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一出,人类从此由蛮荒转向文明。
仓颉,史皇氏,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人。据《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 近期,一连串的证据表明,仓颉造字,有可能就发生在扬州。
日前,江都六河史氏宗亲理事会筹备组一行4人向江都档案馆捐赠了一套《史氏族谱》,这份据称是造字先祖仓颉后裔的族谱,由开天辟地图、祖像等内容组成。此外,“仓颉传说”近期被列入邗江区第三批区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申遗报告书中写道:仓颉造字的传说世人皆知,邗江区杨庙镇有一个仓颉村,境内曾有仓颉山(即仓颉坟)、仓颉庙等地名,据出土的汉墓文物显示,至少在汉代,当地已有仓颉地名,“仓颉传说”记录了仓颉与扬州的渊源。
从地名、族谱到传说、从历史记载到出土文物,都在指向仓颉与扬州有渊源关系。而扬州的仓颉庙比陕西白水的还要早200年左右,仓颉是不是就在扬州造字?
历史遗存
西汉墓葬
香熏上墨书“仓颉”二字
核心期刊《文物》杂志上,有关于“仓颉”二字发现的由来。
2004年9月初,杨庙派出所抓获一帮盗墓贼,缴获一批文物。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闻讯后,随即对杨庙镇杨庙村王家庙组的砖瓦厂内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原来这是一座西汉早期的古墓,虽然墓葬规模不大,但出土的随葬品异常精美,见证了当时扬州的繁盛与工艺水平,经过对这批文物的整理,特别是带铭文的文物及“刘毋智”白玉印章的出现,为推测墓主人提供了重要线索,而出土的青釉熏炉上面就有墨书“仓颉”二字。
考古人员预感到,这一汉墓的规模虽然是汉代中型墓葬,但墓主人绝不是普通老百姓。例如熏炉,高约18厘米,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盖面施青釉,釉色泛黄,器身无釉;盖面隆起,造型宛如三层塔的样式,顶层有一昂首翘尾做振翅欲飞状的立鸟,中层沿面息卧着三只小鸟;塔式层面上有圆形小孔,盖面还有两圈三角形透香镂孔,每圈4个,并装饰着放射形戳点纹,中间还有两道弦纹;炉身子口内敛,上腹直壁,下腹曲折内收,喇叭状高圈足,足根宽扁。最让人感到惊喜的是,上腹饰一周四弦纹,并且墨书“仓颉”二字。正是这“仓颉”二字,说明汉代人们便认同了上古仓颉造字的说法。而现在的王家庙南不远处,还保留着“仓颉”村的地名,当地还流传着仓颉在此造字的故事。
还有考证认为尧帝出生于高邮天山镇的神居山,神居山位于高邮湖西,离杨庙镇20多公里,尧帝在扬州,仓颉当然也有可能在扬州,当然这还需留待继续考证。
记者新访
仓颉山下
出土文物上镶嵌灵龟
记者近日来到邗江区杨庙镇仓颉村,据传,仓颉山位于杨庙境南蜀冈故陆东部一隅,即今仓颉村西北端,据当地老一辈村民讲,山地面积约20亩,坐北朝南,山腹微饱,满山栗林,草木丛生,树枝杈间,满眼鸟巢,不要进山,就能听到鸦鸣雀叫。
据邗江文史专家介绍:仓颉山之名并非本来之称,而是得名于传说中远古时代发明创造汉文字的仓颉(一作仓颉)葬于此。年久,茔地树木成林,被人呼传为山。据传,仓颉山是葬仓颉的地方。
为了寻觅仓颉茔的踪迹,杨庙人作了不懈追寻。上世纪50年代初,村民开挖水渠时发现地下通气孔道,道长约80米、孔高、阔约80×70厘米,孔道末端通至一座石灰斑驳的坟冢,冢内尚有星星点点的残骨。根据历史上的常例,拥有通气孔道的坟茔,多为高官贤达葬身之地。砌通气孔道的砖头,极为异常,长34厘米、宽17厘米、厚7厘米,比当今土(轮)窑烧制的砖头长10厘米、宽5厘米、厚2厘米。老瓦技工和老村民根据砖形质鉴别判断,纯属古青砖头。石灰斑驳的旧茔址南端,同时在上世纪50年代末,水渠腰部发现一件似铜非铜、似金非金、直径在14-15厘米长短,重1.8斤的如菜盘状稀罕物。
据介绍,稀罕物体雕刻镶嵌四件真品:一是方位相对的两匹骏马,一匹立状、一匹飞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二是方位相对的两只凤凰,一只飞状、一只立状,看上去凤凰似在相对点头说话。三是稀罕物上方有一朵似牡丹的花,花似乎向人放艳、吐香。四是稀罕物正中央有一股圆圈,直径约十厘米,圈中嵌有一只灵龟。罕物中雕刻的马、凤、花三物表示吉祥之意,唯罕物中的那只龟的意义非同寻常,后人猜测,仓颉生前喜养灵龟,以龟纹猜摩其文理的缘故、故配此墓葬于茔周。若非仓颉,不可能用龟配葬物。村民根据出现的通气孔道末端坟位,古砖的样本和稀罕葬物中龟的确认,今仓颉村民组北不远处即是仓颉坟的位置。
当地出土的稀罕物体还有另一种神奇:用它不管对着什么物体一照,被照的物体就立即在罕物背部显示出来。一次,拾罕物的村童用罕物示对仪征捺山,谁知20里外的捺山全貌马上就展现得清清楚楚。
这件稀罕物品于1961年被户主王永发以人民币1.8元卖给扬州博物馆了。
传说纷纭
仓颉帝庙
宋起香火旺盛声名远播
关于仓颉庙在当地有许多传说。
