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驻马店 >> 当代驻马店 >> 展示我家乡 >> 浏览驻马店

驻马店的古关

2013/9/27 14:28:25 点击数: 【字体:

    说起关隘,人们往往想到崤关、武关、函谷关、平型关。想到山海关,“长城远岫分上下,明月寒潮共往还。”想到阳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大散关,“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各个关口都因地势险要而名扬天下,也因朗朗上口的诗句而记忆深刻。

    如果说驻马店有关隘,相信不少人会目瞪口呆。关隘有大有小,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驻马店的关隘之所以不出名,是因为在那里没有发生大的战争,没有出现大的历史事件,后人很难从现在的模样看出曾经的巨大作用,被淡忘也在情理之中。

    笔者翻阅大量史料,走遍驻马店各个角落,对境内的关隘一一做过考察。

    竹沟关

    一提起确山县竹沟镇,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有“小延安”之誉,其实很久以前,竹沟就以关口闻名四方了。

    竹沟位于汝南到南阳的古道上,从周朝到秦朝、汉朝直至唐朝,往返京都都要经过竹沟,明、清两朝为汝宁府西部重镇。历史上,不管是汝南郡也好、蔡州也好、汝宁府也好,向东管辖数百里远,向西却从没管辖过近在咫尺的泌阳县,而汝南郡、汝宁府、蔡州的西边界就是竹沟。

    竹沟地处伏牛山余脉,不远处即为桐柏山余脉,坐落于确山、桐柏、泌阳、信阳四县交界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盛产竹子,竹沟又名“沟竹”。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竹沟南面的山脊上修建了绵延百里的楚长城。明成化十三年,汝宁知府王珪在竹沟设卡,筑关寨,设巡检司,将竹沟设为戎镇,派兵驻守。明末清初,竹沟与明港同为豫南两大戎镇和驿站。明港为河南四大名镇之一,竹沟与明港并举,可见其名声多么大了。清康熙十四年至雍正三年,在竹沟关设巡检司,驻守巡检官及二十四名弓兵。竹沟关设东西两门,扼守东西交通要道,东门称“丑群遏”,西门称“圉吾固”,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在一九三九年十一月的“竹沟惨案”中,抵御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悠久的地方,就有优美的传说。当年,姜子牙看中了竹沟这块风水宝地,来此垂钓。天上的凤仙子和凰仙子按王母娘娘的旨意,来到姜子牙门下修六韬三略,天长日久,两位仙子萌生恋情,一年后,凰仙子生下一子。姜子牙又高兴又着急,正琢磨着如何向王母娘娘交代,不曾想,土地爷抢先报告了玉帝。王母娘娘盛怒之下,命凤、凰二仙子回天宫禁闭自省,令小仙子合其父母之名,叫凤凰童子,雌雄同体,现出原身。姜子牙被废除道行三千年,并受命监护凤凰童子。凤凰童子读书之余,曾到附近的山上玩耍,其羽毛五彩斑斓、金光闪耀。百姓见神鸟降临,是祥瑞之事,遂在凤凰童子逗留过的山头搭建凉棚、亭台,祈望凤凰常驻。后来凤凰和姜子牙回天宫,竹沟因得到凤凰的恩泽,从此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后来,人们为怀念凤凰,便把凤凰停留的地方叫凤凰山、凤凰台、东凤凰棚、西凤凰棚,其山名、村名至今犹存。竹沟得到仙人庇护,有山有水,风调雨顺,所产稻米好吃,据说有一片田地产的稻米曾作为贡品上贡过。

    竹沟作为关隘,似乎没有发生过较大战争,作为商业集镇的竹沟,贸易兴盛,声名远扬。竹沟地处深山,资源丰富,有豺、鹿、狼、狐狸等动物出没,盛产热参、何首乌、半支莲、败酱草、野菊花等几十种中药材。既为关隘,又有丰富的土特产,竹沟成为商业重镇也就水到渠成了。明代洪武年间,竹沟兴起单日集,中国的农村集市有个特点,一旦确定下来几百年就不会变,这也是民俗顽强延续的原因吧。清康熙到乾隆年间,竹沟贸易达到鼎盛,有粮行、牛行、杂货行、柴草行,盐铺、药铺、京货铺等,运出的有中药材兽骨、兽皮、木炭、山楂、核桃、板栗等,运入的有盐、绸缎、酱菜、京货等。在偏远的山区,能有京货运达,不容易呀!由此可知,竹沟集市多么繁华了。当时,在竹沟驻扎的商人有山陕帮、淮庆帮,并建有会馆。

