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腔”,也称落腔,是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成,清朝末年,淇县开始流行“乐腔”。1947年,淇县西岗乡三角屯村成立乐腔会,初始演出剧目有《安安送米》、《蓝板会》、《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主要演员有王瑞云(青衣)、耿义元(花旦)、王保存(红生)、王在俊(小生)、裴全义(丑)等,20世纪50年代初,“乐腔”剧团演员发展至50多名。三角屯“乐腔”剧团成立后,对“乐腔”不断改进和创新,新编排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增强了“乐腔”的表现力,使“乐腔”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步完善,成为河南地方戏中的奇葩。目前,淇县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别是在保护“乐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乐腔”已成为淇县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头戏。【原标题:淇县“乐腔”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