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尚高雅小潞王
潞王陵东区的 恩门前原为神厨、神库,是存放祭品的地方。原来的神厨、神库早就毁坏了,现在这里已被改建为碑廊,在碑廊里展出的是潞王朱翊镠的儿子、第二代潞王朱常 手书的唐诗石刻336块。
第二代潞王朱常 ,俗称小潞王,字中和,号敬一主人、敬一道人。小潞王生于万历三十五年十二月(公元1607年),是潞王朱翊镠的第三子。朱翊镠的第一子、第二子都夭折了,所以朱常 成为潞王世子,并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袭封为潞王。
潞王恶习多多,却生了个难得的好儿子。潞王朱翊镠去世时,朱常 才6岁。正妃李氏和他的生母次妃杨氏十分重视对小潞王的培养教育。潞王府有丰富的藏书,有高水平的伴读,学习条件十分优越。在这样的环境中,小潞王熏染了一身书卷气,长成了一个典型的书生。
长大后,小潞王对管理王府事务毫无兴趣,他把权力都下放给属下,自己每天热衷于各种文化活动。
据记载,小潞王在绘画、音律、书法等方面都有不错的造诣。《历代画史汇传》中说他“善竹石”,如今,卫辉市博物馆还保存着刻有小潞王所画“月外兰”的石碑一块。
在音律方面,小潞王有一手绝活儿,他会制琴。小潞王亲自设计、制作的琴称为“潞琴”。潞琴制作精良,每一张都有编号。在明朝后期,潞琴就十分名贵,崇祯皇帝把潞琴视作珍品,作为赏赐给诸王的礼物。
小潞王一共制作了多少张潞琴?有关专家说法不一。清朝诗人王士桢说小潞王“尝造琴三千张”,但琴界专家一般认为,潞琴不会有三千张之多,应该有数百张。卫辉府志说潞琴有360张,但苏德荣先生认为:“这种说法也不准确,因为河南大学丁承运教授曾见过编号为四百多号的潞琴。1981年,我从收藏家张绍重处购得潞琴一张,那张潞琴的编号是第64号,上面刻有‘大明崇祯甲戌岁潞国制陆拾肆号’字样。这张潞琴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小潞王还深入研究古代音律,写出了一部音律专著《古音正宗》。该书由潞王府于崇祯七年刻印,共七册,书中收有小潞王自己创作的琴曲和古琴曲共50首。
小潞王朱常 一生下工夫最多的是书法。朱常 喜欢书法,这里面可能有遗传的因素。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就十分喜爱书法,而万历的字也是写得很不错的。老潞王朱翊镠的书法也有一定成就,相传他的字如“骤雨旋风”,奔放流畅。可惜的是,老潞王的作品很少见。苏德荣先生说:“在卫辉市的东北,有一个香泉寺,该寺壁上刻有直径一尺的楷书‘香泉寺’三个大字。这三个字笔法浑厚劲健,下面盖有‘潞国亲笔’方印,这应该是老潞王的手迹。”
小潞王幼年曾经向父亲学书法,但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他父亲的侍书汤焕。汤焕是万历皇帝亲自挑选的书法高手,专门教潞王书法的。潞王府收藏了大量汤焕的作品。小潞王十分喜欢汤焕的书法,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坚持临摹汤焕的作品。后来,小潞王又学习王羲之、怀素的书法,他“日临数帖,多年不辍”。明亡之时,潞王府保存有大量的小潞王手书石刻。清朝初年,汲县知县把一批小潞王手书石刻镶于崇圣祠的墙上,使得这批石刻得以保存下来。河南师范大学附中副校长吴池明先生祖籍汲县,他的先人曾在崇圣祠打下了这批石刻的拓片。1982年,吴池明先生把这批家传的拓片捐给了新乡市博物馆。“现在碑廊里展出的这些石刻,都是用吴池明先生捐献的那批拓片复制的。”苏德荣先生指着潞王陵碑廊的石刻说。
记者看到,在现存的小潞王手书石刻上,保留有大量的印章。这些印章形状大小各异,有四方形的、长方形的、圆形的、八角形的、六角形的、扇面状的、菱形的、葫芦形的等,印章的字体也各不相同。苏德荣先生说:“这些印章形式独特,各不相同,实为一批世所罕见的珍品。”