    笔者曾多次参观竹沟革命纪念馆,有一次,忽然发现纪念馆里的房子与普通民房不一样,如迷宫,问了许多人,都说不清楚。后来,在翻阅史料时才明白,那是山陕会馆,是山西和陕西的商人出资建造的。凡建有山陕会馆的地方都是商业发达的地方,如社旗、周口、汉口、洛阳、北京等地,在一个山间集镇上,建有大规模的山陕会馆,可想而知竹沟贸易有多么发达。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竹沟有庙会,新中国成立后停办,近年又恢复了,但现在交通发达了,省道S334线穿集镇而过,出行十分方便,顾客买东西的少了,商家卖货物少了,赶会的也少了,远不如以前热闹。

    竹沟是内涵丰富的地方,即是关隘、商贸重镇,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样的地方不多见。

    杨埠关

    从前有个富饶的村庄,村里有位姓杨的郎中,医术高超,待人慈善。一天深夜,杨先生刚躺下,有人敲门求医,他妻子说:“他爹你跑了一天,累了,让病人明天再来吧。”杨先生连忙起来开门,为来者看病。来者是个眉清目秀的姑娘。杨先生诊断后给她开了两天的药。两天过后,病人好了,送来许多金银,杨先生谢绝了。又过几天,姑娘夜间来了,杨先生以为又犯病了,便为她看病。姑娘说:“我是狐仙,为报救命之恩,特把一件大事密密告诉你,不可外泄,切记。四更天这个村子将变成汪洋,我给你一块长布,把它抛向对岸,可以从布上走过去,此事千万不能告诉别人,否则,你就变成一股清流,逐波而去。”狐仙说完便走了。

    杨先生赶紧让家人外逃,他挨家挨户通知,人们睡得正香,不相信他的话。杨先生急得满头大汗,突然,天空一声巨响,一条长河落在村庄周围,河水快速上涨,眼看就要淹没村庄,村民扶老携幼来到河边,杨先生掏出长布,向河对岸抛去,长布马上变成一座大桥。杨先生让众人快逃,话音刚落,杨先生就变成一股清流,流入大河,人们呼喊着杨先生,恋恋不舍地逃走了。洪水过后,村民们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纪念慈善的杨先生,并把这个地方更改为“杨布”,意思是杨先生那块长布救了百姓,天长日久,“杨布”就演变成“杨埠”了。

    真佩服民间故事的想象力,一个普普通通的地名,竟与狐仙挂上了勾,如《聊斋》里的故事流传千古了。其实,杨埠的来历没有那么精彩,我在《驻马店的大码头》一文中有记述。

    杨埠是个奇怪的地方,集大码头、商业重镇和交通要道于一身,还是巡检司所在地,驻有官兵,注定了杨埠是不平凡的地方,民间曾广泛流传一句话:洙湖、射桥、庙儿湾,不抵杨埠半边天。

    杨埠为商业重镇、交通要道尽人皆知,作为关隘,知道者少之又少。杨埠经陆路通往临泉、阜阳、亳州、利辛、蒙城、蚌埠、项城,为陆路要冲;经水路可上达上蔡、西平,下达新蔡、淮滨,入淮河进长江,为水路要塞,扼守杨埠可控制水陆、陆路交通,自古就为豫州东部屏障,成为关隘也就顺理成章了。

    驻马店是芝麻的主产区,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平舆芝麻又在驻马店占重要位置,而杨埠芝麻又在平舆占重要位置,所产的芝麻粒大皮薄,含油量高,素有“杨埠芝麻甲天下,无风油飘十里香”的美誉。悠久的历史、重要的位置、繁华的商贸、肥沃的土地造就了不同凡响的杨埠,至今仍为平舆县第一大镇。

