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郏县文庙泮池院东侧的高墙内有一独立的院落,院内有一座古代风水奇观——郏县文奎楼。3月7日,记者在郏县县委宣传部、郏县文化局有关负责人和郏县文庙馆馆长梁朝利的陪同下,前往位于郏县县城南街中段的文奎楼实地观看。
之前,中国国学研究会专家、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理事孔令公曾告诉记者,文奎楼是郏县文庙的主要建筑之一。梁朝利介绍说,郏县文庙整体布局为坐北朝南,其整体布局由东、中、西一主两次三条南北轴线贯穿,三条轴线各自布局完整,但又相互依存。中轴线以大成殿为主体建筑,东轴线南北依次有节孝总坊、节孝祠、崇圣祠等,文奎楼大致就坐落在东轴线的南端。由于通往郏县幼儿园的宽阔马路将郏县文庙泮池院和文奎楼分离为两部分,所以高耸的文奎楼看上去是座独立的建筑。
建筑艺术精美卓绝
听说记者前来采访,对文奎楼颇有研究的孔令公风尘仆仆赶至现场。孔令公说,文奎楼又叫魁星楼、八卦阁、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时任郏县知县的潘思光对该楼易址重建。200多年来,郏县文奎楼饱经沧桑,已显得较为破旧,但文奎楼精美卓绝的建筑艺术仍使人叹为观止。该建筑为后人研究古代风水文化、古建筑艺术和历史人文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郏县文奎楼高约14米,鎏金攒尖,有8条半圆形隆脊,自顶至脊由塔式叠砌而成,高约2米。8条楼脊的末端有8个昂首的龙头,由8根铁链牵至楼顶攒尖处,互相牵制固定。楼体两层起架,八角凌空。孔令公说,每个挑角处原来都置有风铃,风吹铃摇,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据说以前每当夜深人静时,伴随悠扬的铃声,再和着文庙儒学童朗朗的读书声,感觉好似置身于仙境一般。遗憾的是这些风铃早已不知去向,只有鸟儿在楼脊盘旋、欢叫。
梁朝利介绍说,文奎楼内原来设置有木制梯子,沿梯可至上层顶楼,顶楼也由8根红柱支撑。如今,楼阁内的梯子已不见踪影,楼体一二层之间的木板也已腐朽脱落。楼阁顶部梁檩纵横交错,额枋上有透雕。壁上有5个圆窗,楼阁的大门朝南,为八卦中的离门,左右有东西两门相对,分别为八卦中的震门和兑门。文奎楼楼阁的上下有16块横额,雕刻有龙凤呈祥、奇花异草等。文奎楼阁建在夯实高大的石砌基座之上,出楼门步下两层红石砌成的基座台阶,感觉如辞楼下殿。站在这里往南看,可见一堵高大宽厚的照壁,由于年久失修,照壁墙面已经严重剥落。照壁的北侧摆放着7口大瓷缸,谓之“七星缸”,又叫放生池。池西有斋戒室、舆洗室和出入文奎楼院的角门。孔令公说,出入角门的甬道叫青云路。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孔令公介绍说,文奎楼分上下两层楼阁,上层的北墙上供奉着文昌帝君神牌,下层的北墙前则是魁星的彩绘塑像。
传说文昌帝君原本为天上的星官名,由6颗星宿组成,位置在魁星之上。古代的星相家认为文昌帝君星是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将文昌帝君星尊之为主宰人们功名禄位之神,称之为“文曲星”。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开科取士,文昌帝君便更为士子文人所崇敬,文人认为文昌帝君星“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
“魁星,古时又称奎星,为天上的二十八宿之一,共有16颗星组成,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组星宿。”孔令公说,“魁星被古人认为是主管文运之神,被描绘和雕塑成一个赤发蓝面的恶鬼之像,立于鳌头之上。他一脚向后翘起像一弯勾,单脚站立。其左手捧斗,右手执笔,喻示用朱笔点定科举考试中榜者的名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传说被点中的状元叫魁甲,点中的解元叫魁解。读书人崇拜魁星,是因为古人认为魁星掌握文运,掌握读书人的荣辱成败。所以很多人要祭拜魁星,祈求保佑自己文运亨通。农历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这一天很多读书人都省吃俭用,以买大青蛙祭祀魁星。祭祀仪式之后,他们会把青蛙放生于文奎楼院内照壁前的“放生缸”内,算是给“魁星老爷”长期享用。
攒尖与香山寺佛塔顶尖恰在一条子午线上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知县潘思光来郏县就职已经两年,为了尊师重教,潘思光决定重修郏县文奎楼。孔令公介绍说,潘思光(1704~1766年)字亚卿,号涵亭,福建安溪人,清乾隆戊辰科(1748年)进
