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叶县县衙讲解词

2016/1/5 15:26:48 点击数: 【字体:

叶县县衙讲解词

    各位女士、先生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参观游览叶县明代县衙。叶县又称昆阳,地处河南省偏西南,全县辖5镇13个乡,580个行政村,86万人。叶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夏为豫州地,商为应侯国,春秋时期曾是许国国都,也是世界叶姓华人始祖沈诸梁的封邑。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孔子、李白、杜甫、苏轼、于谦等历史名人均履及于此,留下许多美好的诗篇。古人曾以“青山不墨千秋画,澧水无弦万古琴”来盛赞叶县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参观的叶县县衙是全国现仅存的古县衙中唯一的一座明代县衙。它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占地面积16848平方米,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县衙大门为面阔三间的硬山结构建筑,颜色朱红,并有挺拔的青漆门柱映衬,使人望而生畏,显示出古代县级政权机构的威严。叶县县衙大门建筑与一般七品县衙大门建筑还是有区别的。原来叶县早在春秋时期做过许国的国都,历史地位较高,加之汉代叶县又是由昆阳、红阳、舞阳、古叶邑及犨县的部分合并而成,人口众多,每年为国家缴纳粮租均在十万石以上,所以明清时期来此任职的行政长官多为同知衔、正五品官衔,按照《明史》规制,叶县县衙就可享受三间大门及青碧色门柱的待遇。

    县衙大门上方一黑漆大匾,上书的“叶县县署”四个字,是叶氏后裔叶选平所书,匾额下方的楹联“天听民听天视民视,人溺已溺人饥已饥”,是清同治六年即公元1867年叶县知县欧阳霖在到任之初所撰写的。

    由大门进入,两侧就是古代“皂、壮、快”三班衙役值班及更夫居住的场所——班房。若有百姓击鼓鸣冤,在此值班的衙役就要问明情况回禀知县酌情办理。紧接大门的这个门叫仪门,它面阔三间,中门平时关闭,每逢新皇帝登基、国家庆典、新官到任时方可打开。仪门的设置取“有仪可象”之意,不仅提醒知县要为民做表率,也为县衙增添几分严谨。

    通过仪门,便是大堂。按照“左文右武”的规制,大堂东侧是“吏、户、礼”科房;西侧是“兵、刑、工”科房,是中央六部在地方政权上的延伸。根据中央吏部的规定,享受五品待遇的县衙六科房工作人员不得超出二十名,看来“精兵简政”确是由来已久。

    位于大堂前中甬道的这块“御制戒石铭”正面所书“公生明”三个大字出自《荀子·不苟》篇:公生明,偏生暗。意在警示为官者,凡事应以公正的态度去处理,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碑阴则是由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官箴。立戒石始于宋代,由宋太祖赵匡胤首倡,宋王朝建立后,他总结后蜀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取后蜀主孟昶《诫谕辞》中四句,勒石成碑,敕令全国各级衙署都必须立此碑,使署内人员于进出之间举目可见,达到时时自省的效果。

    继续前行就是大堂。古代县衙建筑基本可以说是大同小异,然而在叶县县衙的大堂前,我们却可看到有一座狭长的棚式建筑与其相连,这便是卷棚。卷棚本源于宫殿、庙宇中拜殿的建筑形式,用于官署衙门就成为了居官者身份地位的象征。由于明清时叶县知县多享受同知衔(正五品)待遇,所以这里的卷棚便是他们高级别官衔在建筑形式上的反映了。

    现存卷棚建于清同治年间,由当时知县欧阳霖主持增修。欧阳霖原在中牟任职,后任上加任调署来到叶县,加上叶县本身较高的地位,于是便增修卷棚来突出本地县署的特殊。值得一提的是,叶县县衙还是我国现存县衙中唯一有卷棚的一座县衙。

    在卷棚的柱子上,我们还可看到“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以及“山色壮金银惟以不贪为宝;江流环铁石居然众志成城”的楹联,深刻地表达出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对为官者的殷切期望。

