洹河岸边六国拜苏秦为相
2012/5/15 15:57:4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在安阳市殷都区柴库村西有一座孤零零的土台。说是土台,其实不过就是一个小土堆,本身并没有特定的形状,四周也没有任何标记,唯有几棵老树长在上面,以此有别于周围的普通田地。
不知其中原委的人,即使路过此处一百次也不会注意这座毫不起眼的小土堆,可是两千多年前,在这里却发生了一件永留史册的大事。当我站在土台边,脑海里不由闪现出那一幕歃血誓盟的景象。也许就是在这个土台之上,一代纵横家苏秦成为了纵约长,兼任六国国相。
就在这方圆不足百米的土台之上,曾经书写了一段传奇般的历史,也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早年游说频失意
说起六国拜相,自然要先提一提故事的主人公苏秦。
苏秦是洛阳人,生于东周末年,具体年月不详。在历史上,苏秦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政治家。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于六国之间,可谓是当时著名的谋士和辩者,东周末期很长一段时间的时局皆为他所操纵。
然而苏秦早年却很不得志,他曾四处游说各国君主,希望得到重用,可惜没有一个君主赏识他。为此,苏秦不远千里拜当时的大家鬼谷子为师,潜心求学,埋头读书。
相传苏秦读书日夜不停,每到深夜睡意渐浓时,会不由自主地趴到书桌上打个盹儿。为此,他特意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有睡意,就用锥子刺自己一下,剧痛使他清醒起来,继续刻苦读书,这就是后人常说的锥刺股的故事。
学有所成之后,苏秦拜别老师,再次奔走于列国之间,寻求施展宏图大志的平台。他到达的第一站,是当时最为强盛的秦国。 秦国国君秦惠王热情接待了这位鬼谷子的高徒,每日盛宴款待,但对苏秦提起的雄霸天下、统一六国却不感兴趣。尽管苏秦不厌其烦地讲述着天下大势,展示着自己的学识,秦惠王却始终不以为然。一段时间以后,秦惠王渐渐开始讨厌这位每天喋喋不休的辩者,而苏秦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仍然我行我素,最终惹恼了秦惠王,被赶出秦国,狼狈而归。
失意的苏秦回到家中也没有好日子过,家人纷纷嘲弄他,甚至“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下炊,父母不与言”。周围邻居见了他也是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令苏秦在乡里根本抬不起头,成为当地百姓茶余饭后的笑料。
无可奈何之际,苏秦不得不重新背上行囊离家出走,寻求他国来施展自己的一身本领。
燕赵两国展口才
一路北行,苏秦来到了燕国。当时,燕秦两国关系紧张,燕国国小力衰,根本不是强秦的对手,因此燕国的国君燕文公极为担心秦国来犯。
苏秦见到燕文公之后,区区一席话就打消了燕文公的顾虑:“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短短几句话,犹如醍醐灌顶,使燕文公彻底明白了当前自身的威胁,也让他对苏秦刮目相看。
随后,苏秦又向燕文公提议,希望燕国“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如此则燕国可以无忧无虑,再也不必担心外敌侵扰。
燕文公完全听从了苏秦的建议,马上修书一封,希望他到赵国去游说赵国的国君赵肃侯。这一次,苏秦再也不必孤身一人、赤脚上路了。燕文公资助了他车马衣帛,苏秦风风光光地来到了赵国。
面见赵肃侯时,苏秦又施展了一番自己的雄辩之术,纵论天下局势。他告诉赵肃侯:“当今天下,崤山以东的国家以赵国的实力最为强大,而这也正好成为了秦国的大忌,赵国始终是秦国的心腹之患。可是,如今秦国不敢攻击赵国,原因是担心韩国和魏国在背后偷袭。”赵肃侯闻之,不由连连点头称是。
看到自己的一番话已经产生了作用,苏秦趁热打铁:“韩、魏两国与秦国之间没有名山大川的阻拦,秦国只要出兵,很快就会攻到两国的都城,两国难免遭受灭顶之灾。韩、魏两国不能抵挡秦国的侵袭,必定会俯首称臣,如此一来,秦国没有了后顾之忧,立刻就会把战火蔓延到赵国。”此言一出,赵肃侯顿时心惊胆战,急忙求救于苏秦,请他指出一条救赵之路。
苏秦不慌不忙摊开地图,仔细分析当前的局势:“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向而攻秦,秦必破矣。”赵肃侯听完后喜不自禁,遂将苏秦奉为上宾,给予丰厚的赏赐。
此后数日,苏秦与赵肃侯谈古论今,评说天下,深得赵肃侯的信任。苏秦提议赵肃侯联合韩、魏、齐、楚、燕等国为友邦,让各国派出大将、国相举行会议,互相交换人质,结成同盟,共同抵抗秦国侵扰。
赵肃侯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六国抗秦,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必须多方联络齐备方可共同举事,遂请苏秦前去联络其他各国。
