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周口 >> 新闻资讯 >> 浏览周口

青三彩——遗落在中原的民间技艺

2013/8/28 16:02:55 点击数: 【字体:

青三彩——遗落在中原的民间技艺
 
青三彩——遗落在中原的民间技艺
 
青三彩——遗落在中原的民间技艺
 
青三彩——遗落在中原的民间技艺
 
青三彩——遗落在中原的民间技艺

    提起三彩瓷器,人们会很快想起洛阳唐三彩和清代的素三彩,而在河南沈丘县的沙颍河畔的农村还有一种叫青三彩的纯手工制作的民间彩陶,它融合了剪纸、木版年画的刻画艺术风格,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近年来沈丘青三彩一直隐藏于民间,外人鲜为人知,再加上制陶老艺人日益减少,青三彩几近失传。

    据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沈丘青三彩的第六代传承人胡金贵介绍,沈丘青三彩起始于秦汉时期的绿青釉,它演变于隋唐,延续于宋元,兴盛明清,在文革期间衰落,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沈丘青三彩因初创时期主要在胎体上施青釉为主,黄、红釉为辅,故名青三彩,又因在刻画时采用独特的剔花工艺,又叫沈丘剔花彩陶,该技艺仅留存于沈丘县石槽乡的龚寨村(“龚寨窑”)。秉承唐三彩遗风自成流派。

    沈丘县石槽乡龚寨村位于沙河南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隋唐时期龚寨窑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胶泥,窑工又称之为“黄河淤”,即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其性软,可塑性较强,可制作造型较为复杂的陶器。

    沈丘青三彩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在胎面的制作上,沈丘青三彩饰以两层化妆土,在刻画过程中表现出赭、黄或赭、白两种基本对比色;在刻画题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在烧制方面,沈丘青三彩烧制过程极为繁琐,土质选用胶泥土和黑土两种,黑土烧制出来时是褐红色的,胶泥土烧制出来是黄白色的,烧制时用青石点化,经窑变青石变成了绿色。在烧制时先是除潮,然后素烧,温度一般在摄氏800至900度,成品为砖红色的刻画陶,素烧后可以釉烧,即涂以含铅、二氧化硅、粉土的釉料后放入陶制的匣钵内,逐渐加大温度,达到摄氏1000至1050度,烧两天两夜,成品为红底白花的沈丘青三彩。沈丘青三彩体现了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反映了中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

    农家艺人力挽狂澜 期望青三彩再放光芒。据《沈丘县志》记载,沈丘青三彩产品,曾经通过沙颍河销往全国各地。民国以后逐步衰落,特别是解放后由于在沙颍河建闸,航运停止,沈丘青三彩的销路受阻,产量大幅下降,从事青三彩烧造的从业人员急剧减少。改革开放时期全县掌握沈丘青三彩烧造技艺的人只有少数几个人,也只有一座窑艰难维持生产。

    在青三彩最濒危的时刻,胡金贵出现了。由于他曾收藏经营大量的青三彩,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深深的爱上了这门艺术,痴心于青三彩艺术的他并拜老艺人王学之为师,学习青三彩的制作和烧造技艺,成为青三彩的第六代传承人。

    为了使濒临失传的青三彩技艺挽救出来重放光彩,胡金贵先生奔走呼吁,积极筹集资金,组织老艺人,于2011年成立了沈丘青三彩陶业有限公司,扩大了生产规模,增了产量,让更多人圆了拥有沈丘青三彩的梦想,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2年在郑州举办的河南省第六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沈丘青三彩首次亮相省城,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时任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满仓,参观沈丘青三彩后高兴地说:“潜力很大,有开发价值”、“东西不错,只是缺少宣传!”

    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员、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专家倪宝诚说,在没有看到沈丘青三彩之前,他完全没有想到,在河南还有这样美丽、古朴的陶艺制品。过去说起河南的陶制品,大家谈的都是泥玩具和唐三彩。如今,沈丘青三彩的出现填补了河南陶艺发展史的一处空白。它古朴的线条和色彩,展现了豫南淮河流域百姓的审美情趣,其图案更是表达了广大百姓崇尚真善美、祈盼生活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原标题:青三彩——遗落在中原的民间技艺)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网(2013-08-2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