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濮阳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濮阳

澶渊旧郡越千年

2016/1/6 16:04:05 点击数: 【字体:

 
 
 
    “历史文化名街·濮阳古十字街” 系列(上)
 
    引子
 
    明天上午,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牌匾颁发仪式将在福州举行。濮阳县有关人员已前往与会,按照此前公布的名单,该县古十字街在本届评比中成功入选,是本届唯一位于长江以北的古街区。
 
    濮阳县城已有1000余年历史。这里原是黄河古渡,五代前期,后梁后唐展开了黄河争夺战,后唐庄宗李存勖下令在此筑起城池,作为进攻开封的桥头堡。到了北宋,这座为攻打开封而筑的城,成了开封重要的北方屏障。漫漫千年,这里先后被称为德胜城、澶州、开州等,作为州郡所在地,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千年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事件,是发生在公元1004年的澶渊之战、澶渊之盟。
 
    近日,记者奔赴濮阳县,看到老城大多已无存,但其核心区域——十字街,仍保留着古街区的各项要素,青砖灰瓦的店铺,飞檐挑角,古韵悠然。数日里,我们流连于四牌楼,徘徊在回銮碑、八都坊,在熹微的晨光、将坠的夕阳中,品味着古老街区独特的气息。
 
    四牌楼蕴含地域“密码”
 
    在濮阳县城打听十字街,几乎没人知道。虽然县里以“古十字街”之名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但这却不是约定俗成的地名,当地老百姓习惯地称十字街为“四牌楼”。
 
    四牌楼是一座古建筑,坐落在十字街中心,由四根方柱架起,绿色琉璃瓦顶盖,其上四角翼然,其下四面敞开,整体像个亭子,但从四面分别看,都是一个牌楼,所以称为四牌楼。在中国古代的城市里,这样地处要道的建筑不算少见,北京的东四、西四牌楼,即是此类。
 
    以这座牌楼为中心,濮阳老城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分别留存有200米到400米不等,基本是“前店后坊”的格局,临街都是店铺,多为单层硬山顶,青砖灰瓦,飞檐挑角。店铺门外,一拃多宽的木门板靠墙整齐码放,这是中国古代商铺特有的板搭门,晚上一块块安装成一面墙,白天一块块摘下来,门面全部敞开,既有利于展示商品,又方便顾客进出。
 
    在这儿逛街,南来北往、东奔西走,都从四牌楼下穿过。按照古代的格局,濮阳老城是地域中心,十字街是老城中心,而四牌楼便是这中心的标志。
 
    这座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代嘉靖元年,四面挂匾,东西两面为“颛顼遗都”、“澶渊旧郡”,夸耀此地历史之悠久,南北两面为“河朔保障”、“北门锁钥”,强调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四个匾额,浓缩着濮阳千年历史,可以说是解读其深厚内涵的“密码”。
 
    显然,四牌楼蕴含的记忆,使其成为地域建筑的“明星”,而东西南北四条古街,如同它散发的几道光芒,在地域文化的时空中闪亮。
 
    北门锁钥 澶渊旧郡
 
    濮阳县老城的始建者,是大名鼎鼎的后唐庄宗李存勖。这位勇猛善战的皇帝,最先发现了此地的战略重要性。
 
    濮阳一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传颛顼曾以此为都,因此古代有颛顼之墟、帝丘之称。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古代河流)之阳而得县名;隋代在此地设立澶渊县,唐代升格为澶州。不过,最初的濮阳、澶州,指的都不是现在的濮阳老城,这里当时是一处黄河渡口,名唤“得胜渡”。五代时,后唐与后梁争夺黄河,才使此地的战略地位凸显。
 
    公元919年,李存勖下令在两岸渡口筑起两座城池,称为南北德胜城,中间架起浮桥连结,作为攻击后梁的“桥头堡”。
 
    因军事而兴的德胜城,建成四年后,即经历了一次“强拆”。
 
    德胜城位于后梁首都开封之北,地理位置异常重要,这座城池的兴建,令后梁君臣寝食难安。923年,后梁名将王彦章火烧浮桥,奇袭南德胜城,下令拆掉城内房屋,以房梁做筏,载兵浮黄河而下,攻打李存勖在下游筑造的杨刘城。李存勖在北城望见,也下令拆屋做筏,顺流而下。
 
