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前一般都有一个半月形池塘,叫泮池,是地方官学的标志。开学第一天,秀才们由各州、府、县官率领绕泮池一圈,叫游泮。泮池上的小桥,只有获取功名者方可通过,因此有些地方称为状元桥。图为汝州文庙大泮池和状元桥。
一座文庙的日常生活,用几个字就可概括:“平时教学,年节祭祀。”祭祀是在大成殿里对着孔子塑像行礼,但历朝历代的孔子塑像并不统一。
2006年,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征集孔子“标准像”。6月13日,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正式推出,征求意见。定稿后的孔子像,将于9月正式向全球发布。
郏县文庙博物馆馆长、孔子第76代孙孔令公对此不以为意:“标准像就是把唐代吴道子‘孔子行教像’从侧面变成了正面,没啥必要。”
郏县文庙的孔子像源自曲阜孔庙的《孔府档案》,是“孔子燕居像”,两道浓眉下弯,唇上有两撇下弯的胡子,微笑欲语,两颗门牙清晰可见,和苍老肃穆的孔子“标准像”不一致。汝州文庙孔子像与郏县类似,太康文庙和洛阳河南府文庙的孔子像皆不存在。
其实,给一位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人造标准像,又无法起孔子于地下,该依据什么呢?《史记·孔子世家》写郑人对孔子的观察,说孔子额头像尧,后颈像皋陶,肩部像子产,腰部以下比禹少三寸,但这几个人大家伙儿也都没见过,咋比较呀。
之后传说开始走样,类如神话。最不靠谱的是“孔子之胸,有文曰‘制作定,世符运’”,好像孔子赶时髦文身,所文文字口气也太大了。之后,历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孔子塑成了教师像、神仙像、帝王像等。
“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孔子亦然。山东有位骆承烈先生,一生收集各种孔子像2500多种,他把这些孔子像分成皇家孔子、官家孔子、儒家孔子、布衣孔子、仇家孔子(即“打倒孔家店”时的丑模样)、***孔子六类。像由心造,偶像不过是造像者心中的理想罢了。由此可见,今天征集一张让大家满意的孔子标准像,一来确有必要,二来确实困难。
两千多年的时光流过,各种风貌的孔子高高地坐在大成殿上,由众多的追随者陪侍在身旁。但不论大成殿内的孔子是什么模样,大成殿外的书生们逢时祭祀,仍然毕恭毕敬。他们知道,他们的一生都笼罩在这个老人或慈祥或肃穆的目光下。他们踏上仕途第一步,是从中秀才开始。他们以秀才的身份进入文庙学习的第一天,是从祭拜孔子开始。
文庙“祭孔如祭天”
棂星是文曲星,孔子被视为棂星下凡。过去皇帝祭天,必先祭棂星。文庙设棂星门,表示祭祀的规格如祭天一样,就是说“祭孔如祭天”。
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上旬要举行祭孔大典,这是全国各地最盛大的活动之一,参加人员要提前斋戒两天。农历八月二十七孔子生日这天要斋戒,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要到大成殿上香。
每逢祭日,各地方首脑和绅士、学校师生聚集在大成殿前,依次面北而立,地方首脑为主祭官。殿内设香案,供牛、羊、猪三牲。祭祀人员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拜礼,唱祭祀歌,司仪恭读祝文,读毕捧至院内西南角燎炉焚化……
祭祀程序十分复杂,三十三个步骤不能有任何差错。祭孔乐器有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这些乐器在祭孔的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六部分礼节中演奏乐章,六个乐章都有词有曲。
祭孔乐舞的规格是和诸侯一样的六佾舞,跳舞的佾生站在大成殿月台下,行6列6共36人。在乐声的伴奏下,佾生挥动竹管和雉尾,舞姿七类,造型六种,严格按舞谱做动作,有点像木偶。
民国时期,定农历八月二十七为孔子诞辰纪念日,进行各种纪念活动。1935年,蒋介石封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职务世袭,薪金比照部长级。
在河南四座升为“国保”的文庙中,现在还能够完全依照规矩祭孔的没有,有关祭孔的文字记载也没有。在太康县,记者翻遍四卷手抄本明代《太康县志》,只在“卷二学校”中找到了对祭器的记载:香案一张,烛架一副,烛台五十对,铜香炉一副、重一百六十斤,供桌二十一张,帛盒二副,锡爵十三副,漆边豆一百五十个。从这个记录看,排场不小,这仅仅是一个最普通的县级文庙的祭器清单。
吕轻侯怎么变成吕秀才?
