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河南,古村乡韵”系列之清丰县单拐村
引子
作为豫、鲁、冀交界地带一处历史悠久的平原村落,在抗日战争时期,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曾是中共领导的最大革命根据地——冀鲁豫边区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至今仍保存有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等军政机关旧址。邓小平、宋任穷、黄敬、杨勇、苏振华、曹里怀等20多位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工作、生活,见证了老区军民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
□记者李岩文李文波摄影
村落扫描
朴实无华的老村,尽显原生态
4月19日下午,豫北清丰县双庙乡单(音shan)拐村口,绿树新叶在淅淅沥沥的春雨洗刷下,更显空气的清新。
穿过一片旱柳掩映的水塘、广场,一座围墙拱卫的中式大门楼跃入眼帘。由宋任穷题写的“冀鲁豫军区纪念馆”匾额居中悬挂,加上门楼旁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铭刻,彰显出这里与附近村落的不同。
围墙后成片的瓦屋中,纪念馆建筑与村民的房舍纵横交错,融为一体。事实上,整个单拐村的村民住宅,差不多都算是纪念馆的范畴。它们之间,本就少有界限。
“纪念馆所用的房子,很多以前都住着老百姓,建纪念馆时才搬出去。”纪念馆馆长库留锁说,纪念馆大门,也是村子的出入口之一。
与豫北、豫西、豫中不少村落古民居高耸、宽阔、进深、精雕细刻的气派相比,单拐村的民居除了相对考究的陈氏祠堂外,很多都是普通的单层坡顶砖木瓦屋,少有门楼,木雕、砖雕同样朴实无华,但风格的一致和布局的齐整,让村子显得干练而有秩序。
因被划为文保单位较早,村中很少有现代平房、楼房。现留存的老房子,很多都保持着原来的风貌。
漫步村中横平竖直的巷道,踩着石头、砖块铺成的路面,看着原生态的老墙、老屋,对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来说,怀旧感油然而生。
曾是中共最大的边区政治中心
峥嵘岁月
紧邻纪念馆大门,是陈氏祠堂,只是已被改建为“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暨军工史迹纪念馆”。
馆内至今还留存有1945年冀鲁豫军区机关开挖的辘轳水井和使用过的石碾。甚至杨勇穿过的破烂棉鞋、苏振华使用过的铜质脸盆,都保存如初。
陈列品中,保存最好、体量也最大的,要数边区第一兵工厂遗留下来的两台车床了。由此加工出来的70毫米“盖亮式”步兵炮,是解放军兵工史上自己制造的第一门大炮。
祠堂周边的民居,分布着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平原分局)、冀鲁豫军区及司令部等部门的办公室旧址,以及邓小平、宋任穷、黄敬、杨勇等老一辈革命家故居23处,内部陈设依旧。
说到村子历史,纪念馆讲解员卢慧丽如数家珍。若不是她的讲解,谁能想到,小小的单拐村,曾一度是中共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中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身为单拐村人的共产党员陈平,毅然把自家的宗祠——陈氏祠堂奉献出来,作为冀鲁豫边区领导机关所在地和县、区干部的活动基地,并举办了文教干部培训班。
至中共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1944年9月进驻单拐村时,根据地下辖116个县,人口达到了2000万,成为中共领导的最大抗日根据地,单拐村也随之成为其政治、军事指挥中心。
1945年1月,时任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的邓小平率领局机关到达单拐,召开了著名的“六六”会议。小平同志在此工作了3个月,单拐也成为他一生中在河南连续生活、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
古时农耕文明的众多实物见证
老村老物
今年66岁的单拐村老支书陈山虎说,单拐村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最早是单姓人家定居,村名也由此而来,但后来单家败落,逐渐被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的陈姓取代。
建于咸丰元年(1851年)、前后两进院落的陈氏祠堂,是方圆十多里形制最为考究、最为气派的家族建筑,代表着当年陈氏家族的兴盛,也代表了单拐村的古民居建筑艺术水平。
单拐村内的众多领导人故居内,旧式带棚木质大围床,旧式木雕梳妆台、太师椅、条几、黄铜烤火盆、马灯等传统家具保存较多。配合古色古香的房舍,放眼四看,仿佛回到了战争年代。
村内至今保留的衡器、量器、容器和农具不但年代久远,而且品类齐全,成为这处平原地区古村落农耕文明的直观载体。
在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减租减息展室内,如货架般摆放的斗、升、斛、缸、桶、筐、秤器具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
该展室内,还陈列了来自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山东省民生银行、满洲中央银行等当时国内流通的货币。
在北方局伙房内,灶台连着床炕,床炕上还放着木条架起的老熥笼。库留锁说,“熥笼是为了烤衣服、被子,灶连着炕是为了节省柴火,灶台旁加了风匣子,可以让柴火烧得更旺、更充分”。
馆内陈列的千层底布鞋、麻布袜子等解放军物品,一看就是出自农民手工。多台全木质结构的老式织布机,还缠着带棉絮的棉线,吱吱作响,更是饱经风霜。
村民居住与旅游开发的和谐推进
发展之梦
即便是现在,与周边村落小洋楼拔地而起的景象相比,遍地老墙、瓦屋的单拐村显得“跟不上潮流”,以致小伙子娶媳妇都不容易。
单拐村党支部书记陈九国说,为了改变不少村民的蜗居窘境,他们现在采取了易地置换的方式,让部分村民搬至村外,重新建房安家,老房则原样保留下来,用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开发。
“老村应该尽可能保持原来的样子,这都是祖上留下来的东西,要是拆了,真的就彻底没了。”他说,现在,不仅是文物保护,就连他们的思想认识,也彻底转变了,“历史遗留的文物,是我们单拐村最大的财富”。
按照陈九国的说法,现在他们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在保证文物不受破坏、精神持续传承的情况下,让村里1000多口人更加幸福、富裕”。
2012年9月26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举行的对革命老区慰问演出,还专门来到单拐村,演出地点就在单拐村纪念馆前的广场。也正是这场演出,让很多单拐村村民明白,他们的村子,也可以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如今,已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于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单拐村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对外免费开放。想一览该村独特风貌的朋友,不妨前行。(原标题:“人文河南,古村乡韵”系列之清丰县单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