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1928年10月13日,史学家董作宾带人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挖下一铲浮土,正式揭开商代都城的一角,为长达90年的殷墟发掘拉开序幕。
90年后,2018年10月13日、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安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殷墟科学发掘90周年纪念大会暨殷墟发展与考古论坛”在安阳举办,来自海内外的考古学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回顾中国考古走过的90年风雨历程,共商殷墟保护与发展大计。
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
1961年,殷墟成为我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殷墟荣居“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殷墟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殷墟成为我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自1928年以来,殷墟令一代又一******古人痴迷向往。“我们纪念殷墟,不仅仅在于它丰富的地下遗存,更因为它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催生了现******古学在中国的发展。殷墟成为世界遗产,让我们实现了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对话。”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唐际根说。这位1986年北大毕业的考古工作者,在安阳一待就是20余年,他带领安阳考古队发现了商代中期的洹北商城,力促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一手策划了殷墟博物馆的建立……
的确,殷墟90年的发掘史就是一部中国考古学的成长史。中国考古学家们在殷墟田野发掘的实践中逐步摆脱地质学的影响,形成以观察遗迹现象为核心、具有自身特点的考古地层学的真实记录,不仅可以研究遗迹的层位关系,而且可以研究各种遗迹平面分布的情况。
今天,虽然很多考古界前辈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钻研精神却被继承下来。在此次大会上,郑振香、杨锡璋、刘一曼、徐广德、刘忠伏、孟宪武6位曾长期奋战在殷墟考古工地并作出突出贡献的考古学家获得了殷墟考古发掘“功勋人物”荣誉称号。殷墟的发掘成果也陆续总结成学术专著出版,《九十年殷墟考古人与事》《殷墟出土陶器》《殷墟出土玉器新编》等书籍已与读者见面,第一批书5小时内便被抢购一空。关于殷墟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未来这座繁华都城的全貌也将愈加清晰地铺展在世人面前。
安阳人和外国人眼中的殷墟
10月20日,历经5个月的展出,“凤归大邑商——殷墟妇好文物安阳故里展”在安阳博物馆撤展,从妇好墓出土的474件宝贝收回库房,进行保养。此次展览是妇好墓出土文物阔别安阳42年后首次回故里展出,安阳百姓纷至沓来一睹妇好这位传奇女子的故事。
“讲了十几年的妇好故事,终于等到这些珍贵文物回家‘探亲’,一定要来看看。”来自妇好墓所在地——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的讲解员曹阳说,“人们总拿妇好与花木兰对比。在我看来,妇好是名副其实的铁娘子。甲骨文明确记载,妇好曾一人统领1.3万人的部队驰骋疆场。”
为配合展览,安阳博物馆精心策划了“巧手呈器”“创意书签DIY”“凤归大邑商之趣味甲骨文”等体验活动,小朋友们绘“甲骨文”绘本、剪“青铜器”手工,共同感受文物世界的乐趣。“比欣赏精美的文物更有意义的是,让安阳的孩子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安阳博物馆馆长周伟强调。本着这个出发点,10月13日下午,一场特殊的对话在安阳市第一中学展开,安阳博物馆邀请考古学家为同学们讲述殷墟发掘背后的故事,解答关于殷墟形形色色的疑惑,两个多小时的互动,不少参与对话的专家感叹“被年轻人的阅读量和知识面惊到了”。
此次纪念大会现场也能看到其他国家学者的面孔,他们对殷墟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与中国学者热烈交流。得知妇好墓文物在安阳展出,美国达慕斯大学教授艾兰两次走进博物馆观展。自上世纪70年代艾兰第一次走进殷墟,便被深深吸引。“我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来中国、来殷墟了,每次最大的收获就是听到殷墟考古又有了新成果。”艾兰说,美国很多研究者对殷墟有着浓厚兴趣,她开设的中国古代历史课上,殷墟是绕不开的话题。“西方现在的学术环境和我当年开始从事汉学研究时已大不相同。可以说,西方的早期中国研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繁荣。希望殷墟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后,中外学者能够在这方面有更多互动。”艾兰说。
保护与民生两手统筹
据悉,自去年以来,安阳警方已经打掉14个盗墓团伙,抓获140人,追回713件文物。殷墟的管理保护再次成为焦点。
偌大的殷墟遗址如何保护?今年5月,安阳市公安局设立殷墟遗址文物保护区警务室,专门负责遗址区29.47平方公里内的文物保护工作。警务室实行24小时全天候常态化巡逻防控。此外还制定了《安阳市公安局涉文物重点人管理工作规定》,对全市涉及文物安全的刑满释放人员、文物管理部门辞职辞退人员、勘探队一线人员、文物发掘临时雇佣人员、文玩市场业主和从业人员、文物收藏协会等进行摸底登记。
安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靳磊表态,安阳将着力加强精细严管、着力增强保护能力、着力严惩违法、着力推进立规建制,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
殷墟周边百姓的生活、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业界关心的问题。“当年殷墟周边百姓为遗址发掘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不能忘了他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宇信说,“希望社会加强考古知识和考古成果普及,注重殷墟周边旅游产业的发展,让群众从殷墟发掘中受益。”
考虑到当地居民为文物保护作出的牺牲,不少专家呼吁,要参照国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殷墟等特别重要的大遗址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遗址区群众进行补贴或者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居民外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