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信阳 >> 新闻资讯 >> 浏览信阳

喜迎信阳第二十届国际茶文化节特别报道·看信阳

2012/4/23 15:03:58 点击数: 【字体:

 
    我市推进茶产业发展系列综述之一

    茶产业:承载经济腾飞新支柱

    编者按:

    信阳因茶而扬名,信阳因茶而宜居,信阳因茶而美丽,信阳因茶而富裕。作为信阳毛尖茶的原产地,茶产业是信阳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茶产业作为我市农业跨越发展的第一支撑”,信阳茶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这期间发生了很多省、市领导关注茶产业发展的故事,涌现出了一些发展茶产业好的经验和做法。为了更好地推进信阳茶产业的发展,本报从今日起,推出五篇系列综述文章,分别是:《茶产业:承载经济腾飞新支柱》、《茶故事:抒写民生建设新篇章》、《茶文章:提升品牌战略新高度》、《茶链条:拓展茶业发展新空间》和《茶之梦:畅想中国茶都新愿景》,以此喜迎即将举办的信阳第二十届国际茶文化节。

    本报记者 赵雪峰 向炜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一首荡气回肠的《七碗茶诗》,让唐代爱茶成癖的卢仝(自号玉川子)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全诗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诗人刚饮一碗,便觉喉舌生润,干渴顿解;两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三碗之后,精神倍增,满腹文字油然而生;四碗饮后,身上汗水慢慢冒出;平生不快乐的事情,随着毛孔散发出去了;喝了第五碗,浑身都感到轻松、舒服;第六碗喝下去,仿佛进入了仙境;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这时只觉两腋下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悠悠地飞上了青天,“蓬莱山,在何处?”诗人要乘此清风而去!优美的诗句,高雅的立意,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
 

    就在卢大诗人品茗赋诗的唐朝时期,信阳已成为著名的“淮南茶区”,所产茶叶品质上乘,列为贡品。到了宋朝,全国有十三个卖茶山场,信阳占了三席:光州(潢川)、子安(固始)和商城。清朝时,信阳已发展有6个产茶县,即光山、固始、商城、潢川、罗山、信阳。新中国成立之后,信阳各级政府都很重视茶叶生产,尤其是近年来,信阳茶已经逐步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一项支柱产业。
 

    历经四次发展高潮
 

    信阳种茶历史悠久,茶树原产地在我国西南云、贵、川一带。早在东周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河南。当时,茶在河南传播,并在具有生态优势的信阳一带生根发展。历史上信阳茶区经历了四次发展高潮。
 

     1959年信阳地区茶园面积仅有2.11万亩,茶叶总产量55万公斤,直到1969年茶园面积还不到3.5万亩。进入上个世纪70年代,信阳茶叶生产进入第一次高潮,茶园面积迅速发展,至1976年达到21万亩。此后七年间(1976年——1982年),茶园面积一直在20万亩上下波动,1982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市茶园总面积19.49万亩,茶叶总产量220万公斤。
 

    1982年冬季至1983年是信阳茶产业发展的第二次高潮,一年内新增茶园面积14.76万亩,总面积达到34.25万亩。此后十年间,信阳市茶叶生产以“稳定面积,着重提高产量和质量,以科技为支撑,生产名优茶,开发新产品”为指导思想,引导各县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宜粮则粮。
 

    1992年信阳首届茶叶节的成功举办,有力地促进了信阳茶产业的发展,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信阳茶产业进入第三次发展高潮。
 

    1993年至2005年,茶园面积平均以每年2.46万亩的发展速度递增。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市茶园面积达到65万亩,开采面积53万亩,年产干茶1500万公斤,茶叶产值8.5亿元,加上储藏、包装、销售增值,拉动物流、交通、旅游、餐饮、娱乐等,社会总收入达到10亿元,茶农年人均收入1053元。全市9个县区,118个乡镇、1235个行政村产茶。茶园面积超过1万亩的乡镇有12个,几乎每个产茶乡镇都有茶叶交易市场,规模较大的有20多个,全国各地营销网点1800多个。
 

