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濮阳 >> 秀美山水 >> 濮阳地理 >> 浏览濮阳
001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02

濮阳龙碑浮雕八故事之中华龙源

2014/12/5 11:52:28 点击数: 【字体:


濮阳龙碑浮雕八故事之中华龙源

蚌塑龙

 
濮阳龙碑浮雕八故事之中华龙源

墓葬图
 
    蚌塑龙,又称蚌壳龙。黄河流域历史久远的遗迹中多有发现。因修水库发现于河南濮阳西水坡据专家根据年代、规模以及形制和格局猜测有可能是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古墓葬群中出土的蚌塑龙堪为代表。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近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古墓葬群的考古发现中,令人惊喜的发现了M45蚌壳摆塑龙虎图——塑的龙形,又是最早的“四象”构图——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既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蚌塑龙。第一组45号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身长1.84米 ,仰卧,头南足北。其右由蚌壳摆塑一龙,头北面东,昂首弓背,前爪扒,后腿蹬,尾作摆动状,似遨游苍海。其左由蚌壳摆塑一虎,头北面西,二目圆睁,张口龇牙,如猛虎下山。此图案与古天文学四象中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相符。在此墓东、西、北三小龛内各葬一少年,其西龛人骨长1.15米,似女性,年约十二岁,头有刃伤,系非常死亡,像殉葬者。 
 
    距45号墓南20米外第二组地穴中,有用蚌壳砌成龙、虎、鹿和蜘蛛图案,龙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蝉联体,鹿则卧于虎背上,蜘蛛位于虎头部,在鹿与蜘蛛之间有一精制石斧。再南25米处第三组是一条灰坑,呈东北至西南方向,内有人骑龙、人骑虎图案。这与传说“黄帝骑龙而升天”、“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相符。另外,飞禽、蚌堆和零星蚌壳散布其间,似日月银河繁星。其人乘龙虎腾空奔驰,非常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另外,在三组蚌砌图案周围,还发掘出仰韶时期房基和大量墓葬、器皿及圆雕石刻人像残块,内含十分丰富。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把西水坡遗址出土的三组蚌壳摆塑的图案进行综合研究,探寻其内在联系,得出星图的结论,是仰韶时代的先民们精心绘制的四时天象图,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表示时令的专用于农业方面的知识,利用蚌壳这一与农业、天象具有玄妙关系的自然物质,在西水坡遗址上,选择了最突出的地段,利用宗教主(或者说远古执行天象观测的部族首领)安葬的大祭仪式,创成了含有天文学潜在意义的三组蚌图。反映的四时天象就是二分二至天象图。
 
  这一研究非常耐人寻味。二分二至,就是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是农用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夏半年和冬半年的四个节气。
 
  研究者认为第一组蚌图是一幅二分图,反映的是春分和秋分的天象。事实上,要真正表示二分天象,东方苍龙星座、西方白虎星座和天极北斗星座必须同时出现在一个平面图示上,而45号墓恰恰具备了上述条件,其摆塑组合应了二分天象的玄机。

  关于东方龙、西边虎与北斗组成的天象,早在《公羊传·昭公十七年》中就有记载:“大辰者何?大火也。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辰亦为大辰。”文献中涉及三个星宿名称:大火、伐、北辰。其实,稍有些许天文知识的人都知道,大火是指东方苍龙星座中的心宿。心宿有三颗星组成,天文上称之为心宿一、心宿二和心宿三,大火星即是心宿二,即龙星座中最明亮的一颗,古人称为“龙心大火”。古人曾把中国的农历称为龙历,也叫做火历,就渊源于此,著名学者庞朴曾著《火历初探》、《火历钩沉》等,也是基于此因。伐,是西方白虎星座中的参伐,即参宿一、参宿二、参宿三横排着的三颗星之下纵列的三颗星,名叫参伐。北辰即是指中央天区的北极星和围绕北极旋转的北斗星座。
 
  看西水坡45号墓,墓主人乘北斗帝车居于正中,东方有龙,西方有虎,北斗的斗柄直指龙头,斗魁引提虎首。早在6000多年前,仰韶时期先民已对天体星座有了清晰的认识。《史记》中所述,是说春分日之夜,从黄昏到黎明通宵观测天体,星空正好绕天半周,星辰的东西位置对调。“用昏建者杓”,黄昏时斗柄指向东方,牵引苍龙出海升空,开始巡天。“夜半建者衡”,半夜时分斗柄南指,斗柄也称衡;而此时与北斗斗柄相平行的南斗六星也从东方升起,这就是“衡殷南斗”之意。到了黎明,斗魁提携白虎出于东方,斗柄指向西方,斗魁正指东方。这就是“平旦建者魁”,“杓自华以西南”,“魁海岱以东北也”。
 
  在春分那天半夜,斗柄和斗魁之间的“玉衡”星,正值“中州河济之间”。陆思贤和李迪特别注意司马迁说的“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这句话,说:“翻开历史地图,濮阳西水坡正在古时河济之间,这就知道,《史记·天官书》所记载的是从远古以来一直流传下来的天象知识,而濮阳西水坡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仰韶时代,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天文观测基地。”无独有偶,有的学者就曾提出45号墓主是6000多年前登台观测天象的大智者,蚌图就是在当时没有文字的情况下,用蚌塑的形式对观测天象的实况记录,其数据非常准确,形象非常逼真,并推测,西水坡遗址在6000多年前应当有一座高高的观星台,只是由于几千年来的黄河冲刷淤积而湮没了。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自豪地说,6000多年前西水坡先民在农事天文观测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直影响至今,并将继续作用于后人,成为永恒。
 
  其次,用蚌壳摆塑龙、虎、鹿、蜘蛛和一件精制石斧的第二组蚌图,就应是冬至图了。
 
  先民在观象授时中,已经知道冬至是旧的回归年的终点,又是新的回归年的起点。冬至日,太阳运行到南回归线上空,当时西水坡的人们因日照微弱而感到冬寒气冷。第二组蚌图中,龙虎蝉联一体,如同交尾,整体上看,龙头朝南,昏睡无精神;虎头朝北,精神抖擞,像是拖着龙一起行走;虎背有鹿,鹿头依靠着虎头,如同俯卧休眠;龙头上方有一蜘蛛和一把光洁精美的石斧。
 
  可见,蚌塑龙的发现,是我们华夏文明6000年前高度农业文明的体现!
 
    节选自:《华夏龙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全三册)》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新浪河南濮阳 (2013-05-0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