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兰”是旧郑州18位豫剧名伶的芳名,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河南上蔡人周海水(1894—1965)在郑州杜岭村的关帝庙办了一个豫剧科班“太乙班”,招了30多名学员,大多是女生,且以“兰”字排名。这些学员出科演出时,受到热烈欢迎。“十八兰”真正唱红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郑州荥阳的汜水。1940年春,汜水小关镇有庙会,汜水的商人牛士孔喜欢看对台戏,他先请了当时名声颇大的“三张”之首张国庆(他和当时贾峪的张小乾和密县的张福寿称为“三张”,名气最大。“三张”和周海水又合称“四大须生”),又请周海水率班来唱。周海水在戏中的生、旦、净、丑都安排有“十八兰”的演唱,尤其是《桃花庵》、《卖苗郎》、《秦香莲》等戏,要他们一人演老生和青衣两个角儿。这些演员的名字中间都有“兰”字,写成海报,广为张贴,这就是“十八兰”的由来。对演中,“十八兰”获得全胜,声名远扬。演出后,张国庆感叹道:“没想到我半辈子的声誉,今天竟输给了这群小妮儿!”后来,就有了“三张不如一周”的说法。
“十八兰”是汤兰香、车兰玉、毛兰花、罗兰梅、崔兰田、刘兰玉、张兰宝、刘兰英、李兰菊、陈兰荣、马兰芝、王兰琴、冯兰青、马兰凤、郭兰云、秦兰花、汪兰巧、周兰凤。20世纪五六十年代,郑州的豫剧戏迷常常为“十八兰”中的某“兰”哪出戏唱得响而热烈争论,“十八兰”不仅在郑州家喻户晓,在邻近地区也是名人,她们都是剧团的台柱子。“十八兰”中毛兰花的年龄最大,她戏唱得好,武功也好,是科班里的主角。后来人们熟悉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崔兰田也是“十八兰”之一,她小名大田,山东人,她妹妹崔兰玉后来也是名角。崔兰田多才多艺,青衣、老生、武生多种角色都能演。崔兰田的戏多为苦戏,人称“悲剧之星”。崔兰田在河南豫剧中的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五大流派中自立一派。罗兰梅于1925年出生在郑州,12岁进入“太乙班”,学艺6年,主攻青衣,兼攻小生、须生、花旦。学艺期满后她在“十八兰”剧团任主演,颇有影响,她和崔兰田、申凤梅等齐名。郑州解放后,她率先加入“郑州人民剧社”,并任第一任团长。抗美援朝时常香玉捐飞机,罗兰梅捐大炮,在全国影响很大。1952年,罗兰梅第一个带豫剧团进京演出,历时两个多月,返回时沿途演出四个月之久,场场爆满,为扩大豫剧的影响作出了积极贡献。1954年她受河北省邯郸市的聘请,组建峰峰豫剧团,1979年任魏县豫剧团团长。罗兰梅戏路很宽,代表剧目有《二度梅》、《黄梨影》、《卖苗郎》、《唐知县审诰命》(反串唐成)等。周兰凤是周海水的女儿,演小生戏多。毛兰花(1924—1981)是长葛县老城镇大赵村人,小名毛妮、然妞,自幼双亲去世,8岁时随舅父要饭到郑州,后到周海水办的太乙班学戏。她天资聪明,学戏认真刻苦,13岁便能独挑大梁,在郑州首演《大祭桩》,一唱而红,和豫西调著名旦角汤兰香并挂头牌,抗战期间在安徽省界首和马金凤、阎立品、徐艳琴被群众誉为河南梆子“四大名旦”。1947年春,23岁的毛兰花到漯河五班戏搭班,首场演出《桃花庵》,她扮演的窦氏端庄高雅,唱腔清脆婉转,漯河观众赞不绝口。1948年,毛兰花赴台湾组建大鹏豫剧团,任主演兼教师,后于1981年在台湾病逝,享年57岁。李兰菊生于1929年,郑州市杜岭村人,1949年加入香玉剧社,与常香玉轮换演出《大祭桩》、《拷红》等戏。1956年调河南省豫剧一团任主演。1982年任新乡市戏曲学校校长。“十八兰”中生、旦、净、丑俱全,各有千秋。后来,崔兰田改唱旦角,李兰菊技艺也日益成熟,就有了“提起豫剧十八兰,就数小菊和大田”的说法。
周海水,从1938年在郑州创办豫剧学员班“太乙班”到他去世,为郑州乃至全国的豫剧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周海水唱戏锐意改革,首创了“豫剧京白”,使豫剧念白抑扬顿挫,富有力度。周海水不仅教戏,还认真育人,他自身品行端正,从不沾染恶习。如今,周海水和郑州豫剧的“十八兰”都已经成为历史,但他们毕竟给郑州人的生活增添过无限乐趣,塑造了豫剧舞台上一个个生动传神的形象,受到广大戏曲爱好者的怀念。【原标题:豫剧传奇——“十八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