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夫立是钧瓷研究方面的专家,曾任中国钧瓷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长达13年。
2000年,他受邀来到郑州大学,创建了郑州大学陶瓷文化研究中心。他说,既然郑州是中国瓷器发展的源头,为什么不能创造一个带有郑州特色的新瓷种呢?他决定延续“青商瓷”血脉,创建一个代表郑州商文化的新瓷种。
为此,他花费了整整10年时间。
郑州大学陶瓷文化研究中心副所长李梅花告诉记者,传统的瓷器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必须用铅等有害物质做助剂釉。
那到底有没有一种原料可以做到无重金属、无污染、绿色环保呢?
为此,阎夫立奔波在郑州辖区的沟壑之间,寻找理想的料石,从创意、造型、素烧、上釉、出窑等道道工序,他都要亲自动手试验,甚至连窑炉的设计、垒砌和炉门的切割、焊接等技术他都要亲自参与。
我国著名陶瓷专家赵文玺说:“在陶瓷领域,没有什么能难倒阎夫立的。”
同时,阎夫立还改造建成了环保、节能的天然气陶瓷窑炉,使陶瓷的出窑成品率突破性地达90%。在国内首创无缝烧制钧瓷技术,先后改用液化气、天然气代替柴、煤烧窑烧制陶瓷取得成功,不仅降低了烧制陶瓷的劳动强度,而且消除了环境污染,改写了陶瓷烧制“十窑九不成”的历史。
他总结的《名贵传统瓷器天然气梭式轻质窑炉》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教育科学成果一等奖。同时完成了“釉下结晶微观意境”的实验,实现了“无缝烧制”和“立体釉”的创新。
历经上万次的实验,在1320°C的高温下,一个具有造型美、釉色美、纹路美的新瓷种产生了,被陶瓷界命名为我国“第六大名瓷”。
他们将其命名为郑商瓷,借商代“青商瓷”的谐音,取“郑州”、“商都”、“瓷之精粹”首字为名。
李梅花告诉记者,新瓷种的瓷土都是取自郑州辖区。打破了传统的钧瓷釉色常以“红为贵、紫为最”的常规,选择了绿色为主基调,郑商瓷就是“春天的色彩”,金色纹路与绿色釉面形成完美搭配,既彰显高贵典雅、明丽祥和的气质,又突出环保、和谐的时代理念,代表着蓬勃的生命力和吉祥平安的美好祝愿。
李梅花说,“郑商瓷”从“血缘关系”上来分析,“她是漫长而久远的商代中期原始青瓷的后裔;就遗传上说,具有后周御窑柴瓷的贵族基因;就釉色特点来看,它是郑州青商瓷灵魂的再现,是对商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人民日报》曾报道说,这是“陶瓷烧造史上的里程碑”。
中国香港凤凰卫视执行副总裁、中文台台长王纪言曾发问:“这家伙干了什么?”“他在自己的小窑中做出了世界级的作品。”“他的作品让我们的生活丰富起来。”
如今,由阎夫立创新发明的新瓷种——郑商瓷,多次作为国礼随国家领导人、政府要员走出国门,传遍70多个国家和地区,像一位文化使者架起了一座座中外友谊的桥梁。
建言“中华瓷源圣地郑州”应尽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郑州辖区的新密、巩义、登封等地储藏着大量的陶瓷原料,陶瓷是一个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包括实用陶瓷、工业陶瓷、文化陶瓷都大有发展前途。
一个尴尬的事实是,河南城乡建设使用的大量实用陶瓷,都是从省外购进的。
阎夫立说,如果进行有计划的加工、生产开发利用,一定会产生出巨大的综合效益,但河南现在还没有一家这样的厂家。
根据他的调查,河南几乎每个县、市都有古窑遗址,从商代开始直到元代,河南一直是中国的陶瓷中心。据不完全统计,河南发现的较大陶瓷窑口遗址已经达400处。
他呼吁,郑州应尽快申报“中华瓷源圣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振中原陶瓷文化雄风。
阎夫立说,申报“中华瓷源圣地”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一步促进河南的陶瓷文化发展,为郑州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郑州的知名度。
他也勾勒出了郑州瓷文化未来发展的蓝图:可以通过把郑州申报为中国瓷源文化之乡,建立“中华瓷源圣地”纪念碑和博物馆等,把标志性纪念物与旅游、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向世人展示中华陶瓷文化的精华,在郑州形成收藏陶瓷、欣赏陶瓷的浓厚文化氛围。
李梅花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筹备建设郑商瓷艺术博物馆,准备把我国古窑炉复制陈列、陶瓷制作历史介绍、陶瓷艺术品展示、陶瓷文化教育、陶瓷制作工艺演示、制作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集观赏性、教育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用途于一身。
这个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第一座多学科综合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有机结合的一流陶瓷艺术博物馆。【原标题:郑州曾出土最古老瓷器 专家称中华瓷源圣地是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