相传,仓颉庙位居仓颉山西不远处的丘峰上,坐北朝南,乡人往仪征等地贩粮、贩柴,至8里外的庙山上或10里外的盘古山上同望,都能见到仓颉庙冠。乡人故把庙地称之为“奇山”。仓颉庙庙高近两丈,阔5丈余,进深不满两丈,庙门顶端有四个大碗口粗大字仓颉帝庙。庙内供一男石像,庙门对联比较幽默,是以“日、月”二字组合。
上联:日昍晶,安天下;下联:月朋朤,定乾坤。庙内塑像两旁以仓颉造字兴六书和仓颉出生“龙眼侈侈、四目电光”名联。上联:明四目而制六书,万世文字之祖;下联:运一心以赞两仪,千古士儒之师。墙上还有多篇谜语供人猜识。
东墙字谜二则。第一则:“一字九横六直,多少书生不识,颜回去问孔子,夫子连想三日”。谜底为“晶”;二则是“一字十八笔,没钩又没剔,欲问此甚字?《百家姓》翻阅。”谜底为“聂”。
西墙是三则造句谜,第一则是:“二人相逢不出头,丁字无钩反剔球,一人肚中容一胆,道(倒)土腰中长两瘤”,答案句为“天下太平”;二则是:“三人同日圃观花,百字底坐住酒(久)家,禾火二人同坐橙,夕阳桥下吊双瓜。”答案句“春夏秋冬”。三则是“二人夺杠腰争弯,八口之家人中间,豆科长在山峰(丰)下,癸头豆尾两相关。”答案为“五谷丰登”。
按专家回忆说:当时用这等别别翘庙联、猜谜。可能是因为仓颉发明创造文字的缘故,用来启迪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仓颉帝庙建于何时?据《后汉书·祭祀志》宗庙篇记载,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正月有立高庙于雒(音洛)阳的记载。后人为纪念仓颉,于延熹五年(162年)为仓颉建庙。据传,宋代、清咸丰年间有过修葺、重建,仓颉帝庙当时香火旺盛,颇有名声,每逢寒食,进山祭扫者络绎不绝。东至仙女庙,张纲沟,西至仪征胥浦,南至丹徒,北至秦南、仁和等地,有不少人都知道仓颉帝庙。
仓颉帝庙今虽不复存在,可仓颉的名字人们并未淡忘。
专家解读
“造字圣人”
仓颉在扬影响不同寻常
我市文化学者韦明铧介绍,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是传说中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
“尽管仓颉是一个半真实、半神话的人物,但他在扬州的影响不同寻常,这一点是其他地方不能比拟的。”韦明铧介绍,一般地方极少有仓颉庙,但是扬州的府志里记载,扬州城西曾有座仓颉庙,这说明扬州人对仓颉有特殊的崇拜,也许和他的后裔流散于扬州有关。
市文联原主席、民俗专家曹永森认为:仓颉在扬州境内有庙、有山、有文物,并不能说明仓颉就事实上葬在扬州,更多的是因为“行业崇拜”或“文字始祖”的原因,扬州雕版印刷业发达,可能与此有关。仓颉造字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传说,情节完整,细节生动,语言质朴,内容丰富,人物性格鲜明,形成了同一母体的不同异文,其主体传说是目前选入中小学教育课外读物的《仓颉造字传说》。
仓颉造字的传说和有关文字记载基本相吻合。据考证,仓颉造字在先秦时期就有盛传。关于“仓颉造字”等神话传说,也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不过,文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人独创,它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人们在生活、生产过程中经过观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行为而慢慢创造出来的。
文史学家建议,即使不能断定仓颉就在扬州造字,或者仓颉一定就是葬于扬州,但扬州流传诸多仓颉的传说,并有多种和仓颉相关的历史遗存和珍贵文物,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完全可以好好利用。
通讯员 薛梅 雍俊 记者 姜涛
仓颉百科
中文名: 仓颉
别名: 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
出生地: 陕西省白水县杨武村鸟羽山
尊称: 造字圣人
职业: 史官
主要成就: 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
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
所处时期: 黄帝时期
仓颉是中国文字的始祖。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虽然,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但专家考证,仓颉搜集、整理流传与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号并加以推广和使用,在汉字创制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原标题:“字圣”仓颉就在扬州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