绻遍珨㈤氭枃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论语经典新读摘选:子路之死

2014/6/20 9:02:12 点击数: 【字体: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最大的快乐,以及最大的悲哀都和他的弟子有关;他的生命,和弟子连结在一起……

    子路“结缨而死”

   
子路的死亡是很戏剧性的。这件事被记载于《左传.哀公十五年》,卫国之乱,太子蒯聩出亡后又回到卫国时发生的。他有个外甥名叫孔悝,统领一座城,蒯聩为了建立自己的势力,想寻求他外甥的协助,但对方不肯,怕得罪国君,蒯聩竟然直接挟持了他。当时子路是孔悝的朝臣,而在卫国的朝廷里还有孔子的另一名学生子羔。子羔眼看状况不对,就逃离了卫,要到陈国去,刚好碰到了要从陈国回卫国的子路,子羔就警告子路:卫国情况很危险,不能再进去了,子路却觉得自己当人家的家臣,没有怕死的道理,所以还是回返卫国。

    当然他就遇到了蒯聩。子路质问蒯聩,为什么挟持孔悝?还威胁蒯聩,如果蒯聩敢杀了他的主人,他会马上找人继承孔悝,并且不会和蒯聩结盟。除此之外,子路还宣称蒯聩是个胆小鬼。蒯聩是怕了,但是他采取的方式,不是释放孔悝,而是派遣石乞和盂黡去击杀子路,这两人也因为这件事留名历史。
《左传》用“以戈击之”记录这个武打场面,子路显然不敌。《左传》记载,子路的帽缨断了,于是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死前最后一刻竟然是把帽子戴好,“结缨而死”。这画面很重要,可以连结到前面的历史,因为这不是子路第一次和蒯聩起冲突。

    蒯聩之前出亡,是因为他父亲卫灵公有个宠妾名叫“南子”,一个大美女,她和英俊的宋子朝发生了婚外情,搞得全国上下都知道,只有卫灵公或是被蒙在鼓里,或是不在乎。蒯聩想替爸爸报戴绿帽的仇,想杀了南子,行动却失败了,只能出亡。

    南子在《论语》也出现过,“子见南子,子路不说”,为什么发生这件事?孔子当时来到卫灵公的朝廷,因为名气太大,朝廷翻云覆雨的大美女也想见他。孔子去了,子路非常不高兴,很明白地和老师说:你不是说过,“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喔,那去见大美女干嘛?如果孔子不是因为女色诱惑而去见南子的话,就表示南子左右卫国的朝政,所以孔子要透过她谋得权位?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如此明白地让老师知道“我不爽”。孔子只好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如果真的这样,实在会遭天打雷劈。孔子的说法是,我既然是卫国的客人,这国家的女主人坚持见我,我没有不去的道理。我去见她,中间有着帷幕,谈了两句我就退出了;你虽然讨厌南子,但是这样的见面过程中,没有不合礼的地方吧。

    漂亮得不得了的志愿

    在《先进篇第十一》里头,最重要的是曾点说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漂亮得不得了的志愿,更重要的,漂亮得不得了的语言。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但别忘了,这里还有三个人,孔子一问完话,子路就马上回答了,他的志气很大很清楚。他说,千乘之国,夹在大国之间,战争战乱饥荒,如果有国君信任我,不需三年时间,我就可以让他的人民知道什么是勇气,不用怕大国,不用怕困阨,而且最重要的是“且知方也”,要有勇有谋,不是乱搞的。他说完,接了四个很有意思的字:“夫子哂之”,孔子笑他又来这套。

    另外有一段在《公冶长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经常感慨,道不行就算了,不用继续留在这地方,宁可漂流海上;若有这么一天,大概只有一个人会跟我,就是子路。这段纪录到了后面十分鲜活,子路“闻之喜”,有人和他说,老师不要玩了,想离开,应该只有你会跟。闻之喜,不是骄傲夫子最看重他,而是高兴孔子最明白他,他是个绝对会对孔子不离不弃的人呀!如果要弟子自由去发展,有个人却一定打死不会走,那个人就是子路。但孔子还是要亏一下他,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他说,你真的比我还勇敢,但你别急你别慌,别真的去扎木筏要跟我走,我只是打个比方罢了。如此简短的对话就能看出子路有多性急,也可以知道孔子有特别的幽默感。

    孔子失礼痛哭

   
回到《左传.哀公十五年》。这时子路几岁?子路只小孔子九岁。那年孔子七十二岁,子路也是个六十几岁的老者了,却到老还那么冲动。《左传》后面补了一小段孔子闻卫乱的反应。他看子羔回来了,脸色都发白,因为深知子羔不是贪生怕死的人,若他都回来了,表示卫国的情势真的很糟。“柴也其来,由也死矣。”子路就真的死了。

    《礼记.檀弓篇》提到孔子哭子路于中庭,《礼记》为何要提及这段?因为孔子失礼,而且他不可能不知道这是失礼的,他在大庭广众下这样哭泣,是真悲伤。一个一辈子相信礼并且内化礼的人,却到七十二岁还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悲伤。

    陆续有人来吊丧子路,“夫子拜之”,这是多么失礼呀!说句不客气的话,这跟我们现在在殡仪馆看见长辈为晚辈答礼一样。但也是这么寥寥几句,写出了孔子的真性情。孔子怎么会是一个无聊方正的人呢?孔子难道不知道自己正做出违背一辈子理想的事情?但孔子和子路的关系早已超越“礼”在他心中所承载的。他的“不逾矩”,还是有限度的,遇到最悲恸的事,他也无法再守礼了,他非得如此失礼,才能表现对子路之死的冲击。“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情绪发泄完,他才有办法问详细的情况。孔子大失礼痛哭之后,才有办法回神见传消息的人,问子路死时的来龙去脉。子路“醢之矣”,被切成肉酱,多惨呀,孔子之后再也不吃肉酱了。子路六十三岁,只因为一件不关他的事而死。为什么这两个人要杀他?他都是个六十三岁的老人了,如果换成一个年轻气盛的人选择这样做,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从这件事以及其它最清楚最可信的传记数据来看,我们能够知道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最大的快乐,以及最大的悲哀都和他的弟子有关;他的生命,和弟子连结在一起。

(原标题:论语经典新读摘选:子路之死)作者:杨照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联合报(2009-05-14)
0
下一条:包公真本色 上一条:老子故里抒怀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
缃戠珯棣栭〉鍏充簬鎴戜滑鑱旂郴鎴戜滑瀹㈡埛鏈嶅姟鏈嶅姟鏉℃浜烘墠鎷涜仒浼氬憳娉ㄥ唽绔欏唴鍏憡鍏嶈矗澹版槑鎰忚鍙嶉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鍦板潃锛� 娌冲崡鐪侀儜宸炲競閲戞按璺�305鍙� 閭紪锛�450008
鐢佃瘽锛�0371-86663763 浼犵湡锛�0371-86663763 鐢靛瓙閭欢锛歽xhenan163@163.com
璞獻CP澶�11032303鍙�
51La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