    2006年,信阳茶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信阳市委、市政府从战略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当作文化产业、生态产业、朝阳产业、健康产业来认识,把茶产业作为一项强市富民工程来抓,印发了《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信阳市“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信阳市2006年-2007年度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意见》等文件,提出了新时期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种植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营销市场化,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抓龙头、抓产品开发、拉长茶产业链条。
 

    崛起在“十一五”
 

    根据全市“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到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由2005年底的65万亩,发展到150万亩。这个规划出台后,有专家认为,目标定得高了;有的县乡干部有畏难情绪,认为任务完不成;有茶农对茶产业突破性的发展有疑虑。在怀疑面前,信阳市主要领导“把茶产业作为农业跨越发展的第一支撑”、“把完成年度任务作为农口第一工程”的决心毫不动摇,“咬定青山不放松”,认准的事情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2006年至2007年,全市茶叶生产基地面积由65万亩发展到80万亩,其中发展无性系优良品种茶叶生产基地5万亩,建设标准化有机生态茶叶生产基地10万亩。
 

    这一成果振奋人心,在这之后,我市各级干部克服茶产业发展出现的各种困难,基层干部克服了畏难情绪,茶农尝到了增收的甜头,增强了圆满完成“十一五”茶产业发展目标的信心。这几年,全市产茶县区顽强拼搏,干出了豪情,干出了志气,干出了精神。全市茶园规模快速扩张,效果成倍增长。
 

    数字最能说明一切:“十一五”期间,信阳市茶园面积每年以15万亩至20万亩的速度增长,由2006年的65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150万亩,开采面积达90万亩。信阳市用5年时间,把过去2300多年发展的茶园面积翻了一倍还多,茶叶产量达3.6万吨。全市茶叶总产值和综合产值已从2006年的8亿元和1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33亿元和40亿元,分别增长了4倍。其中浉河区“十一五”期间,茶园面积以每年3万亩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已发展到40.5万亩,优质无性系茶园10余万亩,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茶园16.5万亩,已成为中国第二大产茶县区。
 

    我市不仅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茶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也为茶产业发展开启了跨越之门,带领全市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茶产业发展正当时
 

    信阳处于大别山腹地,发展茶叶的优势突出,潜力很大,依据信阳的环境优势、气候条件等因素作出了兴茶富民山区优先发展茶叶的战略选择。
 

    “十一五”期间信阳茶产业的跨越式大发展,让信阳市各干部群众信心更足,干劲更强了。加之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对发展茶产业非常重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发展茶产业作出批示,到茶乡深入调研,发表署名文章,两次召开座谈会研讨加快发展茶产业的意见,及时制定《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首次召开的全省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对“十二五”茶产业发展作出部署,信阳人民感到非常鼓舞。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省人均饮茶每年约0.23千克,全国人均茶叶消费量每年0.43千克,河南饮茶量还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仅此一项,河南就有至少在2万吨以上的茶叶需求。随着中原经济崛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叶消费也必将会长期持续增长。我市拥有信阳毛尖、信阳红等名优茶,拥有广大的优质茶生产资源,发展空间巨大。
 

    茶产业呈现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180万亩,开采面积100万亩,无性系面积近40万亩。2011年全市茶叶产量达4.6万吨,总产值达55.8亿元,全市现有各类茶场123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600余家,达到一定规模的茶叶企业310余家,百万资产的茶农(大户)460多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44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8家;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级著名商标9个,市级知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河南省名牌农产品6个。有9家企业通过了有机茶认证,一大批茶叶企业产品分别通过了ISO9001:2000、QS、HACCP质量体系认证和GAP、ISO14001认证。
 

    信阳的茶叶集贸市场100多个,茶馆茶楼200余家;行业组织迅速发展,已经建立茶叶产业协会10个,茶叶专业合作社480余家;现有茶农95万人,从业人员超过110万人;2011年,茶农因种茶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55%;在一些茶叶生产专业村,种茶收入占农民收入的90%以上。
 

    茶产业发展正当时。
 

    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脱贫的重要收入来源,是信阳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大特色亮点。茶产业已成为信阳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是信阳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原标题:茶产业:承载经济腾飞新支柱(喜迎信阳第二十届国际茶文化节特别报道·看信阳))


来源:信阳日报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