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情况的朋友都知道我在京采访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的艰辛,都知道我近两年来的“大礼拜”大多是在京城度过的。但我喜欢夜访名家可能更鲜为人知,采访著名书法家梁光彩就是一最好例证。
认识梁先生得益于那位女书法家何彦女士,正是因为她的引见,使我有了“三次夜访”,使我实现了从“梁先生”到“梁哥”的跨越。
“一访”梁先生是2006年6月12日夜里11时。我喜欢夜深人静之时与我的采访对象聊,聊天聊地聊人生,当然更多是谈艺术家的“艺术人生”,艺术家的成长历程,艺术家在艺术之路上的艰辛与努力。
“熠熠生辉的前提是光彩”。在去梁光彩位于北京学院路附近的工作室的路上我在思索着。
“他一个军人,如何能享有‘军中一支笔’的美称”?我在临近梁先生工作室时心里仍在这样发问。
“他一个‘军中一支笔’又何以享誉海内外”;直到我将要迈进梁光彩工作室的门槛时仍在这样怀疑。
坐在我面前的梁先生,微胖的中等身材,一件笔挺的半袖杉,沉稳的谈吐,学者的气质,那张慈善友好却不失严谨和专注的脸上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亮眼,那眼中进射着的满是智慧。这一切告诉我,他非同寻常,他光彩照人,他熠熠生辉。
我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目的是告诉梁先生我的第一次采访因为时间太晚不能影响对方休息,你睡不着觉喜欢夜访,人家怎承受得了。但我万万没有想到,梁先生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也喜欢夜深人静之时与好友交流。那我就自作多情地充当一回梁先生的好友与之深夜交流吧。但我仍事先声明我的象这样的夜访大概至少需要两次,梁先生微笑着告诉我:只要你有空我愿夜陪。
对话间我站起身来,望着眼前那巨幅书法作品——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落款为梁光彩书于北京,那笔力苍劲有力,凛然大气,韵中透骨,章法呼应,令我大饱眼福……
作为第一次采访,我的“笔墨”不能只停留在今天,更多的还是昨天和前天,那就先关注前天吧。
梁光彩是属龙的,曾为武警部队副师级干部。如今已人到中年。他祖籍河南驻马店,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书法艺术,儿时他已经在祖父的指点下临帖了。1970年入伍后,他在紧张的训练和工作之余,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练字,从未空闲过一天。当战士每月只有6元钱的津贴费。买不起纸和墨,他就蘸着水在报纸上练。工作忙,空余时间不多,他就见缝插针采取“心练”的办法。后来,他被提升为军官调入北京,更是充分利用北京的有利条件,四处拜师学艺,把空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书法上。同事们问他:“这样难为自己,不苦吗?”他说:“非但不苦,而且其乐无穷。”再后来,梁的家属随军进了北京,部队上公事及家务更忙了。尽管如此,每天晚间他仍坚持练字习艺。
正是因为这样,梁先生的书艺水准大增,由此“军中一支笔”的美称诞生了。 如果把第一次夜访定位在“前天”,那么我的第二次夜访就定位在“昨天”。
“二访”谈昨天。我的第二次夜访时间是2006年7月1日夜里11时30分至凌晨1时30分。
梁光彩若有所思地说:人这一生还是多经历些好,经历的越多,财富就越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深感梁光彩的话意味深长。我为之动容的请他讲下去。
梁光彩告诉我他的执著、对书法艺术的执著从未改变过。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梁光彩曾来到海南创办公司,并任海南泛华有限公司总裁。担子更重了,工作更忙了,但仍不改变他对书法艺术的执著追求。那时的他白天没有时间,夜深人静时,他就在灯下挥毫疾书,在那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但白天照常投入到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
梁光彩还告诉我,他曾得到著名书法家启功、沈鹏的细心指点,并长期拜著名书法家李大鹏为师,他凭着极高的悟性,深得师长真传。正因为这样,他的字,既吸收古法之精髓,又变换出了新意。柳体、颜体、赵体、王体等各种风格的书法艺术,梁光彩都潜心临习,并加以融会贯通,逐步形成自己师古而不泥古的与众不同的风格。许多人称梁光彩的字遒劲有力、凛然大气,其独到的表现和创意,颇见基本功的扎实,技法的全面。梁光彩的书法以行书见长,兼楷、草、魏等各体。他既写中堂和对联,又写六尺整纸一字的大字,更叫绝的是,他只用笔尖的一、两根毫,能写出不足黄豆粒大的字来,比常人用钢笔写的字还小许多。我们可以想象,这样行笔,没有相当深厚的功底是写不出好字来的。梁光彩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精彩。
梁光彩何以做得如此之好、之高、之妙、之绝,其深刻的原因有待于我的三次夜访。我下意识看一下手表,时间已至凌晨1时整,我就此想告别光彩先生。光彩先生却提起笔来,让我到他的案前。只见他铺好纸张挥毫泼墨,转眼之间。几幅“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展现在眼前。本已一饱眼福的我准备告辞时。只见梁先生又左右手高悬执笔,挥洒自如,转眼之间又一幅大有龙蛇行飞之灵妙的书法作品展现在眼前。如果不是因为第二天有约的原故,我真的不忍心离去。