    后梁、后唐军队沿河各行一岸,每当至弯曲流缓之处,两军便在河中相战,飞矢如雨,200公里的行程,双方相战百次,互有胜负,及至进抵杨刘,各伤亡近半。
 
    经过激烈的黄河争夺战,当年10月,李存勖率军奔袭开封城,顺利灭掉后梁。因李存勖建都洛阳,德胜城的地理重要性便降低了。10多年后,后晋灭掉后唐,重新建都开封,对德胜城也重新重视起来,将澶州州治迁往此处,从此德胜城就成了澶州城。到北宋时期,这个澶州城上演了一出影响天下百余年的大戏——澶渊之盟。
 
    《契丹出境碑》 见证澶渊之盟
 
    自四牌楼向西400米,穿过西大街,有一处红墙灰瓦的院落,门口牌匾上大书“回銮碑”三字。院子里有一通古碑,一眼古井,都是千年前宋真宗的“真迹”。
 
    那眼古井,相传是为宋真宗饮水而凿;古碑即《回銮碑》,也叫《契丹出境碑》,碑文是宋真宗所赋《契丹出境》诗,相传为真宗的亲笔书写。1963年,该碑被公布为河南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很遗憾,如今这块石碑只剩下上半块,下半块是复制的,只相当于底座。据当地文史工作人员介绍,该碑早在数百年前曾被掩埋,后人重新发现时,就只剩下了半块。但过去碑上文字还清晰可辨,字大如掌,苍劲挺拔,秀丽流畅,人人称赏。几年前,有领导让用墨把碑上文字描一下,结果描得极难看,又有人让擦掉,一番折腾,现在碑上文字与石碑一色,难以辨认,趴上去才能看清,其绝世书法,再无从欣赏。说起此事,当地文史工作者们无不扼腕叹息。
 
    尽管如此,这块饱受摧残的石碑,仍弥足珍贵:它是著名的澶渊之盟唯一的实物见证。
 
    公元1004年,宋辽两国皇帝驾临澶州,成为该地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
 
    这一年辽圣宗与其母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以悍将萧达凛为先锋,大举攻打宋朝。辽军绕过河北数城,深入宋境,直逼开封门户澶州城。
 
    告急文书传到开封,大宋朝野震动,大臣王钦若、陈尧叟等人竟然提出迁都以避辽军锋芒,幸亏主战派寇准挺身而出,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
 
    这年11月,真宗从开封起驾,来到澶州南城,寇准再次力谏:“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望銮驾,若不渡河,人心益危,敌气未慑。此非取威决胜之策!”
 
    于是宋真宗渡河到达澶州北城,登上北门城楼。宋军将士望见城楼上黄龙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军威为之大振。
 
    此前,辽军大将萧达凛自恃悍勇,率数十轻骑到澶州城下巡视,被宋军以伏弩射杀,辽军士气大挫,萧太后得知萧达凛死讯,痛苦不已,“辍朝五日”。此时,宋军仍坚守辽军背后城池,令辽军腹背受敌,处境极为不利。萧太后是个很务实的人,于是派人前来议和。
 
    宋辽之间的战争,已持续了25年,双方僵持不下,都有厌战之心。经过一番周折,最终签订和约: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万两,绢20万匹;两朝罢兵,各守旧界,互不侵犯;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此约史称“澶渊之盟”。
 
    盟约签订后,宋真宗不胜喜悦,写下《契丹出境》诗:“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征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锐旅怀忠节,辟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并命人刻之于石,以志其事。此即今之残碑。
 
    对于澶渊之盟,历来众议纷纷。有人认为,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丧权辱国,使北宋国威扫地。而宋朝名臣富弼等人则以为,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百分之一二,“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结束战争状态,并在此后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促进了两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澶渊之盟无疑是一个极为重大的事件,学者蒋复璁甚至认为,这个事件“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其影响到底若何,人们至今仍争议不绝。或许正因此,濮阳的这通《契丹出境碑》才更受人关注。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报( 2013-06-2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