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常奏《十送红军》
昨天一早,“三省媒体联动·千里跃进大别山”采访团从河南信阳市区出发,前往位于罗山县的何家冲村。
行至村头,便看见一座“闪闪红星门”,上书“革命老区 红军摇篮 长征出发地”的字样,低低诉说着这个小山村的与众不同之处。车停至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前,刚下车便能听到村里在放《十送红军》的音乐。“我们这个村子,跟红军真是鱼水情深,这首歌最能反映当年送别红军的情景。”身着红军军装的讲解员介绍。
当年的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其实是何氏宗祠。这是一座明初建筑,占地有400多平方,前后两栋各有5间,两边还有厢房。如今,旧址已被布置成一处红色旅游景点,供游人们了解当年的红军故事。在院落中,还有一株特殊的柏树,这是长征前夕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徐海东亲手栽下的。
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前军部就在这个祠堂内
千年银杏树下部队出征
若说起村里的“宝”,村民们都会指指那株千年的银杏树。78年前,仅有2900余人的红二十五军就是在这株老银杏树下集合,开始长征之路。
千年银杏树见证了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誓师时的场景
这株几人才能环抱过来的千年银杏,如今依旧枝繁叶茂,每年还会挂果,成为游客必到之地。在它身上,还有一道深深的痕迹,讲解员告诉记者,这还有一个蹊跷的故事。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在银杏树下集结,当时天降大雨,似乎是为战士们送别。随后,一道惊雷直劈向银杏树,树身被烧得焦黑,并留下了很大的裂痕。 村里人当时都以为这株银杏树活不成了,可没想到第二年在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后,它又奇迹般复活。
“何大妈”掩护红军伤员
现年49岁的何家冲村支书何乾龙虽未经历过那段红色岁月,但祖辈们传下来的故事他倒是如数家珍,其中“何大妈”救护红军伤员的壮举更是让他津津乐道。
“何大妈在山沟里做小买卖,为红军送情报,她的丈夫和儿子都因为保护红军被杀。”何乾龙说,有一次,一位红军伤员被国民党带走,何大妈上前拦住指认说,他是自己的亲戚,并非红军。她还以自己的眼睛做担保。最后,她的一只眼睛被枪托捣瞎,国民党才相信她,放过了这名红军伤员。经过何大妈的悉心照顾,这位伤员18天后返回部队。
“何大妈”救护的红军伤员中,有一位余姓年轻人,解放后在武汉军区任职。因为感念何大妈的恩情,他回到何家冲看望何大妈,并希望将其接去武汉居住。“他要给何大妈当儿子照顾她,但是老人家舍不得村子,没有同意。”何乾龙说,1989年,何大妈去世,但她的故事却一直流传下来。
当地村民捧起“红色饭碗”
当年的小山村,如今已经变了模样,流淌着红色血液的何家冲人,开始发展红色旅游致富。“这里有3个全国文保单位,还被定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罗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邱春梅介绍,今年截至9月底,当地已经迎来了10万左右的游客。
旅游发展起来了,村民们也找着了赚钱的门道,何乾龙就是“带头人”之一——他是村里最早开设农家乐的人。如今村里的主要经济收入就是依靠发展旅游产业和养殖种植等民营经济。
“后来国家要求红色景点免费开放,没有了门票收入,就要通过别的方式发展旅游经济。”邱春梅介绍,一方面,当地通过组织系列活动继续打响旅游品牌,另一方面着手将红色经典旅游、乡村文化游和拓展培训经济融合起来,开始进一步的规划开发。
由本报和河南大河报、湖北楚天都市报联合举办的“三省媒体联动·千里跃进大别山”活动10月9日在河南信阳正式启动,今天将进入第三天行程。在大别山地区,有着三座“将军县”,分别是河南新县、安徽金寨县和湖北红安县。今天采访团将走近河南新县,听听这座“将军县”里的故事。
10月9日的启动仪式之后,由三家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就在河南信阳触摸红色脉动。昨天,采访团一行分别走访了信阳罗山县和光山县。罗山县的何家冲,是鄂豫皖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出发地,如今这里的村民已经靠红色旅游走上致富路;而光山县则留存着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召开晋冀鲁豫野战军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即史称“王大湾会议”的旧址,同时这里也是邓颖超的家乡。
今天,采访团将再次出发,前往河南新县。这里培育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93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并献出了吴焕先、高敬亭等5.5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采访团将首先前往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参观,并前往老红军罗名榜家慰问。当地负责人介绍,罗名榜20岁投身革命,南征北战,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先后五次身负重伤而奇迹般生还,今年已是103岁的高龄。
结束在河南的行程,采访团将继续奔赴湖北黄冈和安徽金寨,继续寻访红色故事,发现老区新活力,并为大别山振兴鼓与呼。
从今天开始,三家媒体也将在各自的版面上,对兄弟媒体的活动报道版面进行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