凌晨1时30分左右,我向再三挽留我的梁先生告辞,不为别的,这是我的原则。然而刚刚出去几分钟,并在街上寻找住宿地方的我接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突然之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我提着手提箱,在大街小巷中不停地穿行着。然而,走了一家又一家招待所、旅馆、宾馆,却没有我的栖身之处——不是因为对方怎么都不开门、不接待、没床位,就是因为价格太昂贵本人承受不了而无法入住。直到凌晨3点半时,被浇得象落汤鸡似的我终于找到一家小店住下,那一夜我根本没合眼、也无法合眼……
“三访”梁光彩,是2006年7月14日夜里10点钟。第三次访问,我较注重今天,较注重他那拥有的深厚底蕴和超凡脱俗的书艺其原因之所在。
交谈中,梁先生充满自信。梁光彩的书艺所以如此深厚,这和他的文化的根底有关。谈起书法理论和古今书法名家,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能整篇背诵出《道德经》全文,对《四书五经》中的典故、格言、名句,他几乎烂熟于心,至于唐诗、宋词等,更是信手拈来。梁光彩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大赛并获奖,多家省级书法协会聘请他为会员和理事。他的许多作品,曾先后被几十家报刊刊用。许多著名书法家称赞他的字“大气磅礴、超凡脱俗。”许多政界和文化艺术界的人士都收藏有他的书法作品。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被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泰国、美国等友人收藏。
德艺双馨
梁光彩从“军中一支笔”到享誉海内外,他的书法创作活灵活现,形式多样。这无疑是几十年的积淀,才使他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是的,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炼就了他坚强的品格和朴实的情怀:
三十多年的书法创作,使他今天在书法界享有盛誉并成为佼佼者:
三十多年的勤奋与拼搏,使他的今天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三十多年来他一直信奉“德以地载,业以勤成”这句深刻的人生警句。正是这人生的警句,使他成为德艺双馨的大书法家、大艺术家。
他告诉我,在艰辛的部队生活里,他通过书法来充实自己、调节自己、完善自己,他说书法是他部队生活中最大的精神寄托和爱好。书法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和帮助,为他洗尽了疲劳和乏味,为他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是啊,梁光彩在墨海里遨游,他带着一种使命,一种炽情,一种追求,一种境界。
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梁光彩勤学苦练各家碑帖,博众家之长。吸纳古典文翰之精华,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他曾先后书写过三十多遍。“业以勤成”,这是他艺术创作取得辉煌业绩的重要原因。
梁光彩说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当今从事书画创作的人也非常多,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的创作是在不断的寻找发展和完美。
在谈到价值观是什么时,梁光彩显得十分坦然:无论什么创作,他都是为社会服务的,我的创作也是,我追求的是更大的社会价值、社会效果。而不是我本身的名望和作品的定价,作品的定价不是对艺术价值的一种评定。艺术是没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并且默默地追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意识,并且默默地奋进,而梁光彩所追寻和奋进的是什么呢?梁光彩觉得作品与人品是分不开的,梁光彩对老子道德经也颇有研究,而且深受其感染,获益匪浅。梁光彩为人谦诚厚德,不分贵贱高低,为社会各界所称道的是高尚的艺术品德风范。
对现今艺术品格与人品相差甚远的现象,梁光彩表示无奈。他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有种价值和一种精神,当人丢弃了这些东西,再多的金钱也没有用。我看到梁光彩一直把艺术的追求当作最神圣的使命,从不玷污,而且从其间还领悟到许多为人的含义,“就像是对人的一种修炼一样,对身心的发展非常有益”。
梁光彩在书艺方面的才艺更为难得、与众不同的是,左右手的书法都挥洒自如,号称“三指书法”,这是他的独创。
作为一名书法家、一名艺术家,一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的梁光彩,如今是中国文物学会书画雕塑艺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安华集团北京警通实业总公司总经理。他多次参加国家大展,他曾出版《中国文学艺术丛书梁光彩书法作品集》;1996年入编《世界著名作品集》;1998年编入《当代书画家精品集》;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多家报刊发表书法作品。海南电视台还专门为他做了专题报道,作品还被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韩国等友人收藏。
在本文将要进入尾声之时,我还要欣喜地告诉亲爱的读者朋友:就在2006年国庆佳节前夕,《梁光彩行书习字帖》、《梁光彩楷书习字帖》都相继出版。
我坚信,对书法艺术始终执著追求的梁光彩将更加光彩夺目。【原标题:从“军中一支笔”到享誊海内外——著名书法家梁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