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6-6· 新乡“面人”刘玉伟在第六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荣获金奖
- 2013-6-5· 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在京举办
- 2013-6-5· 刘玉伟的“面塑人生”
刘玉伟的“面塑人生” |
作者:刘玉伟 时间:2013/6/5 17:40:26
刘玉伟与面塑 □记者 陈曙光 文/图 朴实、乐观、敬业,是他给人的印象;逼真、生动、精美,是他的面塑给人的感觉。他叫刘玉伟,今年29岁,家住卫滨区西高村。10月25日,记者见到了这个以面团塑造人生的小伙子。 因家境贫困,刘玉伟从小就随着父母四处漂泊。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中专毕业后,刘玉伟就来到了市里一家宾馆打工。一次,他偶然间发现餐饮部雕刻师傅用南瓜、萝卜等雕刻的餐前看盘生动逼真,刘玉伟一下子来了兴致。除了干好服务生的工作,下班后,刘玉伟就根据记忆悄悄模仿。 为了练基本功,刘玉伟会跑到古玩市场,观察泥雕的造型与工艺,会到书店去查看资料。他上进好学,赢得了雕刻师傅张榜立的欣赏,便常在雕刻技术上给他点拨。 后来,为了增长雕刻见识与积累经验,刘玉伟揣着几十元钱,到平顶山市一家知名饭店边打工边学习。不久,在店内的一次菜品展览上,一位师傅捏的面人在展览中大出风头,也让他开了眼界。这个捏面人师傅的出现,让刘玉伟的职业生涯从此发生了转变。敏锐的他断定,那就是面塑一定会在将来的菜品中成为流行趋势。 有食雕的基础再加上极高的悟性,他开始尝试面塑的制作。蒸面、揉捏、调色……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在他手中诞生了。但是,他辛辛苦苦捏出来的作品,存放不了多久就会裂缝、长毛,这让他很伤脑筋。经过反复试验,他在面团里加入了糯米粉、蜂蜜、甘油、防腐剂等,这样捏好的作品就能长期保存,而且不开裂、不发霉、不变形、不褪色。 刘玉伟的作品既具有中国人的含蓄保守,又具有国外雕塑的热情奔放。他非常注重面塑人物的神韵及动作协调,每一条衣纹都会仔细揣摩,反复雕琢。刘玉伟说:“面塑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不像玉石雕塑那样,在整块材料上一点点往下减,而是一点点往上加。” 从面的制作、颜色的调配,再到人物的形象、服饰的搭配等,一件面塑完整做下来少则需要几十道工序,若是做古装人物则需上百道工序。为了追求艺术上的创新,后来,刘玉伟又将面塑与根雕艺术结合了起来。 在平顶山打工的那段时间,因长期住在潮湿的地下室,加上极度劳累,当时一向瘦弱的刘玉伟竟有了一身的病。无力、厌食、打不起精神,视力也下降不少,同时还患上了颈椎病和腰间盘突出,但身体上的不适丝毫没有减弱他对面塑的热爱。 2002年,在省会郑州,刘玉伟遇到了汤派面塑第四代传人李学真,并拜其为师。在李学真的推荐下,刘玉伟参加了河南省第一届雕刻作品技艺大赛。在大赛上,他的面塑作品《巫山神女》一举获得百花奖金奖。之后,他的面塑作品《巫山神女》和《汉寿亭侯》再度荣获百花奖金奖。 后来他辞去工作,专门在家做面塑,但另一个困难摆在了他面前。进行面塑作品创作,每年光原材料就得投入1万多元,要想长期干下去,没有资金可不行。4年前,他和朋友合伙做起了生意,把所挣的钱,都投入到了面塑上。
刘玉伟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将面塑市场化,因为他要帮助一些残疾人致富。他说:“一直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一直想为社会做点什么。如果面塑能和各大景点结合起来,我一定将我的所学教给那些残疾朋友,帮他们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