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市檀林村1000余人都是陈姓,自称是陈元光的后裔 陈志伟/供图
福建、台湾等地的陈姓人,与河南固始县的陈姓人都供奉着共同的远祖——“开漳圣王”陈元光。位于固始县陈集乡的陈氏将军祠,与遍布台湾、漳州等地的陈元光庙,都是历经千年,香火不断。如今,陈姓已成台湾第一大姓,大多是陈元光后裔。
开漳圣王
固始县与闽南供奉着共同的远祖
17岁的陈志伟,是福建省漳州市檀林村人,该村有1000多人,都是陈姓,据传是唐代名将陈元光的后裔。
至今,檀林村内设有颍川陈氏祠堂,供奉着“开漳圣王”陈元光。每年冬至的前一天,村民都会邀请台湾陈姓人,前去祭拜先祖。
陈志伟没事儿的时候,喜欢研究老祖宗的生平事迹,他发现陈元光是从河南固始去的闽南。有一天,他见到了村里的陈氏族谱,开篇写着“树本乎根,水本乎源,人本乎祖”。“固始县是祖宗的老家,应该回去看看。”陈志伟说。
事实上,已经有很多福建、台湾的陈姓人,前往固始县城东北25公里的陈集乡陈氏将军祠祭祖。
祠堂最初是由陈元光的孙子建于唐天宝年间,占地5081平方米,房屋近百间。不过经历了1000多年的沧桑之后,已遭到严重破坏。现在的祠堂是清嘉庆年间重修的,但祠堂基石的雕刻依然能看到唐代的风格。
固始县根亲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学文,曾到闽南甚至台湾多地考察,发现当地供奉陈元光的庙宇、祠堂不计其数。
战乱移民
因为战争,陈姓大规模移民
河南商报记者在梳理陈姓迁徙路线时发现,固始县是一个重要的迁徙节点。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使陈姓人在南方大规模发展。
陈学文介绍,在陈政、陈元光之前,就已经有陈姓人为避战乱,从固始走水路,向福建等地迁徙。
公元311年,西晋南海郡守陈润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南渡入闽,居福州乌石山麓。
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闽南发生叛乱,陈政成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将领123人、府兵3600人入闽平叛。当时,只有13岁的陈元光跟随父亲出征。
陈学文介绍,后来,陈政的哥哥陈敏和58姓军校,被派到前线支援。之后,陈政病死,陈元光代父领兵,最终平定了叛乱。
那次战争,让包括陈姓在内的100多个姓氏开始在闽南各地生根,成为各个姓氏的开闽始祖,繁衍生息。
平叛后,公元686年,陈元光经朝廷批准建立了漳州郡,他逝世后被尊为“开漳圣王”。在以后的数百年内,他的后裔逐渐在福建形成了一个陈氏望族。
台湾大姓
陈姓成为台湾的第一大姓
在漳州市诏安县,有一个约6000多人的村庄,名为白叶村。该村与檀林村一样,村民都姓陈。
相传,明朝末年,陈元光第22代孙陈元隆在诏安县隐居。他的几个儿子分散居住在附近几个村落里,其中一个儿子成为白叶村的开基始祖。
前几年,该村陈姓族长陈水滚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0多年前,白叶村陈氏家族有个叫陈乌的人去了台湾。资料显示,陈水扁是陈乌的第9代孙,按照白叶陈氏辈分的排序,陈水扁就是第20代。
之前也有专家考证,陈水扁确是陈乌后代,算下来也是固始陈姓人后裔。其迁徙路径是由固始迁往漳州,之后到了台湾。这也是台湾大多数陈姓人的迁徙路线。
如今,陈姓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姓。在台湾也同样供奉着先祖陈元光。据到过台湾的陈氏宗亲介绍,台北市的“德星堂”,是全台湾陈氏宗祠,大殿内有一副对联:“箕裘全子,袍笏文孙,颍川郡凤毛世胄;南国旌旄,东宫衣钵,李唐时虎拜龙庭。”说明了台湾陈氏与大陆陈氏一脉相承的关系。
其实,不只台湾的陈姓人是固始陈姓后裔,其他姓氏也大多来源于固始。据台湾地区1953年户籍统计,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族谱上均记载其祖先来自固始。
血脉情深
固始县已经成为“中原第一侨乡”
固始县城南新区,有一处占地近百亩的根亲文化园。今年10月,这里将会举办第六届根亲文化节。
根亲文化与根亲经济,已成为固始县的一张名片。在2012年举办的第四届根亲文化节上,成功签约了12个项目,总金额53.6亿元。
据陈学文介绍,固始一直都有“中原第一侨乡”之称,其中陈姓与王姓是侨胞最多的两个姓氏。当地政府为了用好“游子寻根”,不仅成立了根亲文化办公室,还成立了根亲文化研究会,研究陈元光文化,甚至开始打造“根亲文化一日游”的寻亲旅游。
固始县根亲文化研究会工作人员谢建中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之所以大家愿意在固始投资,正是因为有共同的先祖,血脉情深。
现在侨居国外的华人华侨,大多是唐初、唐末固始籍移民的后裔。
陈学文就曾到福建考察闽南方言,他惊奇地发现,闽南多地仍在使用固始方言,沿袭固始的习俗,比如,都管父亲叫“大”,管母亲叫“大大”等。
陈学文曾多次陪同从台湾到固始寻根的陈姓人,一起去拜访陈氏将军祠。看着海峡对岸的陈元光后裔,对着祠堂跪地叩拜,陈学文更加意识到:“两岸同根,一直可以追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