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唐代达到了我国茶叶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从西汉《僮约》的四川“武阳买茶”,到唐时《琵琶行》中“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粱买茶去。”的江西“浮梁买茶”,说明了自汉至唐800年间我国茶叶生产的不断发展,新的茶叶集散市场的相继形成和饮茶区域的日渐扩大。唐以前,茶在南方广大地区已是比屋皆饮时,北方还没有形成习俗。所谓“南人重茗饮,北人贵酪浆”。北朝中那些出身游牧部落的王公贵族,仍习惯以乳酪为浆,视茶饮为“水厄”。到了盛唐,北方已仿效南方饮茶的习惯,于是,江南大批茶叶长途运往华北各地。饮茶的风俗从山东兖州、临淄、惠民和河北的沧州,渐渐扩大到东都洛阳和国都长安,在这些通都大邑中多设有茶馆。
宋时,饮茶之风空前盛行。王安石在《议茶法》中说:“夫茶是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如果说,唐时把饮茶从南方推行到北方,宋代则已普及到整个东北,使茶真正成为“举国之饮”,而且烹饮方法更加讲究。
明代是我国茶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由于加工炒制方法的创新,带来品饮方法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绿茶名品的发展和多种茶类的创制。今日之茶叶加工工艺、茶类形成以及品饮方法,基本上是明代奠定的。
唐宋两代,茶叶加工都是采取蒸捣制作团茶,品饮时碾末烹煮。南宋时,绍兴“日铸茶”已出现用炒青法制成的散茶,品饮时直接撮泡。不过,其时散茶制法远未推广普及,这些散茶又大多仍是碾而饮用。明太祖洪武年间,下诏罢造福建建安的团茶,不再作为贡品,“惟令采芽茶以进”,这就为炒青制茶工艺的普及创造了条件。同时变碾末而饮为沸水冲泡的瀹饮法。明代步入了散茶撮泡独盛的时期。
茶在清代已经有了新的发展,不但花茶已形成了固定产区和名品,还创制山了红茶、乌龙茶。我国茶类的总体结构在清代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