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考古学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商代考古,可以说是从发掘和研究安阳殷墟起家,逐渐澄清了商代的文化面貌和社会形态。
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约3公里,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其北的洹河两岸地区,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4公里。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都于此,直到帝辛(纣)亡国,共历273年。周灭殷后,逐渐荒芜,故称殷墟。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小屯村出土的龟甲牛骨上发现文字,后又从中考释出殷王名10余人,从而证实此地即为文献中记载的殷墟。1928 —1937年进行过15次考古发掘,发现小屯村北有宫殿的遗迹、侯家庄一带有殷王族的陵墓。殷墟共出士16万多片甲骨刻文以及大量青铜器和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文物。解放后又经多次勘探和发掘,已基本摸清了殷墟的范围及分布情况,发现有武官村大墓及其祭炕、妇好墓及铸铜作坊和制骨作坊等遗迹,并出土数千件文物和甲骨刻文。殷墟不仅为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也成为中国商代考古的发源地。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