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茅津渡怀古

2013/8/13 11:22:13 点击数: 【字体:


    深秋,我独自站在茅津渡口,望着东去的黄河,去寻觅渡口千年的繁华。看着眼前的夕阳草树和那几间破败的候船室,整个渡口已是空寂无人,昔日的繁华落尽了。我怅然若失,不禁思接千古。
   
    思绪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茫茫远古时代,那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在三门峡与平陆一带,有许多村庄被淹没了。相传大禹治水到三门峡,挥舞开山神斧,将阻挡黄河的高山劈为鬼门、神门、人门,使黄河东流入海。
   
    滔滔黄河,九曲十八弯,奔腾咆哮入大海。在三门峡与平陆一带,黄河豁然中开,利于行船,渡口在这里应运而生。茅津渡,便因古代茅族居住于此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陕城北对茅津城,故名茅亭,茅戌邑也,津亦取名。”茅津渡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而茅津渡最为著名,该渡口建造时间最早可推至商代。茅津渡又称陕津渡、会兴渡,历来是三晋出入河南及南方诸省之门户,又是三晋“屏藩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据《平陆县志》载:“茅津地当水陆要冲,晋豫两省通衢,冠盖之络绎,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尤为孔道。”晋南盛产粮食棉花,而运城又是重要的产盐地。
   
    说起这里兴盛的运盐业,还流传着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传,盐工出身的相马专家伯乐,有一天在通往黄河南下的必经之路虞坂坡上碰见一匹枣红马驮着两大筐盐,吃力地行走着,便走近细看,发现这匹马虽骨瘦如柴,但骨骼不凡。现在它被折磨得不像样子,四蹄无力,膝盖骨老是打跪,走一步退两步,这样怎能把盐驮到山坡上?伯乐看着心痛,摸着马直掉眼泪。他见天色已暗,凉气袭人,就脱下自己的厚棉袄盖在马背上。这马很通人性,见伯乐这样疼爱它,顿时来了精神,在伯乐帮助下,它使足了劲儿把两大筐盐驮到了山坡上。伯乐看准了这匹马是千里马,便高价把马买下,精心喂养,很快膘肥体壮,跑起来四蹄生风。伯乐相马的美名随着驮盐的马队传遍了诸侯国。秦穆公知人善任,派人找到伯乐,委任他为专职司马大臣。秦穆公要伯乐为其寻找良马,伯乐跑遍了千山万水,最后还是在盐池驮盐的马队中发现了一匹棕色的千里马,献给了秦穆公。秦穆公骑着这匹千里马攻打六国,称霸西戎。
   
    茅津渡是物资交流、人员往来的重要水上通道,历来十分繁忙。在解放前,那些被称为“河路汉”的船夫,头裹一块方毛巾,腰系一条遮羞布,赤裸着上身,日夜与黄河浪涛搏斗,喊着激越的号子,将满载货物和行人的船驶向南北两岸,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员来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解放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资交流和人员交往快速增加,往来的车辆越来越多。茅津渡的船只数量和吨位虽说不断增加,但仍难满足需求,渡口两岸的车辆常常要排很长的队。特别是到了夏秋季,三门峡库区放水后,黄河水位很低、很浅,给行船带来困难,过往车辆排队就更长。渡口两岸人声鼎沸,候船室人满为患,人们深感“能隔千山不隔一水”,只能望河兴叹。为改变这种局面,政府在茅津渡西不远处的黄河上兴建了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并于1993年12月通车,将209国道贯通,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川流不息的车辆在大桥上奔驰而过,茅津渡作为繁华千年的商旅通道从此卸下重任,落寞地独守于黄河岸边,逐渐淡出了视野,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茅津渡由于其所处的重要位置和两岸险峻的地势,历来不仅是经济和人员交往的重要通道,还是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假道于虞,从茅津渡渡河,伐灭虢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假途伐虢”。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伐郑,晋出奇兵从茅津渡过河,以逸待劳,败秦于崤山。三年后,秦穆公为报崤陵之战的大仇,亲率大军攻打晋国。还师途中,秦穆公又从茅津渡过河到崤陵“封尸”,发下著名的“秦誓”。唐朝“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平息叛乱,也是从茅津渡过河进入中原的。1947年8月22日夜,刘邓大军陈赓、谢富治率领太岳兵团右集团军在茅津渡下游强渡成功。突击队的将士们在百姓的支持下,冒着狂风暴雨,冲破惊涛骇浪,突破了国民党苦心经营多年且有重兵把守的黄河天险,创造了用油布包把大军渡过黄河的奇迹,拉开了解放豫西的战争序幕。由于油布包首尾相连,黑夜望之犹如一条巨龙,所以敌军俘虏回忆说,那天夜黑,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在浊浪滚滚的黄河中突然出现一条金色巨龙,随着几声大吼,解放军便骑上了巨龙,腾云驾雾飞到了南岸……三十八军军长孔从周赋诗道:“勤马中条山,目睹黄河涛。敌人畏天险,我渡如鸿毛。”
   
