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多有用:能剪龙能剪凤,能剪老鼠会打洞;能剪鸡能剪鹅,能剪鲤鱼戏天河……”郭秀丽一边吟唱着歌谣,一边舞动着手中的剪刀,在那条粗黑的麻花辫的衬托下,她那如花笑靥更显得自然、淳朴。
提起郭秀丽,可能知道她的人并不多。她是我省比较年轻的剪纸艺人,正处于作品积累的黄金阶段,“对一个艺术工作者来说,好作品才是关键。”郭秀丽说,她目前的生活简单而充实,每周六、周日到城隍庙的摊位向大众宣传、介绍剪纸艺术,平常则在家里搞创作。
农村闺女爱上剪纸
1970年,郭秀丽出生在山东菏泽一户普通农家。和中原大地上所有的农村妇女一样,村子里的奶奶、大娘、婶婶们不仅擅长缝制虎头鞋、剪鞋样,而且逢年过节,或是有乡里乡亲娶亲生子时,大家就会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剪喜花、窗花、鞋花。从小就围在她们身边的郭秀丽,慢慢也能剪一些小鸟、小狗和花草。
十五六岁时,郭秀丽不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她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不画图样,拿起剪刀就剪,剪刀上下翻飞,几分钟后想象中的图案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村里人都夸她有一双巧手,可当时的郭秀丽并没有想到剪纸会成为自己将来的事业,她只是觉得自己和剪刀有一种默契,和剪纸有一种割舍不下的缘分。
1988年,高中毕业的郭秀丽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远赴新疆打工。郭秀丽的表哥在乌鲁木齐从事一些民间工艺品的生产销售。在那里,郭秀丽第一次把剪纸和艺术联系到一起,原来,剪纸的天地竟然如此广阔,勤奋努力的郭秀丽从那些专业的艺人身上,淘到了许多“宝”。
1998年前后,为了让已到学龄的儿子得到更好的教育,郭秀丽举家搬到了郑州。在工艺美术厂工作的她一有空闲,总是会抑制不住冲动拿起剪刀剪一些生动可爱的图案。也许是耳濡目染,郭秀丽的儿子也非常喜欢美丽的剪纸,并且爱上了绘画。而他那不甚恰当的童稚表达“妈妈你真伟大”一次次给郭秀丽鼓励和勇气。
生活繁忙,郭秀丽不但没有放弃剪纸,剪出的图案反而因为融入了更多的母爱而显得更具神韵。
创作路上遇良师
但凡有些成就的人,都会提到曾经给过自己帮助的生命中的贵人。郭秀丽也不例外,她说,民间艺术家连德林、王志生老人是她今生的贵人,认识他们,是她人生的转折点。
2001年3月18日,郭秀丽去逛郑州城隍庙会。刚走进后院,她一眼就瞅见了那鲜艳的红色剪纸,她抑制不住激动直奔过去。原来这是应邀参加此次庙会连德林、王志生老师宣传剪纸艺术的摊位。
“连老师、王老师是我剪纸生涯的领路人,没有他们,我进不了这个圈子,最多是自己在家剪着玩罢了。”郭秀丽说,“自从那次城隍庙相识后,以后只要有相关的活动,两位老师都会打电话通知我,这一点我特别感动,萍水相逢,他们却毫无保留地帮我。”
在两位老师的推荐下,郭秀丽成为郑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从单纯的个人爱好,到找到组织,郭秀丽显得异常兴奋,可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剪纸剪出风格和特色呢?“你不能什么都剪,你要专攻一种,把它们剪得让人叫绝!”郑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崔国琦老师、郭秀丽人生路上的第三个贵人的一番话使她茅塞顿开,“你有乡村生活的体验,又是一个年轻的母亲,你应该把你自然淳朴的母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融入你的作品。”崔国琦建议郭秀丽以孩童与自然作为其作品的主题。
不知道郭秀丽是不是在那时就已经开始在心里酝酿一幅宏大的剪纸《百子图》。她就那样一幅一幅地剪着,剪好了拿给崔国琦看,交流完意见再回去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郭秀丽手里能称得上作品的剪纸已有100多件。
郭秀丽剪出的动物身子不是实体,而是镂空中间加上牡丹、梅花等象征富贵吉祥的花卉,使本来笨重臃肿的身体变得灵动抽象,与孩童相映成趣,而作为主体的孩子,动作、神态、衣着各有特点,无一重复,额头的刘海儿、肚兜的装饰、游戏的内容,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别具匠心。仔细看那些面部极富立体感、眼睛生动而变化多端的男娃女娃,竟与艺术大师毕加索的绘画颇有几分神似。更可贵的是,生活里孩子们的各种童趣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观之不知不觉就会被带回自己的儿童时代:玩“老鹰捉小鸡”时孩子的欢乐、初生牛犊不怕虎要降伏猛虎的勇敢、小男孩偷偷亲小女孩的顽皮……每一件剪纸就是一个故事、一幕喜剧。
在圈内老师们的指点下,郭秀丽剪纸的风格愈加突显,朴拙热烈、祈福迎祥,表现的是乡村生活,描绘的是农家人物,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令人耳目一新。
希望更多的人热爱剪纸
2002年的一天,听说城隍庙出租传统民间工艺的摊位,郭秀丽立刻让朋友带她去看,并很快办好了一切手续。从此,这个摊位成了她对外宣传和交流的一个窗口。每逢节假日,她的摊位前总会聚一些感兴趣的人,郭秀丽对他们非常热情,她会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剪一些简单的图案。
有一天,两名外国人来到了她的摊位前,看到她瞬间把一张普通的红纸剪成栩栩如生的动物图案时,惊叹不已。郭秀丽暗下决心:剪纸是我们的传统艺术,一定要剪好它,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喜欢它。
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郭秀丽不断创作,提升自己的水平。2002年,郭秀丽获得了北京“华夏风韵剪纸艺术展”银奖;2003年,获得了“中国西部剪纸艺术大赛”铜奖;2004年获中华世纪坛“第二届华夏风韵剪纸艺术展”金奖;同年,她的作品《未来不是梦》又荣获“郑州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五虎下山》喜获河南省第四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鼎奖”———我省民间艺术最高奖。
面对接踵而来的成绩,郭秀丽又惊又喜。是的,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当初自己的选择,几年前,当听说她要辞去工作,全力以赴从事剪纸时,一瓢瓢冷水浇了过来:“这都是小孩儿玩家家,小儿科!”“这是农村老太太干的,门槛太低!”“你不要专门剪这个,这是老了用来消遣的!”郭秀丽没有动摇,因为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随老师参加城隍庙会时的兴奋和激动,她说:“只要别人能来到我这儿看上一眼,哪怕什么都不买,我也高兴,我当时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谁往我面前一站,我就想送给他一幅,因为还有人能喜欢、认可我的东西。”
如今,到城隍庙找郭秀丽学剪纸的人很多,郭秀丽在高兴的同时,却隐隐觉得有些遗憾。原来,找她学习的最多的就是孩子,其次是老人,而中青年人很少,除了个别外事导游。“看来,大众对剪纸的认识还不够。这对剪纸艺术的发展有阻碍”。
目前,郭秀丽还在一心一意搞创作,她希望能举办一个个人作品展,还希望能有机会到北京去,和全国的剪纸艺术家们交流学习。“剪纸就是我最大的乐趣,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传达着我的情感和寄托。”郭秀丽平淡而真切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