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浏览信息

树人而立 收藏而退——记河南民间收藏家孙文彪

2014/11/19 18:35:29 点击数: 【字体:

    苏轼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句话来形容孙文彪,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1943年,孙文彪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市。荥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它是郑氏发源地,历史上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都曾在此留下自己的历史轨迹;楚汉时期,项羽和刘邦以荥阳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三国时期的“三英战吕布”也发生于此。历史上的荥阳为人们留下了很多的遗迹和古墓群,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散落的老物件。早些年,村民缺乏保护文物的常识,农闲时就到墓地刨些墓砖以供家用,也经常从墓里挖出些陶器、铜器之类的陪葬品,那时的孙文彪也时常捡来一些破旧的盆罐用来做自己的玩具。稍稍懂事后,母亲告诉他这些东西可以换取一些生活必需品,于是孙文彪就养成了随手带着一个小铲子的习惯,没事的时候就去路沟边翻翻找找。这个习惯一直贯穿了他的少年以及青年时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经历,让孙文彪从小就接触到了古物并从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树人而立  收藏而退——记河南民间收藏家孙文彪
 
    1957年,孙文彪顺利从小学毕业后升入了初中。然而刚刚进入中学校门,国内就展开了反右倾运动,闹得人心惶惶,学校也不能进行正常的授课了,孙文彪的学业也就此耽搁下来。

    1959年冬,孙文彪被学校选中参加统计员的培训,由此开始了他人生转折的第一步。

    从培训班顺利结业后,孙文彪当上了大队的统计员。在统计员的岗位上,他认真、负责,经常得到大队和公社的表扬。两年后,孙文彪被提拔成大队团总支书记,后来,又被推荐到县团校学习,深得领导器重,结业后任乡团委副书记,并选为共青团荥阳县委委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时任大队党总支书记的鲁政昌就是孙文彪的榜样。他不仅从鲁政昌身上学到了实用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而且还凭借着自己灵活的头脑,在岗位上做得有声有色。

    十年“文革”,动荡不安。不愿涉足“批斗”的孙文彪加入了大队组织的文艺宣传队,在那里,他吹拉弹唱样样出色,到后来还报考了专业的戏剧社,虽然被录取了,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终未成行。虽有遗憾,但他把这种喜爱延续到了自己平时的生活中,现有他的打油诗为证:自幼喜好吹拉唱,身不由己未入行;老来苦恼常相伴,剧场一坐解忧伤;帝王将相台上转,刀枪剑戟响叮当;欢呼迎来大名角,一天烦闷全扫光。

 树人而立  收藏而退——记河南民间收藏家孙文彪
 
    经历了那漫长的动乱岁月后,中国大地终于迎来了崭新的曙光。

    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的观念愈加深入人心,宏观环境的改变更加激发了孙文彪敢闯、敢干、不服输的个性特点,于是他大胆的办起了企业。然而并非所有的事情都会如人所愿,最终,承包的砖厂因为缺乏经验、缺少周转资金而倒闭。这就像他在自己所创作的打油诗中所说:看着容易干着难,胆大心细是关键;万事都要用心做,粗枝大叶无胜券。初次办厂的失败并未将孙文彪打垮,吃一堑,长一智,在吸取了前一件事情失败的教训上,他实地考察、了解行情,终于将自己的缝纫厂成功的办了起来。有了成功的先例,孙文彪又办起了印刷厂。两年多时间,孙文彪在当地小有名气,收入也十分可观。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此,在这个基础上,他“做”起了更大的梦。

    1983年3月15日,孙文彪迎来了自己40岁的生日。四十而不惑的年龄,让孙文彪萌生了一个“不安分”的想法--办学。谈起原因,孙文彪说自己的出发点有三:一是当时的社会现状,很多农村青年都是初中毕业,他们不想在老家待着,但在城里又找不到好工作,于是就经常酗酒闹事,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二是改革开放致使建设高潮汹涌而来,雨后春笋般的各种企业急需实用型的技术性人才,但十年“文革”导致教育断档,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更是奇缺;三是办学育人,育人从来都是一种善举,办私立学校又被政府提倡,一旦办好,不仅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有不俗的经济效益,于国于民、于公于私都是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孙文彪的想法得到老领导时任荥阳政协副主席鲁政昌的大力支持,有了老领导的关怀与支持,孙文彪信心倍增。于是他开始着手调查市场,确定办学方向。1983年,孙文彪申请创办了荥阳县侨联电子技校。

