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郭沫若从1928年着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时开始,即注意分析甲骨文和金文资料。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便包含《卜辞中的古代社会》和《周代彝铭中的社会史观》两篇以及其他有关内容。为了更加深入地进行探讨,他在中国田野考古方兴未艾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尽最大的可能占有所知甲骨文、金文资料,作一番较为全面的整理研究。其间陆续出版的专著有:《甲骨文字研究》(1929)、《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1931)、《两周金文辞大系》 (1932)、《金文丛考》(1932)、《金文余释》(1932)、《卜辞通纂》(1933)、《古代铭刻汇考》(1933)、《古代铭刻汇考续编》 (1934)、《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1934)、《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1935)、《石鼓文研究》(1936)和《殷契粹编》(1937)等12 种。
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