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内黄县,有一个著名的景点—二帝陵。是上古时代“五帝”中颛顼、帝喾两个帝王的陵墓。每年农历三月十八高王庙会,海内外的24个国家的中华儿女都会相约至此祭祖寻根,感怀先祖。与二帝陵一样名声在国内外的,一位默默守护二帝陵27年的今年64岁的老人乔金山。并担任内黄县梁庄镇二帝陵的馆长。他还收集了大量散落文物和民间传说汇集成册,为二帝陵的保护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十七载与帝陵为伴
不管什么时候来到二帝陵,只要你一打听乔金山,工作人员都能引导你找到他。这么多年来,乔金山和他的老伴以二帝陵为家,常年守护在此,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多年前,雄伟的帝王陵墓附近还是一片黄沙,沙丘随风势不断变化,时常会露出残砖断瓦。1982年,经县文化部门考察,这里的荒沙下面有故事,确定这里有一座历史悠久的高王庙,高王庙实际上是曾在濮阳定都的颛顼和他的侄子帝喾的帝陵所在地。在内黄梁庄镇一代的村庄里,没有一个在世的老人曾经见过这座巍峨不凡的庙宇。随后,内黄县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开始展开挖掘。
在距离高王庙最近的村庄段村有一个老人叫乔金山,他高小毕业,在村子的同龄人里,算是有文化的。从小就目睹了高王庙的鼎盛香火,对颛顼、帝喾的传说早有耳闻。当年,考古挖掘人员在现场发掘,他就来看热闹,有时帮这些文化人干点杂活儿,也不要报酬。久而久之,他们混熟了,对考古人员的谈话内容,都牢记在心,慢慢的,说话就显得内行起来。再加上他忠厚、老实和勤快,考古队把他当成了自己队伍的一员,他哪天不来,就似乎少了什么。
1985年,内黄县对高王庙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清沙调查。1986年,在考古工作人员的极力推荐下,乔金山成了这支队伍中唯一一位不拿工钱,义务参与的正式考古队员。
乔金山家里有五口人,十多亩地,他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但好在麦收农忙时间里,考古挖掘也要暂停,这样乔金山就能够两边兼顾。1989年,高王庙遗址挖掘取得重大突破,一通立于大元天历二年的“颛顼陵”石碑出土,证实这里是二帝陵无疑。1993年,颛顼陵遗址查明,正式清沙封陵,同时重建帝陵山门。从这年起,乔金山就像僧人一样住进了这座破庙中,且一住就是9年。考古队员走了,二帝陵没有了守护人,乔金山就义务当起了这里的守陵人。农忙时,他白天回家务农,晚上在陵墓边上住宿;农闲时,晚上守陵,白天继续他的考察研究工作。大量的陶片、瓦片都成了他的宝贝,这些都是他每天巡视这片沙丘的“战利品”。每一片陶片,瓦片他都登记在册,并考证出它的年代与用途。一位小学文化的庄稼汉,在几年的磨练中居然成了文物行家。看着他指着那些根本看不出所以然的陶片、瓦片如数家珍,笔者对他感到由衷地佩服。从而他为二帝陵的修复提供了可靠的史料基础。
1991年,为了查找相关资料,乔金山只身一人来到了天津海事委员会,要进去翻阅《水经注》。没有证件、没有证明,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他还是被保安挡在了大门之外。乔老的倔强劲儿上来了,他开始每天给保安讲颛顼、帝喾的故事,讲人文始祖的业绩。最后,年轻的保安也被他的痴迷感动,破例通报领导,终于让他如愿以偿。
因为乔金山的突出贡献,在县文化部门的建议下,这位年届50岁的老人被破格吸收为共产党员。不久,河南省政府又破天荒地下文任命他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员,内黄县政府破格任命他为二帝陵文物馆馆长。他成为县里唯一一个农民身份、不拿工资的国家公务人员。
用体温“孵出”国内珍稀树苗
二帝陵的两棵鸟柏,位于二帝大殿与两陵中间,相距10多米。两树的直径均有30多厘米,高在7米左右,树龄有200多年。一棵树冠直径有2米多,另一棵树冠直径有4米。
为保护两棵鸟柏,景区工作人员用铁栅栏将其圈住,并立牌标注:“此树与普通柏树不同之处有:树表面布有很多窟窿眼,树的截面为小鸟图案。因此得名鸟柏。在景区内发现有两棵,是一种稀有、罕见的柏树。”
