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历史典故:《子路问津》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摄相事”(《左传·定公四年》)。鲁定公因中齐人奸计而沉溺于女色之中,怠于政事。孔子自知不能劝止,在绝望之余,遂率弟子周游列国,并希望自己的“仁政”学说能为它国所用。
   
    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孔子一行来到关津(今新蔡县南5公里处的关津渡口),汝河挡道,孔子只好让子路向田里千活的两位“野人”(老农)打听渡口。这两位老农,一个是长沮,一个是桀溺,长沮说:车上的那个人是谁?子路答: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答:是的。长沮说:“是知津矣。”(《孟子·徽子》)意思是,既然是圣人就应什么都知道,当然也应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只好向桀溺打听。桀溺问:你是孔丘的弟子仲由吗?子路答:是的。桀溺说:天下的无道就像滔滔的流水一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避人的士(指孔子)走,哪里比得上跟着避世的人(如我们)走好呢?一边说一边平整着土地。子路只好回去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感慨道:人是不可以和鸟兽同群的,我如果不是和这些人同道,那么和谁是同道呢?   又过了几日,子路落在孔子的后面,他遇见一个老人用手杖担着竹器走过来。子路问道:你看见老夫子了吗?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熟为夫子?”(《史记·孔子世家》)子路把这些话又告诉孔子,孔子说:是个隐士。
   
    孔子周游列国,欲以“仁政”游说诸侯。然而,孔子生逢乱世,礼崩乐坏,兵家、法家风行天下,“仁政”之说不切世用,所以孔子四处碰壁。到了小小的蔡国,竟也遭老农奚落,竹丈人挖苦。孔子虽感叹蔡地多隐士,隐士多睿智,然而,孔子不听劝告,仍固执前行,以致被困于陈、蔡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