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画,又称麦秆贴、麦秸画等,是我国中原地区古老的传统艺术。其渊源可溯至隋朝,经历代传播,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形式。
宋元时期草辫、麦秆画已在清丰县一带流行,明代时,清丰麦秆画成为当地著名土特产,清中期,清丰大屯王氏麦秆画、高堡刘氏麦秆画、阳邵聂氏麦秆画等10余家竞相争辉,其中聂氏麦秆画独树一帜,成为清丰麦秆画行当里的佼佼者。《濮阳年鉴》(1999年古籍出版社)、《河南老字号》(2011年大象出版社)载:明朝宣德年间,清丰县阳邵乡聂家开始从事麦秆画,传承至今已达五百余年。清末,聂氏已能熟练利用麦秆,经过熏蒸、劈、缠、剪、刻等独家工序设计制作“人物”、“吉祥动物”、“花鸟山水”等图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聂氏麦秆画。清末《清丰乡土志》载:大屯阳邵兴麦秆贴,聂家技巧,每年八百片,经卫河达天津。
聂氏麦秆画也是目前在中原地区规模和影响较大、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较好的麦秆画品种之一,其独家传承的古老的平贴技法和多层次粘贴技法,影响和促进了濮阳乃至豫北地区麦秆画的发展。聂氏麦秆画传承的“五虎闹春”、“太平图”等近三百个图案,丰富、提高了本地区乃至中原地区麦秆画的内容和设计水平。聂氏麦秆画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在民俗学、绘画艺术、民间技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009年,聂氏麦秆画被列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聂氏麦秆画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