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之乡泌阳打造红色旅游名片
2013/5/27 10:29:2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2009年6月1日,泌阳县焦竹园鄂豫边革命纪念馆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这是不少曾在这里战斗过的老一辈革命家邓子恢、张云逸、谭希林、伍修权、周骏鸣、何克希、汪少川的子女、亲属等。他们代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传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光辉业绩,而组织开展的“沿着伟人的足迹”寻访活动,泌阳县焦竹园革命纪念馆则是活动的第一站,站在父辈、祖辈们在这里战斗的图片及实物前,这些“红二代”、“红三代”们欷歔不已。
这里曾是三年革命游击战争时期中共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的驻地,以此为中心开辟的鄂豫边革命游击根据地也是南方八省15块红色游击根据地之一,被称为“小延安”竹沟革命根据地的前身。
2000年9月,这里被列入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焦竹园革命纪念馆(焦竹园革命旧址)被省委宣传部列入全省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眼下,总投资近千万元扩建、改建的焦竹园革命纪念馆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泌阳县大力打造红色文化游,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旅游品牌。
革命圣地焦竹园
焦竹园革命旧址位于桐柏山余脉群山环抱泌阳县东部的铜山乡焦竹园村。旧址为明代建筑群,曾是三年革命游击战争时期中共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的驻地,以此为中心开辟的鄂豫边革命游击根据地也是南方八省15块红色游击根据地之一,当时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也是“星火燎原”的典型范例之一。
70多年前,这里是中共鄂豫边省委机关所在地,鄂豫边革命游击根据地的创始人有张星江、王国华、仝中玉、周骏鸣、张旺午、陈香斋等。红军游击队从初始的7个人3支枪发展壮大为1000多人和1000多支枪的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开赴抗日前线,这里留下了张星江、王国华、仝中玉、周骏鸣、张旺午、文敏生、刘子厚等革命前辈的战斗足迹,也洒下了王国平、陈香斋、邓一非、王恩九、徐中学、侯太俊、欧阳灿如等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
红色文化成泌阳新名片
为加强对该革命旧址的保护,泌阳县于2005年提出了复建方案,并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复建领导小组。为保证复建工程质量,该县邀请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知名专家对旧址进行了3次实地勘测,并精心设计了规划方案。在县级财政扶持的基础上,争取上级资金300万元,对焦竹园革命旧址进行了全面维修,恢复建筑群的原貌。
家住泌阳县王店乡的马荣光的爷爷马长富曾是红军游击队的队员,参加过多次游击战斗,年少时马荣光就经常听爷爷讲游击队员的战斗故事。21岁时,马荣光萌发了写作红军游击战斗的书籍,曾经参与《泌阳县志》的写作,在焦竹园革命纪念馆革命纪念馆建成后,他还捐出了一件古时妇女裹腿用的象牙楔,存放在纪念馆内供大家参观。马荣光说,这是爷爷马长富珍藏了数十年的文物。当年平氏夺枪战斗中,周骏鸣大腿中弹受伤,马长富背着周骏鸣撤退,后来游击队员找了一块门板抬着他来到泌阳县城外。为了避免敌人盘查,大家将周骏鸣化妆成一个老太婆裹上腿,用手推车将他送到泌阳县城一位进步医生的诊所治伤。时任焦竹园革命纪念馆馆长王瑜廷,为还原当时最真实的历史,北上南下,拜访健在的革命前辈,并留下了珍贵的材料。
焦竹园革命纪念馆建成后,在成为我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同时,几年来不断为社会各界所重视,许多当年的老红军及老红军的后代们千里迢迢来到纪念馆,回顾那段战斗历史,瞻仰先辈们过去工作和战斗的地方。
2009年6月1日,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的40多名成员来到焦竹园革命纪念馆进行了学术交流。当年在鄂豫边打过游击战的万海峰,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为鄂豫边革命纪念馆欣然题词:红色鄂豫边,伟业照千秋。
据2011年不完全统计,从省内外前来参观、感受红色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游客超过9万人。
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在泌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10年,该县再次投资300万元,对焦竹园革命纪念馆进行二级工程改造。据悉,新拓展的广场和主展馆占地近2万平方米,其中主展馆建筑面积860平方米,布展已接近尾声,投入使用后主展馆、广场和旧址相映生辉。
眼下,泌阳县委、县政府对焦竹园革命纪念馆的发展又有了新的目标,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点,最终达到4A级。届时,焦竹园革命纪念馆依托铜山、白云山、盘古山、铜山湖、铜山湖森林公园、白云山森林公园等丰富旅游资源,在打造成为豫南地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基地的同时,成为一张红色文化旅游名片。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驻马店日报 2012-05-04 作者: 侯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