汝州文庙的明伦堂,是四地文庙中唯一完好的。那是2002年重修的,里面空空如也。
站在空空的明伦堂里,设想曾经的漫长岁月里,每天早晨7点,文庙的学生穿着统一的服装,手提书篮,三三两两来到明伦堂。老师坐在讲台上念着课本,学生在下面摇头晃脑跟着大声诵读。熟读之后,教师便会挑出其中的一两段讲解其大意。老师每天都会教上两百来字,学生必须记熟。每隔三天,再温习一遍。
学生的书篮里都有些什么书呢?记者在明代的《太康县志》中,查到当时学校的教材,计有:通志略一一九本,御制为善阴骘书一部,孝顺事实一部,五伦书十本,仁孝皇后劝善书十本,性理大全二十八本,周易大全十二本,书经大全十四本,诗经十本,礼记大全十七本,春秋大全本。
学校的具体课程开始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科,后来乐、御两科取消。礼指经、史、律、诏、礼仪等书。射是射箭,每逢初一和十五,学生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射圃训练,成绩好的有奖品。书是书法,学生每天要临摹五百多字。数指算学,当时的算学单指九章算法,是学生必须精通的一门技能。
郏县和太康是县学,洛阳的河南府文庙是府学,汝州文庙本是州学,但因为汝州是河南省的直隶州,和府学平级。学生人数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
假设在明万历年间,郏县有这么一个书生名叫吕轻侯,家道小康,开一小客栈,名叫同福客栈。他想上进,想进文庙读书,那么他该怎么办呢?他必须顺利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道考试而取得生员(秀才)资格。
吕轻侯想应考,郏县县政府给他指定一名廪生(文庙里待遇最高的秀才)做保人,还要五个考生互相联保。一人违规,五人连坐,廪生也罪责难逃。
吕轻侯本来胆小,这下更谨慎了,他顺利地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道考试。接着他要填写一份“亲供”,注明自己的年龄、籍贯、三代履历(倡、优、隶、卒之子孙,均不得应试),写明自己身材、肤色、有无胡子等特征,以防假冒。
吕轻侯家世清白,没有问题。在个人特征栏里,他写道:身材偏瘦,肤白无须。
之后新生的资料由“县考录册,送知府,府以其录取者册送学政”。学政便在大堂召集新生行簪花礼,吕轻侯,现在要叫他吕秀才了,吕秀才得到了一朵红花,高兴得眼睛都笑没了。再把新生名单分发到府、县各文庙后,吕秀才入了郏县文庙,成了一名县学生员。他有些朋友入了府学叫府学生员。他们家里都会收到官府发的六斗廪米,以补助其生活。
择黄道吉日,吕轻侯和另外19个新生一起举行了入泮仪式。吕轻侯刚入学时是府学生员,他是个用功的学生,经过学习和考试,不久升为增广生员,待遇好了很多。后又升为廪膳生员,每月有廪米,每年领四两银子,待遇最好。
据说古人对读书环境的基本要求是:堂、室、场、廊要齐全,气象清新,树有绿阴。全国的文庙因为建在当地官府的生旺方,处于闹市,因此文庙往往是庙内庙外两重天。
师生同爬考试“天梯”
对于吕秀才和他的大部分同学来说,文庙的日子不轻松。岁考和科考都是坎。岁考和科考都由皇上钦派的学政主持,岁考三年两次,成绩最优和次优者升为廪膳生员和增广生员,列三等的无升无降,四等的责打,五等的降一级,六等的除名。
吕秀才是很勤奋的,他的有些同学就不行了。当时有个段子叫《七等》,说文庙里有个秀才考了六等,没法跟家里交差,就对老婆讲:“从前岁考只有六等,碰到这个官好不厉害,又加出一等。”老婆问:“七等怎么处罚?”秀才说:“考六等不过除名,考七等竟要阉割!”老婆大吃一惊:“你考了几等?”秀才说:“还亏我争气,考在六等。”
科考是选送生员参加乡试而进行的资格考试。生员科考通过后,可参加乡试中举人,再参加会试中贡士,殿试中进士。这就可以当官了。还有一条路,就是一些人可通过拔供,到国子监(国家大学)读书,毕业后再酌情授官。
当官比例即入仕率,在记者所到的河南四文庙中,没有准确数字。有个旁证数字,是明清番禺学宫(县级文庙)生员中举人的有1400多人,其中举人中生员授予县官、学宫教官等职的有900多人,通过拣选、大挑、截取等途径入仕的有500多人。资料未给出生员总人数,生员的入仕率不知。推测一下,明清两代数百年,全广东总共出了1000多举人,落榜的秀才当不在少数。当时河南的水平与广东相当,河南秀才的情况也不乐观。
郏县文庙是左学右庙,左边的官学部分建筑大多破败,只有儒学署还在使用。巧合的是,儒学署是古代官学教师办公或居住的地方,现在这一排坚固的平房,是郏县城关二中教师的宿舍。听二中的教师讲:“墙老厚,冬暖夏凉。连阴天,新瓦房会漏,它不咋漏。”
官学的学生有考试压力,老师也有“升学率”的压力。各地文庙教官,一律在九年任满后,根据所教学生中举数来定等。县学教谕教学生20人,其中3人中举为称职,2人为平常。州学学正,教学生30人,其中6人中举为称职,3人为平常。府学教授,教学生40人,其中9人中举为称职,4人为平常。按此考核,给教师以升迁或降职。
郏县文庙里有一块特殊的石碑,已经残缺不全,这是清代的“儒学训”。记者和孔令公看了半天推断出,大概是清同治年间颁布的八条学规,中间有一条叫“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也就是说秀才要论国事马上开除学籍。记者查阅资料,明代的规定更离谱,规定商贾、艺人、农夫等都可提建议,就是不准学生讲话。由此反映出统治者对知识分子既想利用,又不放心的心理状态。
来源: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时间:2006年0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