    先前,我对杨埠没有好印象,曾经有一个时期,驾车经常路过杨埠,那一段路面坑坑洼洼,车过后尘土飞扬,对面不见人。当地人性格也强悍,在路中间摆摊,车来了不避让,若按喇叭他们就怒目而视,恶语相加,好像马路是他们家的后院。曾经有辆跑蚌埠的班车,当地人要坐车,有位旅客说,超员了,别上了,当地人拦住班车骂骂咧咧,要打那位旅客,旅客吓得大气不敢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这是曾为关隘的杨埠造就了他们的强悍吧,也许拦车人就不是杨埠人,败坏了杨埠人的形象。不管怎么说,都是许多年前的事了,前段时间又访问杨埠,给人的印象是焕然一新,集镇变了、道路变了、人的精神面貌变了,现今的杨埠人把心思花在了干事业上,没有人也没精力闲找事了。

    随着水运的消逝,码头的凋零,陆路的变迁,杨埠像被遗弃的明珠,灰暗无光泽了,唯一与外界相连的是S333省道,偏居一隅,显现不出曾为关隘的重大作用了。

    是明珠总要发光。前年,大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从杨埠经过,为杨埠带来了新的机遇。

    繁阳关

    竹沟以山间通道为关,杨埠以水路陆路为关,繁阳地处平原,无山无水无路可守,何以为关?

    繁阳关的历史更早,背影更模糊,不要说在外界,即便在本地也罕有人知。今年三月,笔者去寻访繁阳关旧址,踏上了记载中的关门时,仍然没有看出关隘的蛛丝马迹。询问当地百姓,皆不知晓。我陷入了迷茫,也许繁阳关离去太久了,遗迹荡然无存;也许时光太漫长世事变化太大了,没有留下片砖只瓦;也许两军对垒的火药味烟消云散了,曾为关口的繁阳关便淡出了视野。

    繁阳关位于新蔡韩集镇。此前,我走遍了新蔡的乡镇,唯独没去过韩集。韩集地处偏僻,仅有一条县道一条乡道与外界相连,没有像样的公路经过,东二十多里是省道S335线,西十几里是国道106线,偏偏把韩集撇开了。

    其实,历史上的韩集不但不偏僻,而且是交通要道。春秋时的夏路起于宛(今南阳),东通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经过象禾关、畐焚(今遂平)过繁阳关,这是驻马店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条道路。春秋末期,汝颖道由蔡国(今上蔡)经挚地(今平舆)过繁阳关至胡国(今安徽阜阳)。韩集还是交通枢纽,经韩集东可达胡国,南可达黄国(今潢川),北可达项国(今沈丘),西可达房国(今遂平)、蔡国,经一个地方可达数个国家,在驻马店区域内,只有蔡国都城可与之匹敌。西周初年,繁阳更辉煌。周成王分封诸侯国,此地为繁国,后被楚国所灭,成为繁邑,城呈长方形,有四座城门,规模相当大。楚共王二十七年,陈国叛楚投晋,楚屯兵于此,又四年,吴国太子终累在此大败楚军。直至战国时期,繁阳仍为郢(楚国都城)、宛通往居巢(今安徽寿县)必经之关。秦统一中国后,繁邑衰落,繁阳关也衰落了。

    遥想两千多年前,人口稀少,野兽成群,草木茂盛,遍地荆棘,河流纵横,道路少之又少,行路之艰难超乎想象,繁阳关扼守五条道路交会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需在路中间设城堡,无需凭借山峰、河流,就可以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过的重大作用。

    沧海桑田,陵谷变迁,坚固的繁阳关在漫长岁月的磨蚀下荡然无存,我的寻访之路异常艰难。我首先去了南门。南门在李湾,一条小河从庄前经过,自东向西流淌,少见。现河水已干涸,询问村民,他们说,以前河水清澈,河很深,村里人常在河里游泳、摸鱼。遥想两千多年前,河水一定更宽更深,有护城河的气势。我又问他们可否知道此地为繁阳关?他们说,没听说过。

    西门在韩小庄。韩小庄是名副其实的小庄子,两条河在村中绕来绕去,把村庄分成几块,没有直行的路,近在咫尺却要绕河才能到达。说是河其实是沟,不宽,一段干涸、一段积水。也许,两千多年前河沟很宽,能称得上河吧。村民们正聚集打牌,询问一名退休教师,他也未闻繁阳关之说。

