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雕艺术汲取布贴画和雕刻的精髓。王分忠出生在裁缝世家,生长在布贴画、雕刻等民俗艺术浓厚的大冶,心灵手巧的他从小就学着乡间艺人摆弄这些,一些稚嫩朦胧的作品时常得到大人的夸奖。十五岁那年,因家庭困难,他当起了乡村裁缝,可用对布贴画艺术的追求,他从没有间断过。乡村里的人家有了喜事,都要找他做件的布贴画来表达喜庆的心情。王分忠并没有在十里八乡人们的赞叹声中沉醉,他进行了新的思考:他深知布贴画没有立体感,画面的线条不够自然流畅、没有层次、粗而不细腻,布贴画没有达到他所想表现的艺术意境……一股焦糊的臭味袭来,原来是他在深思的忘我之中,电熨斗把台上的布料烫坏了,他拿起烫坏的布料,那自然深层次的刻印……。他过去曾喜爱的雕刻艺术凸现在眼前,一个大胆的设想,用雕刻艺术手法创新布贴画,一下子让他心中的雕刻艺术种子在布料上找到了生长的“土壤”,王分忠人生中树立起一个“把布贴和雕刻结合,用布雕表现书画艺术”远大追求目标,经过二十余年的摸索,数以成千上万次的失败,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代价,他曾因当裁缝成为村里第一致富者,又因追求布雕艺术曾一度沦为全村最穷的人,也正是因为这种努力和代价,才使他首创了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布雕艺术。
布雕艺术工艺、工具复杂无法复制极具个性化。文化艺术无法复制的个性化是作品的价值所在。王分忠所独创的布雕艺术,所用的工具很多,大大小小有二百余种,这些工具都是他在艺术探索中自制或改制。王分忠的布雕工艺十分复杂,他的一些作品,最少的有二十余道工艺,最多的达到三百余种工艺。工具和工艺复杂的叠加,使布雕艺术的难度增大,曾有很多人想拜师学艺,皆因太难而中途退却,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徒弟达到他的艺术境界,很多布雕艺术的大作品仍需他独自操刀。就是王分忠自己的同一作品,也不完全相同,“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是王分忠布雕艺术的个性化注解。王分忠对每幅布雕作品都是精益求精,他的第一幅8米长卷布雕画《清明上河图》耗时二年半,第一幅22米的长卷布雕画《五百罗汉图》耗时三年八个月。
布雕艺术是前无古人、全新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王分忠的布雕艺术一面世,就引起轰动。他的作品出现在中国作家协会时,许多人赞叹:“我看过在木头上雕刻,磁器上雕刻,铜铁上雕刻……这是第一次看到、也是第一次听到在布上雕刻的艺术形式。”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蒋子龙先生看后给王分忠的布雕艺术题字:“中国一绝”,“大道艺术”;全国著名十大导演王新民看了布雕画后,欣然题字:“布雕艺术,叹为观止。”王分忠的布雕作品《清明上河图》自1999年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至今,参加了国外、国内以及省市的展出二十余次,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布雕艺术,同时,他的布雕画《五百罗汉图》获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成果金奖;布雕画《汉宫春晓图》获全省农民画展唯一金奖,《白梅图》获铜奖;2004年,他的新作2005年应韩国文化艺术研究会、韩国国际文化协会的邀请,其布雕画《白梅图》被入选参加亚细亚美术书画展。王分忠的布雕艺术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几年来,从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到省、市媒体,对其布雕艺术进行了近百次报道。王分忠最近又在构思一个布雕大作品《青铜远古图》,大冶是中国的青铜古都,他想把数千年前,中华民族从事采矿、冶炼、制铜的过程用布雕艺术进行全程展现。王分忠的布雕艺术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收藏,其作品流传广泛,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都有他作品的“足迹”。
《清明上河图》布雕
布雕《清明上河图》全卷长680厘米,高34厘米。根据画的结构,选用四十多种不同颜色的布料为色调。图中有人物684个,船26只,树176棵,房屋122栋,牲口96条,讧车8座。《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所画水墨淡彩长卷画,现藏北京故宫。制作布雕《清明上河图》时,采用国画、油画、板画技法于一体,以锦绢为底,用八十多种布为料,时经六个多月完工。【原标题:布雕——中国民间工艺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