    卷棚下有跪石一方,为石英岩质地,经过六百多年的磨擦和风雨侵蚀,长方形跪石上已呈现了明显的凹痕,成为叶县县衙悠久历史的证明。

    站在大堂,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海水涨潮日出”图,它象征着知县清正廉明的政治形象。在它的两侧,有楹联“丹毫一点乃吾民利害攸关须念悖出必将悖入,白日三竿即尔室公私毕照莫谓知显不在知微”,配以正前方的黑漆公案及公案两侧的“水火无情棍”、“肃静”、“回避”牌、兵器架等物品,使大堂更显示庄严肃穆。

    在大堂顶部正中嵌檩上,还留有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同知衔知县欧阳霖整修大堂的题记,内容为:“大清同治八年岁次已巳夏四月同知衔调署叶县事中牟县知县彭泽欧阳霖重建运同衔户部主事邑人杜鹤慈监修”。这一题记见证了县衙前后数百年的沧桑历史,在“官不修衙”的说法广为流传的中国封建时代,能伴随着古县衙一直保存至今便显得弥足珍贵了。

    大堂后紧接为宅门,它是大堂通往二堂、三堂的屏障,而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住宅之门。门上有楹联“受半文不值半文莫谓世无知者;作一事须精一事庶几心乃安然”。意在提醒公务人员,拿人钱财的同时就把自己的人格一并出卖了,不要以为别人会不知道。在工作中,也只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才能够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宅门通常是关闭的,只有迎送重要客人和奉行重大庆典方才打开,衙署人员均由侧门出入。

    进入宅门,东西厢房分别为会文馆和会武馆,是知县接待外来文武官员的场所。

    二堂面阔五间,正中檐柱上有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意为弘扬人间正义,学习古今德操完备之人,在于激励署内公务人员不断进取,提高道德修养。二堂正中有四扇屏门,屏门上方有一金字大匾“清、慎、勤”,取意于三国时期魏国司马昭训长吏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清初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此匾,敕令悬挂于全国各府、州、县。匾联互为映衬,时刻警醒衙署工作人员,为公应清廉勤勉,为民谋福。二堂中间三间为穿堂,东西梢间各辟一室,东为幕厅,为知县与其幕僚、师爷进行案件会审的场所;西为招书房,是文书人员对六科房呈送给知县的文件进行审阅、把关的场所。

    另据清同治年《叶县志》记载,清朝咸丰七年,二堂曾发生火灾。今天,我们仍可在西侧山墙上及二堂顶部梁檩上清晰地看到当年失火留下的痕迹,同时,在二堂正中嵌檩上还有当时知县钮达璋于次年重修二堂的题记“咸丰八年岁次戊午年春三月榖旦同知衔叶县知县钮达璋重建”。

    进入第三进院落,便可看到一幅醒目而特殊的楹联“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它以有限的两个字的变化,开启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着实是耐人寻味。

    三堂,又名知县廨,其东二间为知县办公及公务间暂时休息的场所,西三间为审理涉密案件及“花案”的场所。三堂的东西厢房,则是与知县近身的幕僚、师爷们的办公场所。

    叶县县衙是由中轴线及东、西侧副线三部分建筑群组成的,除了以上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外,在县衙建筑的西侧副线上,依次为知县会见乡绅、名流的西群房;有知县受到嘉奖表彰后回顾以往工作、提醒自己不可虚受功名的虚受堂;虚受堂后,更有知县反省自身工作失误以求补过的思补斋,如此功能的建筑,在我国现存同类建筑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而悬挂于其上的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和“孔子乃至圣先师每日犹洁身三自省,吾侪本无名后学时刻须补过多反思”更是质朴无华,令人回味。

    在其东侧副线上,由南向北依次还有狱房、厨院和知县宅等建筑。狱房自始建一直沿用至民国时期,有出土石碑为证;厨院为衙署内工作人员日常膳食的场所,院内一眼幽深的古井保存至今;在知县宅内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特殊功能的房间——西退室。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每当知县需在家中会见一些重要客人时,家中女眷就必须回避,位于正房西侧的这间小退室,便成为知县家眷们临时的栖身之所。

    我们今天不仅能充分享受到这些,还可以在文物展厅及编钟演奏室欣赏到70余件全国仅有的珍贵文物,体会2600年前春秋编钟带给您的强烈震撼和独特感受!
 
    我的讲解结束了,欢迎再次光临叶县明代县衙。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平顶山旅游资讯网(2014-12-0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