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鹤壁 >> 名人名家 >> 身边名人 >> 浏览鹤壁

唐俊花为烈士守墓35年

2013/10/14 11:17:32 点击数: 【字体:


    核心提示

   1947年5月2日,解放军攻克汤阴城,在汤阴战役中牺牲的33位烈士被就地掩埋在了故县村旁的战地医院附近。

    1977年的春天,几个步履蹒跚的老太太结伴儿来到这里寻找亲人的遗骨。30年的时间让这些掩埋着烈士的墓地面目全非。面对这些寻亲未果的老人,43岁的唐俊花做出了郑重的承诺——为烈士守墓。

    为了这个承诺,他坚持守墓35年,从一个满头黑发的中年男子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晨报记者 渠稳 见习记者 田思民/文 赵永强/图

    战地医院的见证者

    2012年11月8日15时许,记者来到唐俊花家,他的老伴儿郭凤云告诉记者,唐俊花一大早就下地干活了。“自从烈士遗骨迁走后,俺老头儿难过了一个月。”郭凤云说。

    在唐俊花的侄女婿唐卫清的带领下,记者走了四五公里土路,找到了正在地里忙碌的唐俊花。

    1947年解放汤阴时,唐俊花才13岁,他亲身经历了那场战役。

     “我是土生土长的故县人,解放汤阴时,解放军的战地医院就在故县村。”唐俊花说,战役打响后,他的第一感受就是枪炮声响个不停,敌我双方的炮火把天空染成了橘黄色。“因为外面打仗,俺妈不让我出去乱跑,可是透过纸糊的窗户纸,我还是看到不断有伤员被送到我们村附近的医院。从前方送来的伤员满身都是血,有的腿都被炸断了,还有的伤员半张脸被炸得血肉模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唐俊花的眼里闪烁着泪光。

    当年,13岁的唐俊花总趁母亲下地干活儿时,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战地医院附近玩耍。“医院里的伤员可多了,几间屋里躺满了伤员,总能看见穿白大褂的人进进出出。医院的小院儿里挂满了包扎伤口用的白布条。”唐俊花说,在战地医院附近玩的次数多了,一些伤员总会让他吃上几口病号饭。“说是病号饭,其实就是山里的柿子晒干后磨成粉,然后在锅里炒一炒。柿子吃多了‘心沉’,柿子面虽然能填饱肚子,但是吃多了胃里不好受。”唐俊花说,当时的伤员能吃上柿子面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汤阴被解放后,那些战死的解放军战士被就地掩埋。“埋人的时候,我和俺娘还有村里很多的人都去了。下葬的时候,很多人都哭了,不少人还帮解放军挖坑,下葬后填土。”唐俊花回忆说,为了便于家属以后寻找亲人的遗骨,医院的领导还交代其他人给这些阵亡的战士每人用木头立了一块墓碑。“战争年代哪儿有钱立石碑啊,都是用木头代替。可是没过几年,这些用木头做的碑经过风吹雨淋,都烂到地里了。”唐俊花说,虽然木碑上刻有烈士的名字,但他不识字,不知上面具体写的什么,久而久之,这些烈士就成了无名英雄。“刚埋过这些烈士的头几年,每到过年,村里还有人去墓地上坟,后来逐渐没人去了。”唐俊花说。

    一诺坚守35年

    1977年春天,唐俊花所在大队的地被划到了烈士墓的附近,为了多挣工分,唐俊花每天一大早就背着锄头去干活儿。“一天,我正在锄地,看见几个老太太在墓地旁边转悠。”唐俊花立刻上去询问:“大娘,您找啥了?这里是烈士墓地,没有值钱的东西。”唐俊花说,他不想让陌生人打扰烈士的清静。“大侄子,俺几个人步行百十里地才找到这儿了。俺从当地民政局打听到,俺家那口子就是在这儿牺牲了,俺想把他的遗骨弄回去,入土为安,逢年过节好让孩子们给他上坟。可找了一圈儿,啥也没找到,这可咋办啊!”当时,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说着说着就痛哭起来。

