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封民间文化艺术新姿态
2013/10/28 10:56:19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两千五百多年前,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两次在这里设坛讲学,留下了千古佳话。这里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群众喜爱文化艺术蔚然成风,身怀“绝活”的民间艺人更是走南闯北、大显身手。如今,当地分散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通过农民协会这个大舞台——
仪封民间文化艺术新姿态
记者 张付军 刘 华 付建强
在城市,舞蹈协会、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等行业协会屡见不鲜;在农村,农民根据生产经营需要组成相应的养殖、种植等农民协会,也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但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传统文化艺术类协会,却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毕竟,在当下农村,农民文化娱乐生活还不是很丰富,十里八村有琴、棋、书、画特长的农民不多。
然而,西平县杨庄乡仪封村却是另一番景象:村里不仅有众多喜爱民乐、书画、剪纸、篆刻的农民,而且还成立了农民书画协会、民乐艺术协会、舞蹈协会、大铜器协会……协会会员目前已经发展到200多人,直接和间接从事农村民间艺术的农民有400多人。
正是麦播季节,记者走进仪封村感受那里浓厚的民间文化艺术气息,探究这些“农民协会”的魅力。
三千年历史积淀,古老的仪封村,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
“高高跑马岭,万泉河水长,文明发祥地,仪封美名扬……”走进仪封,婉转动听的歌声在深秋的田野上回荡。
“这是我们的村歌《仪封飞翔》,由仪封人自己创作,曾经荣获第二届中国‘十佳’村歌。”杨庄乡文化站负责人告诉记者。
仪封村是一个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镇。《论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途经仪封时,年仅10岁的仪封人王三官三难圣人,留下了千古佳话。孔子发现仪封人勤学好问,仪封村风景秀丽、交通便利、商业发达、
人杰地灵,便决定在这里兴办义学。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在孔子讲学的万泉河西岸修建封人见圣祠,使尊孔重教和读书之风在仪封长盛不衰。
2011年4月9日,省孔子学会认定仪封村为“孔子办学圣地”并授予“孔子办学圣地”匾牌。
明代和清代,仪封农民画、大铜器、民间舞蹈已誉满乡里,有不少村民农忙在家种地,农闲背着画板走南闯北绘画卖画, 不但自己赚了大钱,还带动了全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并把绘画和书法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
2007年7月,在全省开展的“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村、镇(乡)”评选命名活动中,仪封村在全省260多个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成为河南省首届命名的26个特色文化产业村之一。
如今,村里上至90岁的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小孩都可以作画,喜爱绘画、书法、剪纸、篆刻者有300多人。他们中有国家、省、市、县美术书法协会会员,其中有80多岁的老人,还有十来岁的儿童。
农闲时,画友们经常聚在一起谈书论画,相互交流,提高技艺,成为仪封一道亮丽的风景。
有了农民协会这个“靠山”,民间艺人走得更远
年逾古稀的农民画家王自有如今有了一个“官衔”——仪封农民书画协会会长。
“没、没、没有农民书画协会这个组织,没有一个共同体,我、我、我们村分散的民间艺人就没有出路,仪封的民间艺术就很难、难传承下去了。”王自有身体不太好,说话已经不太流利,但是谈到农民协会的事儿很兴奋,一遍又一遍重复着,力图把话说清楚。
王自有从小就喜欢画画,拿木棍当画笔,蘸水作颜料。他几乎走到哪儿画到哪儿。他特别喜欢画画,擅长画虎、鹰、梅等。他画的老虎栩栩如生,作品供不应求,并多次参加市、县举办的美术展览。他本人被聘为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
农民崔玉山继承了民间字画的传统,又加上了自己的创新,使用一种特制的画笔,蘸上水彩,只需两三分钟,一幅由花、鸟、草、虫组成的乡土字画便跃然纸上。
年近七旬的尚清明一生酷爱书法艺术。其书法作品经常参加省、市、县美术书法作品展览,并多次获奖,现在是省、市书法协会会员。
