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英华李运海
西河湾,是新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然而今年“五一”期间,游人爆满,省内外的大批游客涌进这里,看潺潺小河,赏袅袅炊烟,感受悠悠乡思。
在此之前,2016中国(乡村)复兴论坛刚在这个小山村落下帷幕。数百位来自中国乡村建设和古村复兴的一线专家、学者在西河“开坛论剑”,探讨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西河湾红了。与此同时,新县的丁李湾、毛铺等一批古村落纷纷被从沉睡中唤醒,她们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重新焕发出生机。村美了,人才和资金回流了,村民们也逐渐脱贫致富,腰包鼓了起来。
新县的这些传统村落是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既留住了乡愁,又带富了百姓呢?且随记者的脚步,来一探究竟。
规划先行修旧如旧
踏着青色的石板路,顺着溪水潺潺的古民渠,走进这个有700多年历史的西河湾村。一位老人悠闲地在村头晒暖,忠心的小黄狗时不时懒懒地摇摇尾巴。年轻女人抱着孩子,逗弄河中戏水的鸭子,清脆的孩子笑声让人不由心中轻快。袅袅炊烟,落落古树,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村里现存的建筑大都是明末清初时期建的, 古树老宅,青砖黛瓦,依山傍水,具有浓郁的豫南农村特色。
曾几何时,这些古村落在历史上也曾辉煌过。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这些古村落落伍了,留下的人越来越少,村庄日渐衰败。
43岁的张思恩如今是西河农耕园合作社理事长,曾在北京创业近20年,是两家公司的老总。他回忆说:“在北京待的时间越久,就越思念家乡的大山、古树和小河。但是,2013年当我开车回来时,山路两旁的灌木丛肆意生长,车被划得伤痕累累。村里最主要一条街道上,到处是牛棚、猪圈和厕所,房屋破败,残墙林立,没有电视信号,也没有手机信号。”
家乡如此破败,乡愁带给张思恩的是更多的心痛。
地方政府率先行动起来。2013年,新县发起“英雄梦、新县梦”的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倾力打造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古色乡村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作为古色乡村旅游的重要节点,西河湾、丁李湾、毛铺等一批古村落都被列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项目。
张一谋是新县周河乡群众工作站站长,也是西河湾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的常务副指挥长。他说,这次美丽乡村建设标准高,力度大,坚持规划先行,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专门邀请北京绿十字、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等专家编制了西河湾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供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垃圾治理、绿化亮化等项目规划,对村庄基础设施和古民居、村落景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如今,张一谋很欣慰地说,因为规划先行,修旧如旧,没有大拆大建,虽然花钱少,但是效果很好。通过3年建设,西河湾既保护和恢复了具有传统特色的古村落,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古村老宅尽显豫南灵秀,传统文化入心入魂,一个古色民俗浓郁的豫南最美古村落展现在世人眼前,村庄真正变成了“画里乡村,梦里老家”。
正在建设中的丁里湾、毛铺等古村落,同样也规划先行,邀请专家对村落美丽乡村建设作出整体规划。
成立合作社,父老乡亲唱主角
对这次古村落的美丽乡村建设,新县县委书记、县长吕旅思路清晰明确。他说,乡村复兴单纯靠资本不一定会永久,靠专家学者不一定接地气,最主要的还是要靠祖辈生活在乡村里的父老乡亲。在建设过程中,政府不能当“独裁者”,专家不能当“呼喊派”,社会资本不能唱“独角戏”,真正主角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
如何让父老乡亲唱主角?新县独辟蹊径,涵养乡贤文化,“请回”能人,建立合作社,带领父老乡亲建美丽乡村,改变家乡面貌。
西河湾的张思恩就是被请回的“能人”之一。他说:“家乡父老向我伸出了双手,面对家乡的衰败我不能袖手旁观。没有家乡就没有自己的根和魂,我选择放弃在北京的事业,返回家乡。”
要把一个破败的古村落重新建成一个美丽乡村,光有豪言壮语不行,得有真金白银。西河湾的整治被列入省里“一事一议”项目,通过这一项目,西河湾得到了100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
但这只是杯水车薪,如何通过创新性的举措,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不花钱,或者少花钱,也能办成大事呢?张思恩牵头成立了合作社,让村民以承包的土地入股,人人都成了股东。合作社负责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项目建设内容由村民“定”,建设质量由村民“守”,建设效果由村民“评”,让村民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中能当家、能做主,激发村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热情,凝聚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
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张思恩首先把整治的重点瞄向主街道。整治前,主街道上有170多间牛棚、猪圈和厕所,是脏乱差的集中地。当初他以为这里牵涉到各家各户,拆除难度会很大,没想到的是,经过一番动员,村民都主动拆除了这些牛棚、猪圈和厕所。张思恩说:“拆除这些脏乱差的建筑,合作社没花钱,全是村民自愿的。村民说,你回来带领我们改变家乡,我们也得做贡献。”
正是让父老乡亲唱了主角,西河湾美丽乡村建设推进速度很快。河里的杂草、淤泥清理了,地下管网埋上了,昔日的主街道也变成了宽阔的石板路。同时,合作社投资的乡村茶餐厅、“古枫杨”咖啡室、星空帐篷酒店、国际青年旅馆等配套服务设施也建成营业,乡村度假区初具规模。
受西河湾成功的启发,丁李湾、毛铺也都成立了村民入股的合作社,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如今的丁李湾已经完成了池塘整治和道路修整,正在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古民居的修复。村里计划与省农科院合作,打造300亩生态农业产业园,早日让丁李湾古民居村落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既留得住乡愁,也要鼓得起腰包
乡村美了,在外打工的人纷纷回到家乡创业,沉寂的乡村又活了,村民在乡村巨变中也获得了收益,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
54岁的张孝详一直在外打工,但挣不了多少钱。2014年春节后,张思恩鼓励他留在家乡开农家乐,可他认为这里搞旅游火不起来,坚持要到外面打工,火车票都买好了。张思恩一狠心,将他的火车票抢走了,说:“如果你开农家乐不能赚钱,损失我赔你。”面对张思恩的坚持,老张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开了一家农家乐,没料想生意异常火爆,仅今年上半年就赚了8万多元。在韩国打工的儿子也被叫了回来,共同操持农家乐。老张说:“在家门口挣钱,谁还出门打工啊?”
74岁的张孝美是西河湾的“农民书法家”,平时喜欢写写毛笔字修身养性。如今西河湾游客多了,他的书法作品也成了热销货,旅游旺季每天能卖10多幅。 他说:“我是个地道的农民,喜欢书法。如今村子美了,游客多了,我可以专门写字,一幅10元,只当挣个笔墨钱,陶冶情操。”
截至目前,西河湾已经有农家乐10多家,100多名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村创业,并在创业中脱贫致富。对于没有创业能力的贫困村民,合作社也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搭上西河湾巨变的列车,快速脱贫。71岁的张言霞夫妇自身年龄大,儿子没有劳动能力,儿媳妇也有病,是个贫困户,合作社便安排夫妇两人负责打扫卫生,一年的收入也有两万多元。张思恩说,到明年年底,我们有信心让全体村民都脱贫。
如今,在这些古村落,人才在回流,资金在回流,在家门口致富的村民越来越多。35岁的李梦奇在丁李湾投资200多万元建了一个采摘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他说:“我对家乡的变化充满信心,相信一定能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潮中改变家乡,发家致富,走向小康社会。”
这些古老的传统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利用农民自发成立的合作社,走生态旅游的路子,既留住了乡愁,又带富了乡邻,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原标题:古村落何以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