    东门在吴桥。吴桥不是村庄,是一座桥,位于县道上,为现代化桥,非古桥,横跨于流经南门的那条河上,为上游,河道较下游更宽,也干涸无水。询问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老人说,这不是古道,古道还在上面。顺河道上行一里许,果然有一座桥,为砖砌桥,相传为吴姓人出资修建,称为吴桥。

    姬庄为繁阳关北门。这里也有一条河,很宽很深,也干涸了,旁边一池塘内尚有不多积水,村民聚集聊天,问遍村民,皆不知何为繁阳关。

    在集镇上徜徉几圈,发现集上也有几条干涸的河道。忽然,我明白了,繁阳关不是无险可守,而是凭借纵横交错的河流。筑城而守,那时候的河水又深又宽,驻兵扼守,控制道路,不失关隘的威势。新蔡地势低洼,河流遍布,水灾频繁,即便在今天,也有“洪水招待所”的谑称,可想而知,在两千多年前要想从此地经过有多么艰难了。繁阳关正是处在这样的重要通道上,其位置重要而又险要,就不难理解了。

    繁阳城的规模并不小,南北六七里,东西四五里,在繁阳城旧址上兴建起来的韩集镇,远没有曾经的繁阳城规模大。

    繁阳关被人遗忘已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个关口,没有发生过重大战争,没有载入史册,也就默默无名了。繁阳关默默地筑起,默默地消失,颇有高僧远离喧闹的意味。

    适逢传统的火神庙会,集镇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赶会的为附近村民,客商来自四面八方。有位山东花鸟艺人,顾客报上名字,他以花鸟图案写出名字,色彩浓烈,画面夸张,乍看一幅画,细辨名字蕴含其中,堪称一绝。不少女性要其作画,价格不贵,五元。我也报上姓名,作一幅名字画。

    集镇上正唱戏,东南西北四台戏,观戏者以老人居多,亦有年轻人、孩子穿梭其间,商贩忙忙碌碌。

    象河关

    驻马店四大关隘中,最著名、最具关隘模样、最为我们津津乐道的是象河关。象河关有名气也仅仅限于当地,远远没有函谷关、虎牢关、孟津关的名气大,我曾在《中州名典》查阅,《中州名关》词条中,未载入象河关,在全国范围来说,更没名气了。象河关的名气也只限于当地文化人,普通百姓知道的少。我去访问象河关,在象河集镇上询问几人,皆不知象河关为何物。吃饭的时候我问饭店老板,象河关在哪里?老板茫然;我又问,楚长城在哪里?老板说,长城在北京。

    象河关作为关隘比函谷关、虎牢关更早,那些关隘在历史上发挥重大作用的时候,象河关已经蜕变为普通山口了,不为天下人知就不奇怪了。

    象河关在春秋时期已为著名关隘,是当时天下九大名关之一,诸侯争雄,偏居蛮荒之地的楚国,经过几代国君发奋图强,狂风暴雨般崛起,短短时间吞并了数个小国。不可一世的楚国虎视眈眈,不满足于偏居南方,欲问鼎中原,威加海内。就在扩张的步伐一阵紧似一阵的时候,楚国的北方边界扩张到了伏牛山一带,步伐不得不放慢下来。在那个时代,交通极大地限制了人的活动范围,也限制了国家扩张的脚步。一道不太高的山梁,一条不太宽的河流,常常成为难以逾越的屏障,成为两个国家的分界线。楚国重新审视下一步的扩张计划,继续向北,要翻过险峻的伏牛山,后勤保障难以为继,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还好,有一个豁口就是象河,从这里可以较容易地穿梭过去,把扩张的步伐继续向北伸展。不过,问题又来了,万一敌国占领象河,切断楚国军队与后方的联系,关起门打狗,瓮中捉鳖,楚国军队的命运不待言说。象河对于楚国如此重要,在这里设立关口便是水到渠成的举措。于是,象河关成了闻名天下的关口,号为天下九关之一。不过,那时候还不叫“象河关”,而叫“象禾关”,伴随历史变迁,象禾关多次易名,曾为缯关、泻关、白马关,象河是最后最晚的称呼,叫作象河的时候天下已经统一两千多年,象禾关早已从关隘的名单中剔除了。所以说,“象河关”不准确,应该叫“象禾关”。