士。此人明通廉惠,勤于政纪,体恤百姓,文思敏捷,尤善阴阳风水之术,深谙营造兴文之道,为我国风水理论研究学术流派——闽派传人之一。
潘思光在郏县时,被当地的山水形胜、县域建筑布局及淳朴的风土人情所吸引。他晚上挑灯夜读,阅县志,查文献,了解郏县历史文化;黎明即起,轻车简从,访名士,问民情,体察郏县乡土里俗。潘思光走遍城乡,结交了不少文人名士、乡老工匠;他观瞻文庙,祭拜了先师;他游历了苏坟,凭吊了三苏。他对郏县的山川河流、形胜古迹了然于胸。一日,潘思光召集衙署幕僚佐官、乡宦名流、绅士乡老、大师工匠等数十人在文庙伦堂集会议事,征询意见。潘思光对大家说:“全县百姓最关心的事情是让儿孙们读好书,科举中试,多出人才。历任知县也都很重视文化教育,做了大量的兴学建书院的事情,但是百姓家道贫寒,学子文运不兴,所以,县内人才寥若晨星。我从小就学习和研究风水理论,知道凡都郡、省府、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巽方虽建有文庙,但文奎阁楼不伟,因而文运振兴缓慢。为了让万千少年皇榜列名,我想在文庙左侧,儒学之前,重建文奎楼——八卦阁。”潘思光此事一呼,阶下百诺。潘思光组织工匠精心设计,严格选材,按照宋代官方建筑规范《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规定,亲自选定基址,择定吉日,组织施工。
文奎楼即将封顶、正安装鎏金攒尖时,潘思光在高架上认真监理和校正鎏金攒尖的垂直程度,他惊奇地发现文奎楼的鎏金攒尖与香山寺的佛塔顶尖恰好在一条子午线上。潘思光喜出望外,他指导着工匠,让他们沿着安装鎏金攒尖的小孔上的罗盘指针往南眺望,工匠们果然发现攒尖与香山寺佛塔顶尖遥相对应,且落在一条子午线上。众人请教知县,其中有何妙理?潘思光说,郏县有文庙,有至圣先师孔子的感化教育和文昌帝君、魁星的保佑。他说:“文奎楼与香山寺佛塔相接,这对郏县人才辈出,大有裨益……”
孔令公说,文奎楼竣工后,很是伟岸,高大的红石金刚座上是红石楼基台座,莹绿的琉璃瓦映日反光。鎏金的攒尖指天探空。其“圆锅合扣”造型,寓意“中国一统”,全县百姓对此交口称赞。从此,文奎楼和文庙的两学成了当地百姓的希望所在,也成了众多读书人的向往之所。
文奎楼建筑群有待进一步保护
2002年5月初,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罗哲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主任郑孝燮、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吕济民和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成等人来到郏县考察,并调研郏县的文物保护工作。当他们看到郏县文奎楼后,特别是看了楼阁内壁上镶嵌的4块石匾上的匾文后,个个是赞赏有加,给予文奎楼很高的评价。专家们还嘱咐当地文化部门和文庙负责人,将石匾上的文字制成拓片,寄给他们,因为石匾匾文详细记述了文奎楼的兴建过程、风水理念等。其中还记载了当时建文奎楼上梁时,一个叫“伟”的大工匠所诵唱的《文奎楼上梁歌》。孔令公说,这对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地域古文化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郏县文奎楼早已被列入《中国名胜大词典》,1986年该建筑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文奎楼和郏县文庙一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令公说,从建筑学的角度上来看,郏县文奎楼的价值还在于:该建筑从整体到构件,很好地利用了木结构形状,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达到了建筑结构功能与结构艺术的统一。其建筑结构主次分明,收到了富有变化的艺术效果。文奎楼院内的建筑随组群建筑性质的不同和规模的大小衍生出不同的形式,附属建筑起到了对主体建筑烘托的作用,使建筑群层次错落有致,突出了文奎楼的显要位置。文奎楼楼内装饰精致、大气,雕饰、彩绘、斗拱等更堪称一绝。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年久失修,文奎楼院内杂草丛生,不仅很多附属建筑已经坍塌、损毁,就连文奎楼也已破旧不堪。如今该楼的门窗已全没有了,楼内的魁星塑像也早已不知去向。目前,这种状况已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郏县文化局有关人士介绍说,他们已加大对文奎楼的保护力度,待资金到位后,马上就会对文奎楼进行重修。(感谢位于市区大众路东段的市长空跆拳道馆为本次采访提供交通工具。)(本报记者尤黎明/文)【原标题:古代风水奇观——郏县文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