    办学手续批下来后,孙文彪找校舍、请老师、招学生,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84年8月15日,荥阳县侨联电子技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办学首战胜利让孙文彪看到了希望,之后他采取“滚雪球”的发展方向,使得学校规模越办越大,管理愈加规范,教学质量逐步提升。从当初260人一期的电子培训班到后来的郑州中山电子专修学院,20多年间,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5000多名专业型人才,为附近老百姓提供了难得的就业平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孙文彪因此受到了河南省有关领导和民革中央领导的多次接见与嘉奖,先后荣膺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协会理事、河南省电子学会“十佳校长”等称号,入选《荥阳市志人物卷》、《中华人物丛书·政协委员风采录·河南卷》等。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或考察、或开会、或休闲旅行,孙文彪的脚步遍及大江南北,甚至走出国门,考察异邦。丰富的游历经验,不但让孙文彪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结识了很多德高望重的人物,也让他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并以此不断促进自己学校的健康平稳发展。然而年轻时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使得孙文彪的身体出现了状况,他不想因为自己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于是萌生了退休的想法。

    谈到自己退休,孙文彪顿了顿,说到:“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也不可能在这岗位上干一辈子啊”。2007年,孙文彪将学校移交到荥阳市教育体育局管理,时任局长王景战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并说道:“文彪,你把学校的吃、住、学都交给了国家,荥阳人民永远忘不了你”。

    在办学的初期,孙文彪前所未有的忙碌。尽管如此,但这并没有让他放弃收藏的爱好。他说自己会趁着出差、吃饭的间隙,去逛一下附近的古玩城,挑选几件自己中意的东西。

    到了90年代,学校已步入正轨,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孙文彪心情舒畅,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他的收藏爱好,铜钱仍是收藏的重点,兼以其他藏品。说到这,孙文彪长叹了一声,他说自己曾经收藏了一个汉代的铜制护心镜,现在存世的很少,特别珍贵,只是几次搬家,弄得不知所踪了。
 
树人而立  收藏而退——记河南民间收藏家孙文彪 
 
    经过十多年在收藏上的摸爬滚打,孙文彪有过“捡漏”的惊喜,也有吃亏上当的教训,总体上对收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1996年孙文彪加入河南省收藏协会并担任理事。在这里,孙文彪结识了不少收藏名家,通过与他们的接触,让他认识到收藏不是“玩古董”,不是收集“挖坟掘墓”的随葬品,而是收藏历史、收藏知识,具有很高专业学术层次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一门学科。
    
    1997年,孙文彪按照省收藏协会的模式筹建了全省首家县级收藏协会——荥阳市收藏协会,并被推举为首届协会主席。这大大增强与提升了当地的收藏意识,并且很好的引导了广大收藏爱好者配合政府逐步规范民间收藏品市场,促进收藏活动的健康发展。

    2000年左右,孙文彪经常到位于郑州市淮河路上的古玩城。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些爱好钧瓷收藏的人士,通过相互的沟通交流,孙文彪深深地被钧瓷的魅力所吸引。从此,他便开始集中精力研究钧瓷、收藏钧瓷。

 树人而立  收藏而退——记河南民间收藏家孙文彪
 
孙文彪藏品钧瓷《大克鼎》(晋佩章作品)
 
     如今,孙文彪收藏的钧瓷作品已有200余件,其中包含了如刘富安、晋佩章、任星航、孔相卿、李占伟等众多名家的作品。仅晋佩章、刘富安的作品就占到钧瓷总数的七成,并且这两位大师钧瓷作品器型的百分之八十都可以在孙文彪的藏品中见到。晋佩章的作品《大克鼎》,它采用的是晋佩章先生率先研究出的宋早期的蓝色乳光釉,造型大气端庄,釉色饱满,釉质浑厚,并且多次获得国家级的参展大奖。说起这件藏品,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他说要想收藏到好的钧瓷,还得到钧瓷的原产地——禹州去。但当时自己正忙于办学,实在无法脱身,就托付友人去晋佩章先生的窑口“守候”,并再三嘱咐一定要有耐心,要坚持。友人足足等了三天三夜,终于等到了一件特别中意的作品,那就是大克鼎。但是,这件作品实在是当时那一窑瓷器中的佼佼者,主人也不愿出手,好说歹说,最后人家才松口。再有就是刘富安的三足炉,造型简洁而不失饱满之态,三足釉色各异,虽由人力,宛若天工。他还说:“历来都有‘钧不成双’之说,不论是古钧瓷还是现在钧瓷,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可以说每件都是孤品、绝品,错过了就不会再有,这也是自己这么喜爱钧瓷的原因之一”。
 

树人而立  收藏而退——记河南民间收藏家孙文彪
 
孙文彪藏品钧瓷《三足炉》(刘富安作品) 
 
    兴趣就是这么一件奇妙的事情。在收藏、研究钧瓷的过程中,孙文彪深切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抗拒的魅力,因此他的收藏范围不再仅仅囿于钧瓷了。每每遇到一些精美的瓷器,他都会忍不住购买下来。