    连绵不绝的伏牛山,在象河竟鬼使神差地留下一个缺口,不知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苍天有意为之。在关口左右,屹立着数座险峻山峰,东边为五峰山、角子山、蜡烛子、龙王掌、大顶山,西边是韭菜皮、白羊坡、大尖山、罗汉山、大寨子、关山,座座挺拔,个个险要,扼守南北。楚国看重的正是地势的险要,严守关口,修长城,设关隘,与北方诸国相持。大规模构筑工事的行动开始了。那时,泌阳县城还没有设立,仅仅是河边的一片荒地。我们熟知的许多都市大邑,还是荆棘遍生的荒野、泥泞不堪的沼泽、树木参天的森林,从这个意义上说,象河关比今天许多繁华都市的历史都悠久得多。

    关衙建起来了,气势恢宏,规模庞大。象河关没有都市的名分,连县城也算不上,不过它的架势不算小,东西宽七里、南北长十里,比一些王亲贵族采邑封地还要大。象河关衙筑有高高的城墙,城墙上有四座城门,城门之上镶嵌着宽大的条石,上刻与中原文字大不相同的楚文字,南门为“象禾关”,北门为“南通北达”,东门为“东通西邃”,西门为“东成西就”,座座城门雄伟,道道城墙厚实,巍峨高大。不仅如此,为了让象河关牢牢站稳,打造北方的坚强堡垒,在外城里面又修建一圈内城,也有四座城门,为别是:南安门、北平门、东昌门、西宁门。之所以要花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坚固的关衙,是因为象河关太重要了,区区一座关口背负着偌大楚国的安危,稍有闪失,就像千里大堤溃于蚁穴,招致灭顶之灾。

    光修建象河关还不足以抵挡虎狼之师的北方诸国,还要修座长长的城墙,把伏牛山的豁口与两边的山峰连接成整体,从山顶延伸到山谷,从山谷延伸到山顶;因山就势,因地制宜;有土垒土,有石筑石;绵延起伏,曲曲折折,从邓州经镇平、南召、鲁山、叶县、方城、舞阳抵达泌阳,到达象河关,迤逦延伸,长达数百里。这就是楚长城,天下最早的长城,是后来广为人知的万里长城的鼻祖。

    四周还处在蛮荒之中,象河已经是繁华之地了,楚国军民浩浩荡荡来戍守边关,到底来了多少人,驻扎多少军队,没有记载,仅从后来的发掘来推测昔日的规模了。象河关南门外有处遗址,叫做百口井,废弃的水井有百口之多。在环境没有遭到破坏的年代,水资源丰富,一口井供几十几百人使用,百口井能供多少人使用?其数字一定惊人。

    象河关,经历过多少次战争风云,上演过多少次惊涛骇浪,史书没有详细记载。

    时间的溪水慢慢流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强大的楚国终于没有抵挡住更强大的秦国,威武的身躯倒下了,从此,不可一世的楚国从中华版图上消失了。天下一统,海内归一。

    地位特殊而显赫的象河关失去了险隘要塞的头衔,失去了军事重地作用,剑拔弩张烟消云散了,山南山北严峻对峙灰飞烟灭了,厮杀声远去了,彻夜不停打造兵器的叮当声消失了,战车奔驰的场面消失了,烟尘滚滚的追逐消失了,狼烟四起的紧张消失了,伏牛山缺口重新归于平淡,秀美风景重新主宰了这片山野。

    与全国大型的关口相比,驻马店没有天下雄伟的关隘,这与驻马店的地理位置有关,东部为一马平川的平原,西部为伏牛山、桐柏山余脉,是浅山区,想拥有如剑门关、函谷关那样的险峻雄伟不可能。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战争紧密相连,历史上的大事件多数与战争有关,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函谷关六国攻秦、黎阳关英雄攻隋等,因为发生了大的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才为后人津津乐道。有战争就有杀戮,有生灵涂炭,流血漂橹,将士的浴血奋战,是百姓的灾难。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正是无数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会让那些事件、那些关隘扬名天下。驻马店的关口没有家喻户晓,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发生过尸横遍野的大型战争,这也是生活在驻马店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福祉。陈传龙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驻马店网(2013-09-09)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夏庄古民居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