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安阳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安阳

黄河书家耿自礼

2012/6/20 14:49:13 点击数: 【字体:

 
 黄河书家耿自礼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日前在合肥揭晓,作为书法大省的河南,共有7人获此殊荣,其中之一就有黄河书家耿自礼。
  
    之所以称耿自礼为黄河书家,是因为他不仅现任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会主席,还是中国水利书协秘书长、黄河书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更因为他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扯不清说不完的缘分。
  
    出自乡村书法之家
  
    1963年7月,耿自礼生于黄河北岸的滑县。虽然那是一块由黄河冲积而成的贫瘠土地,但千年黄河的多重积淀终是丰富而厚重的。上小学时,耿自礼就特别喜欢大字课。这自然与他的家庭熏陶有关,他爷爷、爸爸、哥哥都喜欢写大字。他说,那时候三里五村的人都找爷爷写门匾、写对联、写婚丧嫁娶用的帖子。平日里,爷爷就喜欢带自礼练大字,一笔一画地指导督促。后来,爷爷年岁大了,眼睛不好使,自礼就逐渐接替了爷爷。尤其是进入腊月的那段时间,自礼天天忙着写春联,直到大年三十才算告一段落。不过,这年复一年的忙碌都是没有任何报酬的,甚至还要赔上笔墨和红纸。最难忘的是1989年春节,自礼一家三代举行了一次家庭书法展,引得周围村庄的乡亲蜂拥而至。
  
    另外,耿自礼的母亲工女红,剪出的花样和做成的绣品在乡邻中大受称赞。乡亲们娶媳妇、生子、做寿衣,都请她前去扎花描红。在这种传统而浓郁的艺术氛围里,自礼耳濡目染,与书法结缘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自礼说,这些来自传统的和乡土的东西,不仅对他的书法产生影响,甚至足以影响他的一生。
  
    成功源自刻苦用心
  
    1983年,20岁的耿自礼高中毕业后参加了治黄工作,在物探总队当上了一名物探队员。当初,队里知道这个貌不惊人的小伙子喜欢书法,就把两块板报交给他负责。虽然这只是业余差事,但无形中激发了他练书法的热情。
  
    自礼回忆当时的情形,一没有字帖,二没有老师,他便常常到绘图室看别人绘图。那时还没有配置打印机,图纸上的字都需要手写。绘图员让他试写一下,发现不错,从此就让他“上图”了。外业队每年有寒、暑两个假期,当年寒假老职工都回家了,自礼和另一名小伙子因无家室之累,被留在小浪底看守工地。这可是个大好机会,他托人从洛阳带回两本字帖,一天到晚练个不停。
  
    一个偶然的机会,耿自礼从时任山地队团支部书记宋玉州处看到一本《曹全碑》,便提出借来看。宋玉州只当自礼是闹着玩,因为曾有好几个自称爱好书法的小青年借帖都是虎头蛇尾,热一阵子就不了了之了。于是他告诉自礼:借可以,但只借3天。有了时间的限制,自礼赶忙用糊窗户纸把帖中所有的字都描了下来,然后以此为范本坚持天天临摹。半年后,自礼书艺大进,他书写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挂在屋里。宋玉州看到后十分惊喜,他没想到这个年轻人不仅没有半途而废,而且进步这么快。
  
    耿自礼说,刚参加工作那些年工资很低,幸亏外业队每人每天有0.5元的外勤补助,他一个月的生活费不到10元,把节约下来的钱几乎全用在购买各种字帖、纸张上。有时买不起纸,他用毛笔蘸着水或广告色在地上练,写了擦,擦了写,经年累月,从不间断。
  
    梦想最终成为现实
  
    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耿自礼离心中的梦想越来越近了。1989年举办的河南省首届青年书法展,自礼的作品入选了。当时物探总队技术室主任说,啥时候你的作品能进河南博物馆展览就好了。没想到两年后这一愿望就变成了现实……到目前为止,耿自礼的作品已上百次入展各种省级以上展览,其中20多次入展国家级展览,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各种奖项,同时被河南博物院、中南海等重要场所收藏。
  
    谈起这次获得兰亭奖,平日少言寡语的耿自礼忍不住多说了一些。书法的兰亭奖和戏剧梅花奖、电视金鹰奖等是一样的,是行业的最高荣誉。尤其这一届,参加和评选都非常严格:第一,参加者必须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二,评委必须从全国展评委中抽出,而且在前期评委不得参评自己所在省份的作品;第三,最终入围作者集中在一起考试,包括现场创作、理论水平及以前获得的奖项和入展情况。耿自礼的作品就是从最初的4000多件中进入420件的,之后再进入120件直到参加现场考试的60件。这60件全部为获奖提名,然后经现场创作、理论考试,最终录取前30件为获奖者,自礼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成绩排名还比较靠前。
  
    这是一种怎样的实力,又是一种怎样的肯定啊!
  
    看似柔弱实则内坚
  
    也许由于长期在外作业的缘故,自礼看上去有些黝黑和瘦弱。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外柔实则内坚的青年,对艺术的感受力相当敏锐,并有着自己不俗的见地。他说,他创作时常常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准备,一是创造环境,校正手法;二是阅读古碑,汲取精髓;三是忙里偷闲,愉悦心情;四是吃透内容,成竹在胸,然后才能一气呵成。
  
    著名书法家周俊杰这样评价自礼的书作:“他的隶书,直接取法汉碑,入手《礼器》《孔彪》等隽秀一路的刻石,又羼入《张迁》古朴方正的意味,有机地将两种不同的书风融合,形成了外柔内刚的风格,并取得了成功。”“他的行书、小楷与其隶书一样,秀美、静穆、闲雅。我们在欣赏他那十分得体的结构时,感受到了他的笔下功夫,那笔锋所显示出的弹力,在婉转流美的线条中产生着鲜明的节律美感。”
  
    这些年,虽然手边的工作越来越忙了,但耿自礼还是经常参加队里的外业工作。最近几年间,他都参与了西线南水北调的物探工作。每次去长则半年,短则20天,在环境恶劣的高原上呆这么久,不能不说是一种考验。但自礼说:“习惯了,大家都这样。”
  
    这是一句多么朴素的话语啊!究其外柔内刚、古雅秀丽书风的成因,一方面固然在于他的天资和勤奋,而另一方面难道与他相伴20多年的黄河无关吗?谁又能否认这条大河给予了他无穷滋养和无私赠与啊!【原标题:黄河书家耿自礼】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工人日报 作者:宋亮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