笔者走近观察,树皮上确实有一圈圈小孔,越往上孔越深。小孔排布很有规律,上下两排之间相距约三指宽。“鸟柏是我国名柏之一,树种极其稀少珍贵。”乔金山说,该树之所以得名鸟柏有多种原因。从树干的外形上看,外面的小洞如鸟啄过一样有序排列,很是特别;傍晚,树叶收拢成团,似小鸟卧满枝头;到了每年三月柏树授粉的季节,鸟柏又会释放出一种气味,招来许多小鸟。更为奇特的是,树干的横切面和竖切面均自然形成鸟的图案。该树名于1997年已被北京那所林业学校的教授认可。
1997年初,北京林业学校的师生听说二帝陵有个稀有树种叫鸟柏,便来考察,真的发现了两棵传说中的鸟柏,“一雄一雌”。他们非常激动,告诉老乔该树种很罕见,陕西黄帝陵有一棵。据说,汉武帝打败匈奴凯旋而归,路过黄帝陵祭拜时,将士们将铠甲挂在树上,留下了挂甲痕迹,鸟柏便被后人称为挂甲柏。
师生们想借二帝陵的“雄雌鸟柏”培育树苗,分几次取走了鸟柏的根、土、籽、皮等,但在实验室研究了3年均没有成功,后来又尝试通过嫁接的方式培育树种,也没有成功。
从那以后,乔金山一直关注鸟柏的生长,并下定决心要培育鸟柏幼苗。2003年,乔金山查阅资料得知,鸟柏种子要发芽,必须在恒温中才有希望。经过琢磨,老乔忽然想起人的体温保持在36℃~37℃,这不就是恒温吗?如果将种子贴身保存,不就是一个恒温实验室吗?2003年10月,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妻子胡翠兰说了出来,胡翠兰认为丈夫是发神经病。结果,两口子吵了一架。“俺妻子知道俺是个犟脾气,等气过去了,就帮俺缝了个布袋子,把采集的种子装进去,白天系在腰间,晚上拿到被窝里暖。”乔金山说,这样暖了10多天后,上级突然派他外出开会,他怕旅途中影响种子培育,就让妻子系上袋子暖,等他回来后再换过来。“也不知道是精诚所至感动了上苍,还是这种温度正好适合种子发育,一个多月后,种子真的发芽了!”乔金山说,两口子当时高兴得不得了。“暖种子是个漫长的等待过程,充满了期待和乐趣。”乔金山说,暖过一段树种后,他和妻子专门买了一个放大镜,发现哪颗种子发了芽,就把它拣出来。就这样,第一批2000多颗种子,有400多颗发了芽。紧接着,老乔买来很多一次性塑料杯,在杯底扎个小洞后装上营养土,把发芽的种子埋进去。过了一段时间,老乔在二帝陵旁建了一小块带塑料棚的苗圃,把幼苗种了进去。老乔一直让塑料棚里的温度保持在25℃左右,如果低了,就在棚里生火加温。等幼苗生长到一定高度后,将其挖出移栽。没想到,就是用这种“土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0年的辛勤努力精心呵护,竟然先后培育出了3代鸟柏1200多棵树苗。他激动地告诉笔者说:“俺的梦想是让鸟柏在这里变成森林,下一个目标是,要让鸟柏种子坐是飞船上太空”。
用心守护精神家园
如今的二帝陵,高有丈余的二帝仿铜塑像傲然立于殿堂之中,千余棵第三代鸟柏欣欣向荣。乔金山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主持祭拜仪式。因为名声在外,许多人都指名要他主持。我们采访那一天,身穿大红祭祀礼服的他正在主持祭拜仪式。忙里偷闲的他告诉笔者,这写祭文都是他自己编写的。站在庄严肃穆的二帝陵拜殿之前,这位老人说,他对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有着太多的热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传祖宗之业绩。他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能承担起这份责任。他说,每一个人来在先祖之陵前,为帝陵的建设献上一捧黄土,也是扩祖之陵寝,灌上一瓢清水,也是润中华之天根。
如今,乔金山没事就写写东西,他说,他要把自己对中华文化和二帝陵的认识和了解全都记下来。这样的话,就算是百年之后,人不在了,照样可以传承文化。乔金山特别喜欢接待年轻的学生游客。每当有学生团体来此旅游,乔金山都会主动上前讲解。在他看来,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历史的传承需要他们,只有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二帝陵、他的传承工作才会后继有人,才算是没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