 树人而立  收藏而退——记河南民间收藏家孙文彪

文宝斋大门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文彪已收藏千余件物品,跨度从唐代到近现代,藏品涵盖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和清凉寺汝窑等众多窑口,以及紫砂、木雕、书画、玉器、掐丝珐琅等。显然,家中实在是难以放下数量如此之大的藏品。于是在2012年,孙文彪在位于淮河路的郑州古玩店开设了自己的店铺。但是由于面积狭小,又于2014年6月将店铺迁到位于商城路上的郑州唐人街文化广场,并起名为“文宝斋”,之所以起名为文宝斋,他讲到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与自己名字中的“文”相应,二是与自己所收藏的东西相对应,文物宝贝的聚集地。

    面对如此丰富的藏品,孙文彪却感叹起来。他说自己刚入这行时,也是吃了不少的亏。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于是他开始积累收藏的专业知识,阅读关于收藏的书籍、与藏友交流经验,连走路时都会细细揣摩,而且还经常拿着藏品做仔细的研究,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他的收藏水平不断提升。他说,搞收藏,首先自己脑子里要有东西,“看东西要准,下手也要准,收藏无捷径,眼力是真谛”。说到这,他讲了一个故事:大概是在十几年前吧,他在古玩街地摊上转悠,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拿着一个瓷瓶,,说是家中急需用钱,叫价不是很高。他走向前去一看,是一九六八年怀仁堂珍品陶瓷研究所制的毛瓷。此时,已经有一个人先他一步将瓶子拿在了手里,但是一直在价格上谈不拢,于是那个人佯装离开。这时候周围已经围了一群人,看此情景,孙文彪将瓶子拿在手里,立即按那妇女的开价买了下来。当时有人说他上当了什么之类的话,他没有理会,结果到后来被证实这果然是真品,现在这件毛瓷已是价格不菲。他说,当初要不是自己当机立断,这件东西很可能就会被别人买走。同时他还强调这并非适用于全部,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对待收藏这件事要灵活,有时需要当机立断,有时必须耐得住煎熬。

    对于现在有些急功近利的收藏市场,孙文彪有着自己明确的态度。他认为,收藏是一件修磨耐性的事情,急功近利的不能叫做收藏。收藏中,‘拾漏’的心态不可取,而且收藏要量力而行,正如‘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一样,收藏切要戒贪、戒急、戒狂。

    时至今日,孙文彪从事收藏已有三十余年了。收藏不仅改变了他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宽度、厚度,还对其自身心境的提高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孙文彪说,工作中劳累时、生活中烦闷时,他都会与自己的那些宝贝相对而坐,似一对久而未见的好友,互诉衷肠,共话沧桑。每每这时,困顿烦闷一扫而光,大有一种“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的感觉。

    今年,孙文彪已经71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他告诉我们:现在自己上了岁数,很多事情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家人也不想让他再过度操劳了,希望他能放手这些东西,好好享享清福。收藏作为他退休后的“正式”工作,纵然十分留恋,但孙文彪也不想让家人担心,现在,他想把自己积累的东西传给子女,让年轻人去发扬光大。

树人而立  收藏而退——记河南民间收藏家孙文彪

孙文彪与儿子孙炎燃
 
    儿子孙炎燃很尊重父亲的意愿,虽说自己对紫砂壶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但他表示,以后他可以将紫砂壶和父亲的藏品结合起来,往一个更加专业化的角度转变,建立一家收藏博物馆,集专业交流、现场体验、休闲交友于一体的一个综合文化平台。

    无论是对于瓷器的热爱,还是对于紫砂壶的专注,这对父子对藏品的情感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子承父业”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期望。他们甘守一方净土,潜心于收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着对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人物档案】
    
    孙文彪,男,汉族,生于1943年,河南省荥阳市人,大学学历,文宝斋主人。现为中国国民党民革党员,河南省经济战略学会理事,中国民办高校理事,河南省民办高校常务理事。

    曾任大队团总支书记,公社团委副书记,郑州电子专修学院院长、董事长,荥阳市首届政协委员,曾受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的亲切接见,其事迹曾被河南省报和河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多次被评为省内十佳校长,并被授予商业学院名誉教授。

    上世纪八十年代孙文彪开始步入收藏行列。1996年,加入河南省收藏协会并任理事;1997年,经政府批准,在他的建议下成立全省首家县级收藏协会——荥阳市收藏协会,并被推举为协会主席;2013年,加入河南省古玩商会并任常务理事。
    
    其青少年时期即对古董产生兴趣,到后期偏向于瓷器,跨度从唐代到近现代,藏品涵盖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和清凉寺汝窑等众多窑口,以及紫砂、木雕、书画、玉器、掐丝珐琅等。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