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入陕南的一支,脉络更是清晰可寻。据陕西方面调查:“越调在安康、洵阳、平利、白河等县确被称作月调……光绪初经常有河南的越调班子到洵阳一带流动演出。”一年多以后,因洵阳遭水灾,班子星散,留下来的李大架子、李二架子、蓝定子等艺人(多为河南淅川、内乡人)又教会了几个徒弟,并开始用皮影演出(时在光绪二十年前后),于是“越调皮影”从此成为安康一带的地方小戏。后历经近半个世纪,四代传习,至抗日战争末期已逐渐衰落,到“十年浩劫”时到底还是被彻底摧毁了。
目前,已经只剩下河南这一块了。由于这里是越调的主根,所以从1830年以迄,它一直是雄踞河南数十个剧种的前三名。老一代名演员如筱金钩、和尚娃、杨四、李桂红、史道玉、张秀卿、杨小凤等,都是这个剧种的佼佼者;特别是曾经六次把河南越调演到北京城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申凤梅,更以鞠躬尽瘁的精神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原标题:越调形成以后的地域分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