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县名的由来
2013/9/18 15:04:35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渑池是古代水池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际有池,世谓之渑池矣。”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渑池,古城名,在秦赵会盟之地。”南宋蔡沈《禹贡注》曰:“渑,当作‘黾’,水虫也(即金线蛙,又名土鸭)。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渑池。”渑池出现至今已有二千三百余年的历史。
另据史料记载:渑池,古称黾池,为雒都边邑。在西汉又称彭池,三国魏始称渑池,莽新曰陕亭,唐谓天池,金名韶州,金、明间又称渑池、沔池。名号殊异,盖各有据。
至于渑池在何地,则说法不一。《水经注》说:“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谓之渑池矣。”但在卷十六谷水篇中又说:“今谷水出千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经渑池川。”以上记载虽同出于一书,但从两说中看,渑池则不属一地。熊耳山位于今渑池县城西南(现陕县西李村乡)。山下西李村旁有一水,《水经注》曰西渡水,此水向东南流经宜阳入洛河。而谷水则发源于今渑池县西马头山谷阳谷(今陕县段岩、张村附近)。此水东北流入涧水,贯穿渑池东西全境,再东流过新安注于洛河。从渑池县地貌看,北边有韶山,南部为崤山,南北两山纵贯东西全境,从而形成南北高、中间低的长条形川地。此川即《水经注》中所说的渑池川。顾名思义即川内有渑池而得名。今渑池县境内尚有天池、藕池、大池洼、小池洼、池底等地名。从这些带有“池”字的地名看,可知此地在古代曾是一处低凹沼泽之地。
至于古渑池在渑池的何地,《太平寰宇记》说:“渑池,古池名,在秦赵会盟之处。”《禹贡注》曰:“城西有池。”此二说,一说指明了古渑的方位在城西;另一说具体到了位置即会盟之地。关于会盟之地,世曰:“俱利城”(因会盟对秦、赵双方都有利而取名)。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说:“谷水,南去县二百步,东经秦、赵两城,俗谓之俱利城,东城在县西十三里,西城在县西十四里,昔秦赵会于渑池之处。”又据《渑池县志》载:“县西十余里有村名朱城,即古俱利城。”现朱城村尚有东城和西城二遗址。东城曰:赵城;西城曰:秦城。址内常常发现战国时期的板瓦残片及其它建筑材料。在其城址附近现有渑坂(即今南班)、池底及会盟台等古地名。所以,古渑池之地,当在今渑池县城西池底一带。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三门峡市档案信息网(201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