不仅如此,仪封村喜爱大铜器表演的有上千人;全村近7000人,喜欢街舞的村民占了一大半。
仪封民间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和广泛性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但是真正蓬勃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仪封的民间艺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外面的世界。
村民王富安用龙、凤、花、鸟等图案组字,别具一格。他告诉记者说:“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或赶会、或到大城市和旅游区现场作画,一幅书法作品能卖100元~300元,有时遇到老外一幅字能卖上千元。”
青年农民赵华东用自己绘画的收入到上海、西安、北京、广州等画院学习深造,并被广东省东莞一著名画坊聘为画师,月薪5000多元。后来,他先后投资60万元在深圳、广州建起了油画画廊。
农民画家王泉海到南方掏金,一边打工,一边绘画卖钱。他几分钟就能绘好一幅乡土味很浓的农民画,能卖几十元。于是,他干脆停止打工,专业绘画卖画,一天可挣二三百元。
富裕起来的仪封人意识到“散兵游勇”式闯市场势单力薄,不利于文化传承。2006年,在乡村两级组织下,仪封农民书画协会、民乐艺术协会、舞蹈协会成立,之后大铜器协会、广场舞协会相继成立。
农民协会制定了章程,要求会员自觉接受领导和监督、参加协会组织的活动,宗旨是学习、探讨、推广民间文化艺术。
协会除定期组织开展活动外,还为会员印制了名片、申报各种荣誉以及定期组织会员外出参观学习交流等。
“加入农民协会后有人管了、有人为我们操心了,能够帮我们搞活动、看市场、赚大钱了,有这样的‘靠山’我们走得再远也不怕。”会员们如是说。
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
杨庄乡党委、乡政府及仪封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极为重视农民协会的发展,乡村两级通过村委备案、积极申报为农民协会“转正”。
乡里筹措资金50多万元,成立了农民书画院,为全村18支秧歌队添置服装等58件(套),为6支铜乐队购买器材60余套。村里每年筹资4万多元,支持农民协会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党委、政府的有力支持,农民协会实现了有会员、有负责人、有章程和规范名称、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等,为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仪封村党支部书记李文献说。
2007年11月,农民协会组织大铜器表演队表演庆贺西平“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授牌庆典。2008年12月,仪封大铜器又在江苏省“首届全国农民文艺会演”中获得金穗奖。
农民协会经常开展以重大节庆为活动背景、以群众喜闻乐见为活动要求的文化活动。2008年以来,农民协会组织全村共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及大型文艺演出、科普展览、法律咨询、技能培训、安全教育等文化活动和各种大型主题宣传活动36场次。举办不同艺术类型培训班136期,放映电影50场次,集中开展文化娱乐活动58场次。
农民协会多次外出举办农民书画展,展出国画、花鸟字画、油画、碳精画和书法、剪纸作品1000余幅,观看者近3万人次。
农民协会在每年的4月份举办农民文化节活动,鼓励引导会员自编自演了大量既贴近农业、农村和农民实际,又富有时代气息的高尚文艺节目。
2008年4月16日至23日,杨庄乡和仪封村联合在仪封举办了为期7天的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活动。文化节上,有戏剧演出、戏剧擂台赛、农民书画展、农民诗歌朗诵会、大铜器比赛和民舞比赛,同时还举办了推磨、舂米、纺棉花、织布、踢毽子、斗膝、篮球、象棋等农耕文化,既活跃了群众文化活动,又弘扬了传统的农耕文化。
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仪封农民协会有力地推动了节庆文化、民俗文化的开展。在农民协会影响下,目前,全村现有7个大铜器班、4支鼓乐队、7支农民街舞队,年举办活动30场次,年出书画作品200余幅,农民绘画卖画年收入近320万元……
“仪封的民间书画、戏剧文化虽有产业化优势,但产业转化能力不高。今后,通过农民协会这一平台,打造地方品牌,培育文化产业,让仪封的农民艺术产业走上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对仪封民间传统文化的未来,杨庄乡党委书记李婕早已成竹在胸。(原标题:仪封民间文化艺术新姿态)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驻马店日报(201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