盟誓洹滨成大业
从赵国出来后,苏秦径直来到韩国,劝说韩国国君宣惠王:“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这番赞美之词让宣惠王喜笑颜开,望着殿堂之下的武士不住点头。
接着苏秦话锋一转,说起了韩国和秦国的关系:“听说大王想屈服于秦国,如此秦国必然索要宜阳和成皋两座城池,以韩国的实力恐怕还不能和秦国相抗,这样就不得不割让两城了。但是现在满足了秦国,明年秦国还会要求韩国继续割让土地,直到无城可让。到那个时候,韩国不仅以前的讨好白费了,还要蒙受后祸。况且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贪欲无止境,以有限的土地来迎合无穷的贪欲,这难道不是自找苦吃吗?”宣惠王听了苏秦的这番话,不由面红耳赤,急忙辩白,愿意接受苏秦的提议,联合六国共同抗秦。
随后苏秦又来到魏国。魏国领地方圆千里,面积虽然不是诸侯国中最大的,然而城镇房屋极为稠密,人口车马众多,日夜络绎不绝穿行于街巷之中,车声隆隆,人群熙熙攘攘。魏王又实行屯兵于民的策略,如此这般,魏国好似拥有千军万马。
见到魏王后,苏秦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来意:“臣窃闻大王之国不下楚。今窃闻大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其实魏王早已对秦国不满,只是迫于实力有限,不敢反抗而已,苏秦之言甚合其意,魏王马上就同意了他的建议。
接连游说韩、魏两国成功,令苏秦信心倍增,喜不自禁,遂快马加鞭来到了齐国。
齐国乃是四塞之国,土地广袤,方圆二千余里,拥有披甲士兵数十万,更兼粮草充足,粟如丘山。《资治通鉴》对齐国的军力曾有记载:“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者也。”不仅如此,当时齐国都城临淄有七万户居民,每户男子不下三人,即使不到边远县乡征集士兵,仅临淄城里就有二十一万兵了,可见齐国兵力的强大。
况且临淄城富庶殷实,齐国国力强盛,远非韩、魏两国可比。苏秦清楚地认识到,如果还以游说韩、魏两国的方法劝说齐王结盟,恐怕是不行的,就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他告诉齐王:“韩国、魏国之所以十分害怕秦国,是因为他们和秦国接壤,出兵对阵,作战用不了十天就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假使韩、魏两国侥幸打败了秦国,自身也已损伤过半,再没有能力固守边境了,况且他们打败秦国的概率也极小。一旦战事紧急,韩、魏两国将濒临灭亡,所以韩、魏对与秦国交战十分慎重,不得不表示屈服、忍让。但是秦国想要攻击齐国就不一样了,要背靠韩、魏两国,过卫国阳晋之道,经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只要有一百人守住关口险要,就算敌人有一千人也不敢通过。”齐王仔细一想,深感苏秦所言极是,不由正襟危坐,认真聆听苏秦的分析。
“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苏秦说完之后就告辞出来,静候佳音。齐王深思熟虑一番,觉得六国联合抗秦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就听从了苏秦的建议。
最后,苏秦又来到西南劝说楚威王。楚国是当时的一个强国,国土有六千余里,士兵百余万,战车千余辆,战马万余匹,存粮可以支持十年之久。秦国始终以楚为自己的最大敌人,两国素来势不两立。
苏秦告诉楚威王,只要楚国同意联合抗秦,自己担保让崤山以东的各个国家每年都向楚国进贡,服从楚国的命令,同时把江山社稷、祖先宗庙都托付于楚国,士兵、战车都听从楚国的指挥。反之,楚国要归附秦国,就得割地求和。楚威王听了苏秦的建议后,迅速同意联合抗秦。
至此,苏秦游说六国抗秦大功告成,意气风发地回到了赵国。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苏秦在赵肃侯的支持下,号召六国国相来到洹水之滨,歃血盟誓,达成共识,相约联合抗秦。六国齐授苏秦相印,让他总揽抗秦事务。
可惜六国不能始终如一,百余年后,六国终被秦国一一灭掉。而当初那座神圣的拜相台,经过漫长时间的冲刷,也变成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土堆。
近几年,当地又重提苏秦拜相的往事,意欲在遗址上重建当年的高台,把它打造成安阳的一个名牌旅游区,以此引来四海宾朋。【原标题:苏秦:六国拜相洹河畔】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安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