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安阳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安阳

书画市场中八成是赝品 专家李遇春传授鉴赏法

2013/4/1 15:00:31 点击数: 【字体:


    王宇

  7月21日上午,在罗湖区文化创意广场举办了今年第四场免费文物鉴定会。

  文物鉴定会由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市收藏协会、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发起。上百位市民携带自己的铜器、瓷器、书画以及杂项,接受文物专家们的鉴定,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李遇春研究员则主掌书画方面的鉴定。下午,他应邀给深圳市的书画收藏者开讲座,讲授书画鉴定方面的一些理论以及实际经验。 

  高古画造假非常难  

  李遇春年轻时期就师从名门,有着20多年的书画鉴定经历,目前他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他说,书画鉴定的专业性非常强,要想有好的鉴赏力,除了多看东西而外,还要对书画史、个人风格等有一定的研究,勤奋、求知、钻研,时间长了就会积累下丰富的经验。

  李遇春介绍,书画因书写工具的一致,最早是同源的,战国以前的笔基本上是竹子做的,所以战国时期才有蝌蚪文,汉代时期开始有了毛笔,这样一直到唐代,都不像后代的毛笔有笔肚和笔锋,笔头上下一样粗,所以唐人的画上就不大容易看到线条;魏晋人的文字是方折的、唐人的文字是圆转的,他们的风格都和书写工具有一定关系。

  就论画的风格而言,唐人的画是人大于山,山是双钩的线,没有后来的皴法,更没有线条的变化;北宋则不然,山比人大,在画面的正中间,我叫它“巨碑式山水”,人物寓于环境之中,用笔方面开始有线条了,这和那时毛笔的改良有关——笔肚子大了,有了笔锋;到了南宋,巨碑式的山移开在画面的一边,让出中间以表现别的风物,给人遐想的空间,用很短促的皴法,一笔笔地添加到画面,这时的绘画、技法、线条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元人的画则比宋代的厚重,开始了对于水分的把握,画东西开始注重立体感了。

  今人仿制这些高古画非常难,人们根本达不到古朴的水准,仿制者不知道当时技法的原始、毛笔的简单,不知道画是可以用干笔来表现的,不知道画经历年代久远,要不断地修复和补充。所以今人的仿品,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 

  鉴定过的书画,赝品达80% 

  书画市场上,赝品大抵占多大比例呢李遇春告诉记者,市场的赝品没有过确切的统计,一时不好说,但就自己近些年来鉴定过的书画来看,赝品能占80%。

  例如某博物馆藏有一幅画,它的落款在右边,这就完全违背了古代画家的习惯,这幅画的真伪就有问题了。原来,过去的人作画,左边是题目,右边才是落款。落款很有讲究,明中期以前基本是平头款,如“某某为某某作”两个“某某”都一样地另起一行,表示平等,没有高下之分。到了明代万历以后开始有了抬头款,即画作的受赠者之名另起一行,表示对其尊敬。在题款方面,对于画画的称谓,元代人习惯于用“作”字,明代人习惯于用“写”字,清代的分别就不是很清楚,题款方面的诸多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辨别真伪。

  近年,有人从云南购到一幅清代著名画家温其球的画作,花了17万元,温是广东顺德人,我看了这幅画,就知道是个赝品,因为温其球在当时是很有影响的,他不会画仿宫廷的画作,画一些鹰之类的东西;另外造假者不知道温的馆名“解涛馆”,题款上抄写馆名写丢了一“解”字,还浑然不知,这都露出了假画的破绽。

  李遇春说,现在的书画收藏者,在没有掌握一定的鉴别能力之前,不要贸然入市,一定要先苦练内功,学习书画史,掌握书画方面的常识,多看真东西,不妨到各大博物馆参观而仔细研磨,也要多看假东西,知识面宽了,胸有成竹了,才可以到市场看一看,但也不要轻易下手,入市一定要谨慎。【原标题:书画市场中八成是赝品 专家李遇春传授鉴赏法】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2010年07月23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