏制一些鸪鸪鸟,战马,骑马人等以怀念阵亡将士,留恋疆场驰骋之情。在浚县泥玩具中,有不少与战争有关的题材,如战马、武士、行军扁壶、哨子等,这就是历史的渊源,嗣后,在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的积淀中逐渐演变为题材广泛的各种泥玩具。在全国众多的泥玩具中,浚县泥咕咕是较为大气的一种,有不少令人绝堪称大手笔之作。由于艺人大多都是跟自己的爷爷,父亲玩泥巴,所以技术熟练,操作自如,其手法极其轻松洒脱,线条的粗、细、强、弱、徐、急、轻、重,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地步。浚县泥咕咕继承并发展了古代雕塑的传统,于古拙质朴中透出其灵性,与许多石窟中泥塑和出土的泥佣,装饰手法同本同源,浚县泥玩是适用性与艺术性的最佳结合,是中国古代雕塑基本特色的体现。浚县泥咕咕的特点是以黑色、棕色、大红为底色,再描绘上白色、大红、大绿、大蓝、中黄、粉绿等色彩大都用原彩色,很少用调和过的中间色。颜色以蛋黄调制而成,能使色彩起明发亮,对比强烈,浚县泥咕咕造型古朴拙雅,加之民间大红大绿的着色,色泽艳丽,使作品美感顿生。

  浚县泥咕咕一般有四种制作形式:一是模具制作,有扁头狮、小燕子、小丫鬟等;二是手工捏制,有小马、小猴、猪八戒;三是模具与手工相结合,有骑马人等;四是在泥玩具身上加钢丝、弹簧,有活头马、活头狮子等。艺人们用的泥料和工具都非常简单。就地取材,把村边的黄胶泥挖回家,加水和成泥巴,用木棍捶打几遍,使其变的柔软细腻,如面团一般。工具是一根木棍,削成一头粗一头尖,用以雕画泥玩具的鼻、嘴和身上的花纹;再根据其形状,在不同的地位打眼穿孔,用嘴能吹出不同的声音,音质或清脆悦耳,或重声回旋。在浚县众多民间艺人之中,最具有代表性,当数著名民间艺术家张希和先生,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努力,在浚县传统泥玩具泥咕咕的基础上,不断大胆探索,另辟溪径,以擅长捏泥猴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而名扬海内外,并赢得“泥猴张”的声誉。
  张希和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抓着对象的本质特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的创造力为对象传神,他手下的泥猴千姿百态、形神兼备。并以拟人和漫画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入人的喜、怒、哀、乐。在造型上对特别能体现个性特征的眼睛、嘴巴等部位进行精雕细刻,用他自己的话说“猴儿精,头上功,不求形似,求神情”。对于猴子的躯体、四肢(腿)部分的表现注重动势,手法概括简练。因此,他捏出的泥猴有哭、有笑,有怒、有嬉戏、有沉思、有跳跃等情态各异。

  整体以黑色为底色在平涂与渲染上,色彩以玫瑰红、翠绿、中黄、白为主,装饰性极强,画工精细,是黑底饰以彩绘。黑色的沉稳与厚重反映的世代勤劳的民众内在而不张扬的朴实性格。新鲜的图形装饰、靓丽的色彩表现体现的百姓对各种美好事物的希望,这便形成了民间美术作品的泥土气质。国内各地区的泥玩都有鲜明的装饰性,如陕西泥玩,天津泥玩,惠山泥玩等,但从风格上比较,河南泥玩具有古朴粗犷的特点,对细节的装饰并不注重,有很明显的手塑痕迹,以黑色为底的形式在国内也是不多见的。无论人物、动物的造型都极度夸张,制作者直取核心——突出主题最具说服力的形态,主观夸大公共认同点,如:战马的头和脖子,人物的上身,老虎的嘴巴,猴子的面部等,其装饰性是作者在无意中完成的。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被认可,是因为符合了人们的观赏习惯。另外,人与动物的组合造型,鸟与猴子的组合造型,这种主观的想象,充分运用了装饰化的手法,让人觉得泥玩生动、自然,浑然一体。对祖上传下来的“神物”是不可以随便添加改动的,其概括的造型形态在人物、动物、飞鸟中都有同样的特点,以躯=F为主,身体的细节,如:四肢、踢爪、翅膀等均没有具体的塑出,而是象征性的表现,有的色彩勾勒出大概轮廓。整个形体形成“面块”状。

  河南民间美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绎出许多美好的造型与醇厚深挚的艺术精神,凝聚着河南人民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地域的文化积淀、习俗风情、地貌环境必然给这个地区的民众意识、情调、志趣、喜好等提供营养和土壤,并留下一定的烙印。这便是艺术上形成的“天人和一”、“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艺术情致,这是人们主观感情与外界事物同形同构的关系所致,是外界事物情感化、意识化,即“自然人化”的结果。河南民间美术家用真诚的情感把时代,民族精神进行了有机的融合,构建出了符合地域文化情致的审美。

  [作者简介]王旻(1980~),山东维坊人,贵州大学民德学院教师,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生班。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教育科技网 作者:王旻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