    这位老太太告诉唐俊花说,他们已经在这里找了一晚上了,只看到几十个坟头,可究竟哪个坟埋的是他们的亲人,却一点儿线索也没有。

    唐俊花说,当时距离汤阴战役已经过去30年了,经过风吹日晒,烈士的坟头越来越小,木头做的墓碑早已腐烂,再也分不清哪个坟是谁的了。面对步行百里到此寻找亲人尸骨却一无所获的老太太们,唐俊花心里很不是滋味。“烈士们为了国家把命都丢了,如今他们的英魂连家也回不去,他们的子孙想上坟都不知道去哪儿拜祭。”唐俊花说,想到这些,他对几位老太太郑重承诺:“大娘,你们回去吧,几十年过去了,想找遗骨也找不到了。不过你放心,以后逢年过节,我去给他们上坟。”唐俊花坚毅地吐出这短短的几十个字。

    “俺叔也是解放军战士,自从参军就一直没回来,后来才知道在解放郑州时牺牲了。俺奶奶听说俺叔死了,快把眼哭瞎了。解放后,俺爷和俺爹跑到郑州三四趟才把俺叔的遗骨起回来(俗语,迁移),总算入了祖坟。对俺农村人来说,葬到家里才叫入土为安。”唐俊花说,他能体会到失去亲人的痛苦。

    为了安慰这几位老太太,唐俊花还将家里为数不多的几个白面馒头给了这些老太太。“回去吧大娘,这点儿粮食带着路上吃。上坟的事就交给我吧。”

    看着几位老太太离去的身影,唐俊花暗暗发誓一定要坚守承诺。也就是这句对烈士家属们的承诺,唐俊花默默地坚守了35年。

    风雨无阻的守墓人

    也就是从1977年的春天开始,唐俊花义务当了35年守墓人,他从一个一头黑发中年人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

    2012年的清明节,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天刚亮,唐俊花就挎着篮子来到了烈士墓地。他的篮子里装满纸钱,还有各种各样的供菜。“叔叔、大爷们,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来给你们上坟了,听区民政局的领导说,过一段时间就要把你们迁到石林的烈士陵园了。60多年过去了,你们再也不用待在这里风吹日晒了,你们总算有固定的家了,以后我再想看你们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了。”唐俊华拿着一把镰刀,一边清理坟周围的杂草,一边自言自语道。

    清理完杂草,唐俊花开始给这些坟头添土。“这里有33座坟,埋着33位烈士。这30多年的时间里,我已经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了,他们就像我的亲叔叔一样。”唐俊花对记者说。

    唐俊花的侄女婿唐卫清告诉记者,30多年来,每逢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和过年,唐俊花就要到烈士墓地祭拜。平时只要有时间,他都要去那里走走。

     “俺姑父今年已经79岁了,家里人觉得他年龄大了,都劝他少到墓地去,可是他不听,谁劝他,他就跟谁急。家里人索性都不说他了。”唐卫清说,姑父唐俊花扫墓是在做善事。

    看到唐俊花给烈士守墓35年,村里的一些老人跟他开起了玩笑,“老唐,小心有人说你破坏烈士墓地,把你抓起来。”唐俊花听到这些话,总是一笑了之:“我是给烈士守墓,我在做好事,我不怕被抓。”

    唐俊花35年如一日地坚持给烈士守墓,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从没间断过。从他家到墓地的路有两公里,这条路唐俊华走了无数遍。2008年的春节,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雪阻断了唐俊花上坟的路。“咱过年,烈士们也要过年,我不能不去。”在家人劝阻无效的情况下,唐俊花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踏上了扫墓之路。“我姑父路过一条小河的时候,脚下一滑摔了一跤,伤了右手,他还坚持去墓地,用左手给33个坟头清理积雪。”唐卫清说,唐俊花从上坟回来后,整整一个月无法用右手拿筷子吃饭。

    “咱是庄稼地里长大的人,要重承诺。既然当初答应那几位老太太,咱就不能失信于人。就算有一天我再见到那几位老太太了,咋也说得起话了。”唐俊花说。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淇河晨报 2012年11月12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王清岚和他的近千张拓片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