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周口 >> 当代周口 >> 真中河南人 >> 浏览周口

"在沪创业河南人" 报道之四:"甜蜜"中国的河南人

2012/1/2 14:04:03 点击数: 【字体:



 

中国糖果业巨子赵启三

 

  
    在上海有家用一个个小小糖块、巧克力垒起来的国内外闻名的企业——中国金丝猴集团有限公司,这个被称为“甜蜜事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横跨7省1市,拥有16家成员,产品囊括糖果、巧克力、保健饮料、小食品等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企业有员工7000多人,固定资产7亿多元。

  引领“甜蜜事业”步入大上海的,是赵启三,沈丘县付井镇人。

  “找出路”

  说起创业的艰辛,赵启三说:“一言难尽、不堪回首!”“蹲过码头,睡过车站、澡堂,拉板车走村串户,沿街叫卖,一天、两天不吃饭是常有的事。现在都挺过去了,不说了!”

  1979年的一天,赵启三被任命为沈丘县农机修配厂这个濒临倒闭厂子的厂长,面对112万元的负债和37个拿不到工资的职工,他有一种慷慨赴难的神圣感。为给企业找出路,当时他心一横:转产!生产食品,农机厂更名为沈丘食品总厂。

  不少人为他的选择捏一把汗。赵启三说:

  “认准的道儿不回头,再难的事儿不低头,我就是这么个人。”

  没钱,借!他进县城,从朋友那里借了2000元钱,作为启动资金;没原料,大家对!他发动村里的老乡们把磨好的面粉拿出来,交给食品厂生产糕点算作投资。赵启三拿着卖点心的第一笔收入购买设备,生产罐头。又将卖罐头的钱拿来生产“金丝猴”奶糖,开始了他的“甜蜜事业”。赵启三靠着“不回头”的韧劲儿,到90年代初,食品厂年总产值已达到几百万元。1996年10月,成立金丝猴集团,翌年7月,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企业集团。

  “跑市场”

  “不断地跑市场是老赵成功的秘诀。”上海金丝猴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宝根如是说。

  赵启三也不避讳:“市场经济就得跑市场,95%的客户我都拜访过。”

  1991年腊月,当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地准备迎接春节的时候,赵启三却率领一帮中层干部闯南京、奔上海,进行市场调查,为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适应市场变化,赵启三提出一个“变字经”:

  “市场变我也变,市场不变我也变,我变引导市场变。”

  “在管理及营销上,我们也都依据市场动向及时求‘变’。我们根据地域特色把全国市场划为八大销售区域,在200个县以上城市设立办事处,建5000多个专柜,用近8000万元维护庞大的网络市场。实行分权销售,集权管理,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

  和赵启三一起打天下的赵东旺说:“赵启三是个‘不回家的人’,他只要有时间,就到处跑,进行市场考察。

  “借脑袋”

  赵启三说:“企业依靠人才,人才支撑企业。金丝猴不姓赵,谁有本事谁来干!20多年来,我*‘借别人的脑袋’办企业。1979年开始搞食品时,当时厂里有三四十人,80%没上过学。没办法,我只有引进大学生,聘请专家。”

  “20多年来我和引进来的大学生都是朋友,他们结婚我给房子、婚礼我主办。他们感到很温馨,都把金丝猴当做自己的家。现在企业里本科、大专以上学历的有上千人,高层、中层90%的管理人员是大学生。”

  1986年3月,从南京请来的专家在付井镇突发心脏病去世,赵启三把给父亲准备的木料拿出来给他做了个棺材,像儿子送父亲,披麻戴孝为专家送行。赵启三重视人才的举动一时被传为佳话。

  “除了‘借脑袋’,赵启三还注重‘补脑袋’。为提高职工的素质,1993年以来,公司利用暑期生产淡季,从高校和科研单位邀请专家、教授来厂讲课。专家教授每讲一天课,便付给讲课费1万元。赵启三认为这个钱再多也应该花,这关系到企业的千秋万代。不仅‘请进来’,还鼓励‘走出去’。每年公司要派遣百余名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和企业学习先进技术。正是通过各种学习,金丝猴集团才具备了较高的整体素质,产出了质量高的产品,甜蜜了广大消费者的心。”上海金丝猴集团总经理宋晓虎说。

  “豫沪补”

  从开始的借钱、借粮,“借船出海”、“借脑生财”,赵启三“借”上了瘾,后来又发展到“借平台”:借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企业家之力,合资成立了裕达食品有限公司,后又成立了中新合资的金隆食品有限公司;借港商之力合资成立了裕恒食品有限公司;1994年,赵启三又借助上海“国际大都市”的优越环境,成功地兼并了上海一家亏损的国有食品厂。正是有了这个平台,“金丝猴”集团又购地100多亩,把总部迁到上海。赵启三说:

  “集团总部搬到上海,将为企业更进一步的铸精品王牌、建百年老店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所需原材料也将日益增多,集团一方面发挥河南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优势,把河南作为原材料的加工基地;一方面发挥上海的资金、技术、管理、对外窗口等优势,把上海作为人才聚集和培养的基地,使两地优势互补,既可加速企业的稳健扩张,又能带动两地的交流和发展。”

  国内企业在上海站稳脚跟,无疑是迈向国际化的第一步。“金丝猴”的“迁都”信号,在向人们诉说着他的国际化进程。②9□本报赴上海报道组张靖 李虎成(原标题:"在沪创业河南人" 报道之四:"甜蜜"中国的河南人)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2005-06-0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