    茅津渡还是景色迷人的游览胜地,因黄河而变得生机勃发。在波涛汹涌、水急浪高的大河上,船夫驾着小舟,喊着激越的号子与浊浪搏击,动人心魄,催人奋进。入夜,一艘艘渡船上灯火通明,如同一条长龙。茅津渡是“陕州八景”之一,“茅津夜渡驾飞舟”说的就是这里夜渡的壮丽景象。曾任灵宝知县的郝蟑在《黄河晚渡》一诗中赞道:“洪波浩淼自西来,晋豫平分两岸开。一苇才冲烟霭去,片帆又载明月来。”每当仲夏秋末,日落方向与河道走向近乎平行时,站在渡口极目西眺,长河落日,晚霞流金,“秋水共长天一色”,四周苍山如海,使人顿生志吞八荒之感。古渡两岸,翠柳倒映,野鸭戏水于碧波,帆船竞渡于大河。如此美景,怎能不使人流连忘返?宋代隐居于陕州的诗人魏野写有《茅津渡》一诗:“数点归鸦啼远树,人行欲尽夕阳路。暮蔼还生竹坞村,西风乍起茅津渡。颙昂三两待舡人,卫塞抉筛理水滨。忽见炉中烟一缕,只应炊稻烹霜鳞。”明代诗人王翰的《茅津晚渡》更是写得大气磅礴:“峡束春涛万丈深,唤船人立石岩阴。棹声?乃连山应,旗影修扬隔水临。宿雨乍收山积翠,夕阳倒射浪浮金。南来北去人空老,浩浩东流无古今。”
   
    好一个“南来北往人空老,浩浩东流无古今!”大河东去,浪淘尽了多少繁华古渡?黄河上这个号称“铁码头”的茅津古渡承载着“晋豫之通衢,商旅之辐辏,军事之重地,旅游之胜景”的骄傲。渡口和船只是作为交通文化系统元素之一,一般说来,文化的诸多要素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只有在特定的时空中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从而实现其文明的价值。渡口和船只有在不能架桥或无须架桥的河道上才能发挥其功能,一旦在渡口边架桥,渡口必将失去其功能,直至衰落、消失。
   
    站在茅津渡口,眺望西边不远处的黄河大桥,只见车流滚滚、川流不息。如果这些南来北往的车辆,如今仍用茅津渡口的船渡过河,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了。看到此景,想到此理,我不禁释然了,不再为渡口的繁华落尽而怅然。
   
    历史的烟尘在这里散去,茅津渡寂寞地沉睡于大河之中。我终于明白,我所寻觅的不应仅仅是往日的繁华,而且还包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这种实现梦想的征程,正像黄河奔腾东流入海一样,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原标题:茅津渡怀古】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西部在线 2011-09-20 作者:汤有国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