杭州监国六天整
自万历四十六年袭封,到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朱常 在卫辉做了26年尊贵的藩王。崇祯十七年二月初二,李自成手下大将刘芳亮率军攻占距卫辉100多公里的怀庆府,潞王府危在旦夕。二月十九,小潞王决定弃城出逃。在总兵卜从善的保护下,小潞王与周王、福王、郑王一起逃往南方。这一年是明朝灭亡之年,也是清朝建立之年。
小潞王先是到了无锡,后来又到了南京。当年六月,因为受人排挤,小潞王被迫移往杭州居住。
第二年即顺治二年五月,清兵攻克南京,南明小朝廷的文武大臣先后逃至杭州。当时,贝勒博洛正统帅八万清兵追击,直指苏杭。面对强敌,杭州的文武官员和士绅百姓纷纷要求小潞王监国,所谓监国,也就是主持大局了。朱常 推辞不掉,于六月初八在杭州宣布监国。小潞王出任监国之后,立即部署军队抵挡清军进攻。但当时杭州城内人心惶惶,文武大臣大都缺乏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甚至连马士英、阮大铖这样的重臣都出城逃跑了。
在小潞王监国的第六天,即六月十三,清军进抵杭州北关。朱常 认为,清军难以抵挡,坚决抵抗的结果只能招致“扬州十日”那样的后果,给杭州百姓带来极大的灾难。他随即亲自到清军兵营,表示只要清军不伤害杭州人民,他就投降。清军统帅博洛同意了他的要求。“小潞王的投降让当时的抗清志士十分失望,但保护了杭州的百姓。杭州人民对小潞王很感激,称他为‘潞佛子’。”苏德荣先生说。
小潞王降清之后,先被送往南京,最后被送到北京。顺治三年五月,清廷在北京菜市口一次处决了十几位故明亲郡王,小潞王亦在其中。降清之时,小潞王把他的家眷藏匿于杭州塘西的孟家。后来在民间的秘密保护下,小潞王的后人就在杭州定居了下来。苏德荣先生介绍说:“1982年,我在潞王陵接待游人时,有位浙江来的游客告诉我,小潞王朱常 的一个后人当时在杭州市轻工局工作,但是不姓朱,姓顾。估计是入清之后,小潞王的后人为了避祸,改为姓顾了。”
僧人入主潞王陵
明朝灭亡之后,潞王府被清廷拆毁,拆下的主要建筑材料被运往北京,一些零散房屋被估价变卖。清廷户部还指示河南地方政府:把潞王陵的所有宫殿、房屋、土地都估价卖掉。但潞王陵的建筑绿瓦石壁,雕龙镌凤,都是只有皇家才准许用的东西,普通老百姓谁也不敢买。
清顺治五年,僧人真息从五台山来到这里,看到潞王陵建筑群雄伟坚固,就打算买下来改造成寺庙。顺治十三年,真息用募集来的480两银子把潞王陵的两个陵园全部买下。然后,真息把宫殿改为佛殿,把潞王陵改成了万圣庵。
真息是万圣庵的第一代住持,法号戒如。在真息经营万圣庵期间,潞王陵的一些建筑由于风刮雨淋而出现损坏,他就“次第修理”。潞王陵因为改成万圣庵而得到了修葺和保护,直到康熙末年,潞王陵仍然“殿宇巍然”。
万圣庵的第二代住持法号如定,死于康熙三十五年。第三代住持性澄的名望很高,万圣庵在他治理期间“名震环中”。由于没有发现第三代以后的住持僧人的墓或塔,所以此后万圣庵的情况不详。但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万圣庵在第三代住持去世之后又延续了许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万圣庵僧人本本、本花、本同健在。
据当地群众传说,潞王陵东区的一些建筑毁于捻军首领张宗禹之手。同治十二年,张宗禹率捻军十余万到达新乡,占领了潞王陵。据说张宗禹原准备把潞王陵的东区和西区全部毁掉,但附近村民求情说:“潞王是个坏蛋,毁他的坟,我们都很高兴,但赵娘娘是个好人,能不能不毁她的坟?”结果张宗禹就同意了村民的要求。苏德荣先生说:“这个传说可信不可信不好说,不过次妃墓建筑群是比潞王墓建筑群保存得完整些。”【原标题:金石风流小潞王 “探访中原石头城——潞王陵”系列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